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2.
写好有份量的长通讯不易,写好短小精悍的通讯更不易,这在很大程度更能说明记者观察问题的深度和行笔有素的真工夫。记得50年代新闻业务刊物上,曾登过苏联记者在电话上向作家波列夫依约一篇急稿,作家说在限定很短的时间内,他很难写出应约的文章;记者说那你可以写得很短很短,波列夫依对此则作了诙谐而耐人寻味的回答:“记者同志,那么我请你为我制造一只很小很小的手表。”记者哑然。可见,写好短文、短消息、短通讯,在很大程度上比之含水分量多的长文更难一些。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至今仍为自  相似文献   

3.
写下这个题目,妻在一旁笑了:“你这不等于是说,不进厨房不做饭,不用嘴巴不吃饭嘛!”其实,这正是我当军报驻站记者15年成长进步的一条基本“经验”。现场,按照新闻“5个W”讲义,是“产生新闻、发现新闻”的“地点”。我学当记者,学写新闻,是从现场学步的。“不知道稿子怎么写?你到现场去看看,去转  相似文献   

4.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或开头部分。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窗口,是记者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有人说,写好导语就是新闻成功的一半。由此看来,写好导语对于新闻写作来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新闻战线的新兵,刚到报社时常常为找不到新闻线索,写不出新闻而发愁。原因是:老记者们都有自己的关系户和联系单位,手里天天攥着一大把一大把的新闻线索。特别是那些“大腕”记者,报纸上的显要位置好像是他们“承包”了似的,天天都是他们写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6.
新闻要突破老框框,多写评述性新闻是个好办法。应该说,目前评述性新闻太少了。有人说,一个记者只有写好报告文学,逐步向作家靠拢,才有出息。这是片面的。记者就是记者,记者的工作不是作家所能代替的,记者也不一定当“候补”作家。记者有自己广阔的道路,记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低于作家。但是,好的记者也确实不能满足于写一般新闻,而应该成为时事评论家。我国和世界许多名记者都是评论家,他们的主要武器之一就是写评述性新闻。  相似文献   

7.
悟! ?     
(一) 创优期间。某记者特赴省城向一位对优稿颇有研究的德高望重的专家请教如何写好现场目击式短新闻。这位专家连忙从案头找出一篇佳作念给他听。念毕问来访者:“这篇如何?”记者恳求:“你能否给我分析一下这新闻好在何处?”专家于是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然后说:“这新闻就好在这里!”  相似文献   

8.
改革会议报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已经成为各级新闻单位最头痛的问题。有的城市新闻单位会同市委有关部门出台了改革会议报道的文件,久而久之也无济于事。其实,究其原因,老总们发愁的不是取消会议报道,因为会议中有大量的新闻,关键是没有好的稿件,交上来的稿件不是空洞无物就是长篇大论或是一般套路。笔者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实质是对会议消息进行“再创作”,你的会议报道改革了、生动了、好看了,抓住领导和群众的结合点了,不愁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 1.只有领会会议精神、分析其实质,才能搞好“再创作”。可以这样说,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是记者走进报社的“第一课”。大多数报社把新分来的大学生、研究生放到采访部去锻炼、去摔打。而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恐怕又是每一个新任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常是这样,一个会议下来,各级领导说了好多事,研究了好多问题;有的领导一讲就是洋洋洒洒两个多小时,上万字。有时,开了一天的会,连记者都糊涂了,这个稿怎么写,摊开稿纸无从下手。而此时报社又在催稿,等着明天见报。这就需要记者领会会议精神,分析会议实质,弄明白这个会议主要说了哪些问题,哪些是会议的精髓。作为记者,只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偷懒,不中间逃会,多交流,才有可能把会议的中心抓住。如果是  相似文献   

9.
意境的寻求     
亲爱的青年记者: 在给你们写这封信的开头,我想引用了玲同志给我的信中的几句话,也可以说是信中之信吧!她的信中说: “今天收到湖南寄来的《芙蓉》,一口气读完了你写的《微笑》。你写得多好啊!我们都微笑了,而且大笑了。”“艺术也需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  相似文献   

