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华山佛教音乐属于汉传佛教音乐,是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传统文化、地方民俗和传统戏曲、传统音乐的影响下,九华山佛教音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地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特征。其法事庄严神秘,其曲调宁静致远、灵空典雅。  相似文献   

2.
九华山千百年来积存了20万件佛教档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经济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是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宗教学、地方史、民俗学、文献学、文物学、档案学等的第一手材料,对发展九华山旅游,扩大中外交流,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文化池州,服务地方经济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佛教音乐属于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交叉学科,是外来宗教同本土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有其独到的文化艺术价值。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很多专门研究佛教艺术的书籍,仍只关心佛教绘画和雕塑艺术,而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提及音乐艺术。这说明,佛教音乐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大家广泛的认识,因此佛教音乐的研究工作有很强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4.
佛教音乐属于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交叉学科,是外来宗教同本土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有其独到的文化艺术价值。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很多专门研究佛教艺术的书籍,仍只关心佛教绘画和雕塑艺术,而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提及音乐艺术。这说明,佛教音乐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大家广泛的认识,因此佛教音乐的研究工作有很强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佛教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本文从佛教音乐的起源、美学价值以及佛教音乐的艺术体现等方面阐述了佛教音乐的艺术魅力,期待有识之士来助推佛教音乐在现今阶段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陆法会”是当今汉传佛教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种寺院佛事活动,是汉传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对洛阳白马寺“水陆法会”仪式的研究,可见佛教文化传播与声乐有极大关系.就是说,音乐不仅是佛事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且丰富的音乐形式和内容,让参与者在感受佛法博大精深之时,又体会到音乐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事物的展现,其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传播。中国朝鲜族"僧舞"便是佛教文化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朝鲜族"僧舞"是从朝鲜半岛传入,而朝鲜半岛的"僧舞"便是佛教文化的产物。因舞蹈与佛教文化的理念、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密不可分,文章通过阐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理念区别进而阐述"僧舞"是吸收了大乘佛教里飞升极乐世界的思想。从而体现出"僧舞"的艺术生机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所产生的民族性特性。  相似文献   

8.
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后经过六百年多年的发展变化,终于在盛唐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由于国家经济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高度重视佛教文化,使佛教音乐在此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它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特点,也给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儒、释、道三教构成了九华山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道教从汉代传入九华山,兴盛于唐,延续至20世纪。佛教自东晋传入九华山,兴于唐而盛于明清,最终使九华山跻身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儒教自明代传入并兴盛于九华山,至清代衰落。儒释道三教在九华山相融相合,最终以佛教占绝对优势。九华山宗教文化表现出融合性和世俗性的特征,形成了和谐精神与大愿精神。  相似文献   

10.
北魏晚期开凿的巩县石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艺术瑰宝。文章以北魏巩县石窟寺的佛教文化背景为开端,以窟形与造像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四个不同中心柱窟的尺度、图像特征、造像风格等,描述和概括了此石窟寺洞窟造像与前后时代的关系与影响,分析了其重要的历史传承地位和内在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九华山佛教音乐是我国汉族传统佛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既庄严肃穆,又清新淡雅,充分体现了以神灵为核心展示内容、以人的音乐性为传播方式的佛教音乐类型,为当代汉族传统佛教音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参考。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重视的今天,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局内人的视角对九华山佛教音乐中体现出来的宗教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但往往忽视了佛教音乐中宗教观念与文化、信众情感之间的联系。因此,如何从整体层面上解读九华山佛教音乐中人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佛教是一种人文思想,佛教哲学的重心是人生论,同时也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宇宙论思想。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佛教的中国化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极富智慧的中国佛教哲学,并与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艺术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佛光寺作为唐代木构建筑中的典型范例,集中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文章通过对五台山佛光寺建筑艺术中的彩塑、壁画和塔文化中所展现的佛教文化的描述,阐述了佛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透视了佛教文化对唐代建筑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池州师专学报》2010,(2):F0003-F0003
池州学院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3月,是以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佛教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群众性学术机构。该中心重视科际整合,广泛团结校内外研究力量,组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科研方向明确、科研力量较为雄厚的学术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14.
凡与佛教有关的山,理应有记录佛教于此山开创、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记载。对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最早、最为珍贵的这一“记载”,是费冠卿的《九华山化成寺记》。随着九华山资源的全面开发,这篇记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必将得到“与时俱进”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安徽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山上众多寺庙各依山势,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环境艺术.以九华山寺庙建筑与环境艺术为中心,从选址、设计、美学等角度出发,对环境与建筑的关系作深层分析,借鉴与汲取其设计精华.  相似文献   

16.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唐代以后地藏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与中国地藏信仰的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了早期地藏信仰的主要内容,地藏信仰对九华山地藏道场形成的意义以及九华山地藏道场形成对于我国地藏信仰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佛教装饰艺术,因地域不同,其风格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在叙述九华山佛教装饰艺术起源及其应用范围的基础上,从"题材"、"造型"、"精神"等方面分析了九华山佛教装饰艺术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论及中国佛教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不涉及到印度佛教与梵剧的影响。毋庸置疑,印度本土是佛教戏剧的策源地,而我国西域与敦煌则是佛教文化的中继站与积淀处。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宗教文化的更迭,于印度本土与我国西域(系指新疆),原形态的佛教已不复存在,仅存的佛教文化集散地大致为太虚先生所言三处,即“现在能代表佛教唯有三处而已。三处之中,二处皆在中国,即本部与西藏,另一处即锡兰。”①三处之“本部”亦包括集中国佛教文化艺术之大成的敦煌佛教石窟群。印度华裔学者谭中先生认为中国敦煌石窟群是“大乘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9.
常任侠的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中印佛教美术交流及其影响研究两个方面。常任侠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揭示其演变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规律,既肯定了印度佛教文化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的影响,又强调了汉唐时期本土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的吸收、融合、改造。他的敦煌美术史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敦煌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和学科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晖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43-45,63
凡与佛教有关的山,理应有佛教于此山开创、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真实记载.对于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这种“历史真实记载”,最早而又极其珍贵的文献乃费冠卿的《九华山化成寺记》.随着九华山资源的全面开发,费冠卿的这篇文献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必将会得到“与时俱进”般的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