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实施新课改后,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新课题。学校教育追求高质量,而优质教育是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状态。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提升生命质量,创造幸福人生”。我们以“现代化小学的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为课题,研究开发开放性、多样性、综合性、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校的宗旨应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江苏省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围绕"成长教育"进行校本建构,按照"创办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学校"这一办学目标,在理念、课程、课堂和活动方面进行校本探索,实施"适合的教育",引领和促进师生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3.
<正>民族器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在民族器乐教育中引入核心素养,既有助于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江苏省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通过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民族器乐教学中,以"一个突破、两种课堂、三个结合、四支队伍、五个机制"的构架模式开展教学。一、"一个突破"助推民族器乐培育方向陶笛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国内已经失传多年。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通过将价格不贵的  相似文献   

4.
杜育敏 《现代教学》2014,(7):112-113
我校自2007学年以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建立并实施“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丰富学科知识,引导师生实践,力求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理念、普惠全体学生、彰显育人品质、追求校本特色。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创建特色、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载体。如何更好地认识课程、理解课程和发展课程?我们企求以“见树又见林的艺术”来整体系统地思考,着力实践基于师生实际又富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教育》2012,(Z2):50-51
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研究始于1980年。从"五小"科技活动、"和田十二技法"、创造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到逐渐形成学校创造教育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坚定的实践改革之路。进入21世纪,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更关注创造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对创造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设计,在此基础上完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并建立了创造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是紧密相连的,研究选题来源于教育实践的问题,研究框架植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壤,研究过程依赖于教育实践者的智慧,研究成果服务于教育实践的发展.通过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的实践研究,探索了多种师资配置方式和专业发展策略,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管理的原则和策略、校本开发的课程模式、课程评价活动等创新性举措,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玲 《山东教育》2009,(12):14-15
“生命因爱而精彩”是我们的.特色教育理念。确立“真爱教育”为特色学校建设思路,是对学校前期特色课题“主题活动化教育研究”的继承和发扬。我们将原来的十大主题提升为“真爱”,保留“活动化”的组织风格,同时将原来单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为如今的三条实施途径:课堂教学、校本课程、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社会,培养青少年具备媒体文本识读能力,成为批判自主性的媒体公民,是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主要载体,本文从课程发展的角度提出开设媒体素养教育校本课程融入学校教育、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融入学校教育和通过社会组织活动(活动课程)融入学校教育,以解决当前媒体素养教育如何融入学校教育的路径问题,并从课程政策应用、教师专业化培训、教学方式灵活应用等方面提出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基于学情调研开展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明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对"明课程"育人目标界定和课程建设模型建构学校校本化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路径,找到一所初级中学的课程育人实践模式,以期对同类学校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教育国际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风向,学校实践的热点。无锡新区以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课程为抓手,引导学校积极开发和利用国际化的课程资源,开展专题式的校本教育研究,如旺庄实验小学、后宅中心幼儿园和旺庄中心幼儿园等学校,分别申报了省级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为幸福奠基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整合教育理念下的幼儿纸艺特色课程开发研究》和《国际教育生活社区WID课程开发研究》,创造性建设具有个性化的"国际教育生活社区",取得了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论校本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本教育研究是为了学校发展、立足于学校并在学校中开展的一种开放式、发展性教育研究实践活动.是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而生发的一种学校教育研究策略。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建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品质形象、促进学生发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举措。校本教育研究具有本土性与针对性、主体性与多元性、现实性与实效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点。开展校本教育研究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校本管理。搭建交流平台,注重督导评价。狠抓教研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镇江市第三中学坐落在古运河畔,是一所有着近90年历史的初中学校。学校依托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对课程的开发、管理功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经历了四个阶段: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初期开发阶段,以午间文化为载体的研究学习阶段,以社团活动为平台的实践过滤阶段,以学科运行为保障的沉淀深化阶段。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学校成绩斐然: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  相似文献   

13.
杨雪  吕雅俐 《上海教育》2014,(4):110-111
基于金融地域的优势和高中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学校于2011年起,着手以“区域联动”方式,研发和实施中学生金融素养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旨在以《金融素养》课程的设计、实施为主线,将学生金融素养的培育作为实现学校质量目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影响力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影响力,如何促进课程的有效开发、整合与实施,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永恒课题。多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根据本校实际,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的融入性实施、校本课程的精准化实施过程中,努力打造实施"智美"课程,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每一所学校所面临的新的课题,我校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要求下,秉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积极探索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本土特色,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特色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课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深化小学素质教育的校本研究"是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开展的教育研究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施行是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结合学校的文化特征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的大胆探索和有效实践。,课题研究立足文化传统,审视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实践素质教育方法,并坚持理性反思素质教育的成果,形成了以孔子教学思想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特色,探索出一条凝聚传统文化、结合校本实践的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开发的以校为本的课程。自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大多数学校或多或少都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但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基本上处于无规则状态。因此,校本课程究竟如何发展与构建才是科学合理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高新博才寄宿学校在最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一直在探索和寻求一种校本课程构建的科学体系。经过几年的摸索,学校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即以必修课程资源的建设为基础、以选修课程的开设为主体,以学科特色课程开发为骨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对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调查表明,学校将这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但同时这类课程也面临着观念、经费、时间、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科技类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是其他课程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发挥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此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可采取课程化、制度化、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来提升此类课程本身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学校的课程基地建设受制于课程观,它直接影响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我校从目标、规划、实践、成果到评价对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以下简称"课程基地")课程项目进行建设,并依托基地课程的建设统整学校所有课程,开发跨学科的校本化课程。通过课程实践和特色社团活动发展学生人文综合智慧,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事业;生命成就教育,教育润泽生命。东营市育才学校坚持聚焦"差异教育"研究与实践,坚守教育之道,努力追求教育本真,通过抓住"差异教学"这一牛鼻子,聚力主攻并突破课堂高地,带动了学校的管理创新、校本研训、差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家校社"一体化"、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