10.
新闻圈里往往有这样两类记者:一类是有着用不完的线索、写不完的新闻,善于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好新闻的“富记者”;另一类是经常为找不到线索、题材而发愁,甚至“身在宝山不识宝”,还抱怨自己所跑的区域和口子不出新闻的“穷记者”。他们之间的“贫富差别”其实就在于“新闻敏感”的强弱。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1.
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可以说是最容易写的一个品种,说它好写,是因为它好发,写起来不用费心: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召开某会议,某领导出席讲话,强调指出……其实只要出席会议的领导够“分量”,新闻就可以登上报纸的重要位置和电视的黄金时段。写这样的东西,记者甚至不需要费什么脑子去想一个好的导语。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也可以说是最难写的一个品种,说它难写,是因为它难以出新,千篇一律的“会议体”在报纸上很难吸引读者的目光。对记者而言,写出大块的会议新闻,很难说有什么成就感,不重要的会议被发成“豆腐干”,反倒会有种挫折…  相似文献   

12.
字迹是否书写得工整虽对文章写得优劣或与稿件是否可用不能起绝对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而且这也反映作者的文学素养. 我过去给新闻单位投稿,在书写时,常写别字、错字、自造字.有一次,一位记者指着我的稿子说:“副食品的‘副’字你为什么老写成付款的‘付’?”我说:“这样写省事.”那位记者坦率地说:“我们不愿看别字、白字连篇的稿子,至少可以说作者书写是不认真的”.我忙答道:“对,今后一定改正.”打那以后,我不管给哪家新闻单  相似文献   

13.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4.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5.
我1984年正式被任命为解放军报社记者。从业15年来,能够从部队通讯员成长为军事记者,两获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继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再获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新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话说白了,就是因为“工作在艰苦地区”。我在获首届全国短新闻比赛一等奖颁奖会上,代表获奖者发言时,深有体会地说过一句话:“以身体作笔,我以我身写新闻”。那天走出人民大会堂,原解放军报社社长吕梁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徐文良,我希望你记住,没有戈壁你跑不起来,没有战场你冲不出来,没有高原你站不起来…  相似文献   

16.
怎样搞好县级台对外新闻宣传?具体来讲:一个是采,一个是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用简单的话来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记者似小工蜂,负责采花酿蜜,你采到的花香不香,你酿出的蜜甜不甜,也就是要经常问问自己:你发现的新闻好不好,你表现的新闻精不精,或者叫巧不巧。先说发现记者要写好稿件首先在于发现。在哪里发现呢?1、从身边周围环境中发现新闻,记者出远门是一种采访,在周围环境中也能发现新闻,利用节假日和茶余饭后去聊聊天,顺手牵羊,也可获得新闻线索。如1997年8月的一天,我到县农机局同学家中…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时候遇到一位通讯员,他对我说,最近他陪一位老记者去采访,那位老记者好象有写不完的东西,随时都能抓到引人注目的新闻。而他却感到一切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这是为什么?我对他说,根本原因在于你的新闻敏感不强。  相似文献   

18.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显着记者也没水平,是个末流,不用别人说,自己就觉得没意思。怎么办呢?我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慢慢悟出一点道理,就是揭开“工作”的面纱抓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求真务实写好稿报纸是传播新闻的一种载体,而新闻必须真实。因此,各家报纸都采取严格措施,力争使自己的新闻报道真实无误,杜绝虚假。尽管如此,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在各家报纸中仍时有发生。我在农村基层采访时,有位农民听说我是记者,很不客气地对我说:“现在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如何写好新闻作品的开头?使之达到“风头”的水平,我认为运用修辞手法,抓住气氛作文章,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新闻作品开头写到的“气氛”,大致有三种,一是环境气氛,二是情绪气氛,三是悬念气氛。环境气氛,是指与所报道事件有关的客观环境,在文章的开头把环境气氛写出来,可以让读者自然而然地由熟悉环境而关心在此环境中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