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一旦学生的思维启动了,探究意识就强烈,会把问题引向深入。在导入新知时,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学习“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教师可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然后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争相提出:羊走了一圈用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等等,虽然这节课无法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也就特别有趣,特别有劲。又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  相似文献   

2.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努力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蜓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才可能获得新知。发现问题提出来,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学生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他们的好奇心,学习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学生也就从“要我学”转变为了“我要学”。之后,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便进入了“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当中,开始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收获乐趣。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深度学习的出发点,借助学生提出的具有群体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问题解决之中,能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以“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为例,从“学生能批判性理解学习、学生能迁移与应用知识、学生的问题解决有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创新”这四个方面分析由学生提问引发的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思维狭窄、思路模糊、条理紊乱、叙述不清等问题,一个有效的矫正途径是采用“思路教学法”,以问题驱动性任务为载体,以学习思路为方法,以逻辑性思维为主导,通过教师精心地“导”,促进学生自主地“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打通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学生主动进取,思维多向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少有满足感,因而发现的问题也比较多,这也大大增加了课内的偶然性。这样,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围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习外,还要设法保持其学习兴趣和思维亢奋。一方面要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充分肯定他们的自学成果和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心理。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只有不断地去运转,去反思,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会主动地去学习。而问题则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有经常处于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才会有浓烈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了不少语文老师上的阅读教学课,发现有些老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又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总是先给出几个现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这种做法对宴施教学目标有一定好处,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了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教师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并提出问题.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有不同的观点出现,最后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反思.这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方煜 《教学月刊》2010,(5):33-34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可以把那些学生已有的感知和未来发展水平串联起来,让学生凭借已知的去探索未知的,达到除疑、解惑、识记的目的,进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等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主体性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达到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呢?笔者作了初步的探析。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教师精心创设不同的、逐层递进式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  相似文献   

1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参与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必需,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是教学一线老师需“时刻准备着”的命题.“思维着的精神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如何让这世界上最美的花朵不断地在教学园地结出丰硕的果实?“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问得巧妙,答得精彩.学生的学习状态好坏更多来自于老师激发学生质疑意识.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擎,问题是教学精彩的亮点,质疑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生成点.那么,如何活用、巧用质疑意识呢?  相似文献   

12.
李飞 《新疆教育》2013,(9):18-18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3.
王月红 《辽宁教育》2010,(11):21-22
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因此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更新,变革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4.
龙爱湘 《教师》2011,(13):52-52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的看书与学习,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当学生的个体思维感到自己需要问个“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怎么办”时,其思维才算真正被启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推动个体思维、个体能动的强大动力,它将促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显然,要使学生会学习,必先使学生学会思维。恩格斯也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的花朵。”而老师作为园丁,应该是时时浇灌这美丽的花朵,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6.
徐满霞 《湖南教育》2005,(18):35-35
一、学生的学习真的自主了吗?为数不少的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学生是“教学之本”,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若是教师包办从教学目标到探究问题的设定,课堂的生成性完全被教师的预设性代替,那么,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个性也得不到张扬,整堂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实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人人参与、生生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  相似文献   

17.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  相似文献   

18.
李保才 《陕西教育》2008,(12):52-52
一、选择内容,建立合作的平台 在数学课堂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自己的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要精心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育应该以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总的教学方法是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抽象思维的机会,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因果关系”思维训练法、“多角度”思维训练法、“抽象性”思维训练法、“生疑提问”思维训练法、“发散性启示”思维训练法、“聚合抽象”思维训练法和“集思广益”思维训练法等.  相似文献   

20.
张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明确指出:思维——取之不竭的能源。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最核心、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会思维,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有限的知识中发展出“无限的”知识。思维加工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体现学习行为的主要标志,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本途径和保证。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