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越南教育的人民性、民族性与科学性缘起于1945年后越南文化的改造,其含义在于越南教育是属于越南大众的教育,有先进的形态,充分反映并服务于越南国家利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围绕教育"三性"的达成,在1945-1976年民主共和国时期,越南以平民学务运动和工农教育开启教育的普及化,以学校知识体系的越南中心化与"学行结合"的路线构建和深化教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对苏联教育模式的全面移植以重整和改进越南教育的制度。这些产生并适应于民族民主革命时代的教育"三性"之发展路向在20世纪90年代越南进入革新开放阶段之后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涉及对教育平等的重新定义和教育公平化价值取向的调整、对基于教育分权与教育市场化的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关系重构、对外国教育制度模式的理性借鉴与本土化改造。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革新家。他顺应时代的要求,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革新了教育制度;他“删诗书、定孔乐、修春秋”,把“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材料,革新了教学内容;首倡分科教学,主张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他在近五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遗产。孔子的教育革新思想与他的进步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产生时借道中国、曲线救国,发展的文化语境多元交融,发展过程中有“左”“右”干扰,艰辛异常。透视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既可以观测到其对中国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学习与借鉴,又可以呈现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鲜明的越南特色;对比中越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能给予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以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姜平  陈伟 《四川教育》2003,(7):31-31
教育创新是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对现实的认识、对“习惯”的反叛、传统的继承与革新.是现实与未来的理性对接,引发着教育工作激情与智慧的极大进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伍斯特的马萨诸塞人成立“伍斯特商业学校”——英国最早的职业高中之一,标志着公共教育体系的重大变革。当今工业建设中,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要十分迫切,此外,伍斯特新兴的最具有革新特色的“伍斯特技术高中”也再次表明:市场依然急需训练有索的并且受过良好教育的毕业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作为越南六大以来革新事业的重要环节,作为其思维革新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越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从革新教育思维原则、革新教育理论基础推演到革新教育主体内容、活动方式乃至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逻辑,展现了它鲜明的革新特色.对比中越两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给予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以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实质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人才的要求.归根结底又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选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在越南做生意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汉语学习的热潮在越南一年比一年火爆。”武琉璃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如果不了解背景.没有人会知道她是来自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主任阮黄英博士告诉记者:“近年来.越南已经形成了一个汉语热潮.会汉语的毕业生非常抢手。”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历来重视青年教育问题,指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青年教育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纪委教育和历史教育四个方面内容;青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人”新人。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提出的背景之三,是严重的社会经济中的贫富不均冲击了教育和学校,极大动摇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教育的公平性。孔子的教育学说中.对教育有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或者说是一个本质性的功能认识,就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按其传统的诠释,“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接受教育”,按“有恃无恐”,“有备无患”的语法结构来诠释,有了教育.人们就不会有更大差异(类)。孔子的教育观念中,一直就把他的核心价值观——“仁”渗透在教育中的。当前社会上的贫富差异愈渐拉大,也就必然反映到教育中来,或者说社会的贫富不均是造成教育的差异悬殊的根末原因,是扭太差异的原动力.这是从经济对教育而言。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与教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中,“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基本路线”等,是最富有创造性、有重大理论突破的几个方面,它们对教育哲学的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2.
金东黎  赵卫华 《文教资料》2011,(12):136-137
革新后越南逐步调整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减免学费、资助生活费的政策。这些举措提升了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加强了各少数民族对越南的认同,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由“应试教育模式”向“应用教育模式”的转变,章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学生实际英语应用能力:1.革新英语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2.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3.改革英语教育制度,保障“应用教育”的目标实施。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是自成体系的,他是一位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的先驱者。他所倡导的普及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一是“生活”即“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三是“教学做合一”。这三大主张包容着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的革新理念,也提出了教育最终让受教育者去创造生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服务于人类的本质特征,这对当前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已普遍开始推行“小班化教育”。如1998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关于缩小班级规模计划的通告,要求全国努力将小学1—3年级的班级规模控制到18人以内。到1999年11月,已有加个州采取了缩小班级规模的革新措施。我国的不少城市也在试验和推行“小班化教育”。如上海市1997年对10所小学的一年级新生进行“小班化教育”试点,而到了2000年9月,参与“小班化教育”研究的学校已达到280所。青岛市推行“小班化教育”的学校也已达到了51所。就连一些中小城市的学校,也按“小班”模式设计和创办了起来。这种“小班化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为此,笔者愿以本文作引玉之砖,以求引起这一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史学的创立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于18世纪初。在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出现了最早的教育编年史。建国以后,随着美国学校教育及师范教育的发展,教育史家遂将研究重点由欧洲教育史转向美国教育史,并从各州教育史研究发展到综合性的美国教育史研究。1919年卡伯莱(E.Cubberley)《美国公立教育》的问世是美国传统教育史学范型确立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范型在美国教育史研究中一直占主导地位。1960年,贝林(B.Bailyn)发表《美国社会形成中的教育》,抨击了卡伯莱模式,被视为美国“新”教育史学的宣言书,拉开了20世纪后半期美国教育史学变革的序幕。此后,美国教育史学的变革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是以贝林和克雷明(L.Cremin)为代表的温和路线,二是以凯茨(M.Katz)和斯普林(J.Spring)等为代表的激进路线。当代美国教育史学的多元化发展已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2002,(5):10-10
近几年来,我州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确定了“科技兴农,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的战略,基本实现了“把农村教育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对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办学思路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革新时期的越南民族教育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年越南进入革新时期以来,采取了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权利、利用多种形式办好民族学校、在招生和生活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照顾政策;重视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少数民族群体的素质和经济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越南的民族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各民族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论证了台湾现行的教育体制。台湾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历经40年不断修正、补充而逐步形成的。其间经历了“改造”、“革新”、“发展”、“调整”四个发展阶段。台湾教育有以下五个特点:初期教育突出反共教育;注重实用;大办私立教育;教育法规比较完备;循序渐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教育之所以能得到顺利发展,是因台湾当局实施了“一条方针”、“两种保证”、“三项措施”。台湾教育的发展适应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台湾教育也存在“升学主义”盛行、私立学校教学质量低下、高等教育前景不妙等弊端。  相似文献   

20.
“学本式”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立足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的学,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由学知教,依学执教,是学本式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学本式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实施叫“学语文教育”.也叫“学习型”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构建以学法指导为中心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是“学语文教育”的成功尝试。因此,学本式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论.更是一种“有教育的教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