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学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帮助。学练中为每位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学练空间,让每位学生在学练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  相似文献   

2.
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甲“学习领域为发展目标,以学,主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学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本课教学设计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教学情境,通过尝试体验、合作学练、游戏竞赛等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3.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学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二、教材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祥 《体育教学》2007,(6):36-37
一、设计思路本次课贯彻"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运动兴趣。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结合学情,创设情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探究、交流、互动地学练,让学生在学练中体验交流、协作、竞争和克服障碍的感受,从而达成学习目标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在较高难度技能项目的教学中,合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教学推进的有序和学法指导的给予,学生在学练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勇敢果断的品质,着力达成健身、启智和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王春燕 《体育教学》2008,(10):36-37
一、指导思想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是本单元教学的主题,在课的设计中根据《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以游戏为主线的教学过程里,达到“玩中练、玩中学、玩中乐、玩中悟”,努力使学生们在“参与中体现合作”,在“合作中尝试自主与探究”带来的欢快和愉悦。  相似文献   

7.
凌浩  贾荣 《体育教学》2023,(3):49-51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身心发展需求,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摔倒情境”作为教育契机,采用坐下和倒肩的比赛、多种形式的推手使学生掌握后滚翻动作,不断满足学生运动需求,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确保学习目标达成,让学生在学练中体验交流、协作、竞争和克服障碍的感受,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王成 《体育教学》2008,(10):40-41
一、设计思路 本次课贯彻“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运动兴趣。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以目标引领内容的体育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创设情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探究、互动、自主地学练,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体验交流、协作、竞争和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9.
<正>一、"扶":精准帮扶,合作互助1.精准帮扶,突破重点难点"扶"就是在合作学练的过程中,当学生在学练复杂技术动作并遇到困难时,教师(或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练习者进行帮扶。强化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育课堂教学准确性、有效性的具体体现之关键([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练,精准运用多样化的练习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技术重点,突破技术难点。如,水平三(五年  相似文献   

10.
<正>一、教学设计是前提在发展"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必要条件,要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思考[1],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让学生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健体育人价值,其次在学练过程中要创设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情境,让学生既学到技能,又提升学习的能力。如,  相似文献   

11.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指导,依据《课标》理念,坚持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新型的"体悟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引导——体验——思考——启发——顿悟——体验——提高——拓展"的过程中,掌握这项运动技能,发展学生腰腹、上肢力量、身体协调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我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体育教学要在游戏中学习体育技能,掌握体育学练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游戏化,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3.
<正>基于多年执教经验,笔者悟出,上好小学一年级体育课需要"三变",它能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乐此不疲。"三变"是指变"玩具"、变"教法"和变"评价"。现以向左(右)转教学为例进行介绍:向左(右)转是学生必须掌握队列动作之一,如何利用一节课让一年级学生较快  相似文献   

14.
<正>在本次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了《正脚背踢球》第一课时的现场教学,在课的设计上基于先练后教的设计理念,旨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初步了解动作技术原理,并通过学习、体验,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为一个会学的自主学习者。一、基于"先练后教",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和发现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整堂课的焦点是关注学生的思考,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自身进行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技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现代体育教学正逐步朝着"求立体、多层次、重效果、讲效益"的方向发展。教学实践中,以研究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为出发点,把教会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与培养学生的自练能力为重点,最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最直接地感受体育运动的情趣,激发学生蓬勃向上、追求自我完美的意境。充分展示中学生的青春与活力。创新教学模式既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进而体验成功乐趣。让学生与知识一起成长,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与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本节课教师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教学的着眼点,通过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及时设疑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整节课以“绳”为媒介,伴随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绳”为教具,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绳、接触绳、探究绳、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确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走、跑交替的练习方法及监测脉搏的方法,从学生乐于参与耐久跑中去寻求学生跑后的感受,达到启发其对耐久跑的认识。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笔者以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了不同的练习场景,激发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与合作精神。使学生在乐中练、趣中练、玩中练,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新"—设计新颖充满创意。利用蓟县的地理环境模拟出现实的场景,贯穿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9月25日,应山东省威海市体育名家工作室要求在文登区实验中学执教了一节《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公开课。笔者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练习密度,促进学生技能学习,发展体能。本课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练中,利用多媒体、微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理解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19.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预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课的内容融入在橡皮筋的教学游戏中,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  相似文献   

20.
先练后教的本质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教学在后.当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时,让学生去尝试、探索、掌握一些技术和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的焦点是关注学生的思考,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身进行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先练后教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动作技能,能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通过思考、不断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先练可以独立获取基本的知识和运动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后教具有针对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