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李劼人文学创作与法国自然主义的关系,对于理解李劼人的文学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无论在其历史小说的模式上,还是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在李劼人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李劼人的历史书写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的因素与气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李劼人是法国自然主义精髓的真正呈现者。  相似文献   

2.
李劼人所翻译的法国文学作品基本上采用方言化的白话文(官话)。李劼人对翻译作品的选择,虽然较多是法国的小说名著或者某位作家的代表作,但也会选择自己熟悉而热爱的文学作品。李劼人接受了严复关于信、达、雅的翻译思想,较多强调了跨语际的文化交往上的比较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拟通过对于郭沫若和李劼人的比较研究来探寻学史编撰上的缺失,并确立李劼人在中国现代学史上应有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李劼人新旧两个版本的《大波》在人物塑造、叙述策略以及地方文化表现方面都有着重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新旧《大波》在艺术特点上各自的缺陷。个中根源在于,李劼人在新旧《大波》创作的背后有一种共同的历史小说创作观误区,即在创作中把历史的现象总和看成了历史本身,这一点对于我们全面看待《大波》的艺术特点以及深入认识李劼人历史小说创作的内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宗根 《学语文》2013,(1):61-63
"从前"与"以前"两个词都是名词,意义非常接近,有时候两者可以互换而在意义上没有明显的不同。例如: (1)想想从前/以前困苦的生活,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美满的日子。 (2)这个地方跟从前/以前大不一样了。 正是因为二者意义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二者可以交叠使用以避免重复,比如: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由于在布局、构图上的精密构思而结构严谨、独具一格。在注意到其文本中对于现代"摄影术"大量成功运用现象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对其绘景、写人的典型文本片段进行细致分析,揭示出"摄影术"融入到现代散文艺术中的过程与表现方式。并通过进一步追寻"摄影术"融入散文的内在动因,挖掘出文化范式这一制约性因素,正是其现代化转型决定了白话散文逐渐脱离传统,最终成为了真正意义的现代散文。  相似文献   

7.
王晶晶 《考试周刊》2010,(29):30-31
宋词"豪放"与"婉约"体派之分,起于明代,清后词的写作和评论藉此展开,当代学者对此纷争不断。词的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各有千秋,互有影响,正是在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中的发展,才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宝贵遗产。从文学艺术上看,婉约派反映了生活中的"阴柔之美",豪放派反映了生活中的"阳刚之美"。"豪放"与"婉约"交相辉映,编织成色彩斑澜的宋词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笔认为:浓浓的成都情结,是李劼人小说独具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本探讨了李劼人成都情结的成因及表现,认为蜀化的熏陶、丰厚的生活积累、独特的人生体验、对家乡的绵绵深情、法国学的影响,是形成李劼人小说成都情结的主要原因。在作品中成都情结主要表现为:用成都话,写成都人,言成都事。  相似文献   

9.
李劼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作家,也是一个极富特色的现代作家。文章从巴蜀文化的视野下来考察李劫人的创作心理,把握李劼人的文学创作与巴蜀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求从一个新的角度观照李劼人及其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出色的长篇小说家。他的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渡》无疑是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端。小说在结构模式,人物塑造,风俗特征。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突破。它根植于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展现出了现代历史小说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李劼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个性鲜明而独特,形象地体现了李劼人对女性命运的理性思考,也反映出作者的女性意识与观念。  相似文献   

12.
李劼人是创作史诗性作品的第一人。他以其系列长篇小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这奠定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劼人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他创作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作家本人具有对历史发展的卓越的史识史见;在于他对中外史诗性小说创作优秀传统的借鉴与继承;在于他对作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他对史诗性美学追求毫不动摇的坚持。正是李劼人在史诗性创作上的独立特行,成就了他的创作的独特性,保障了他创作“小说的近代史”的成功。这些经验,值得今天的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史学建构替代审美体验、以理论阐述替代文学感受是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呈现的基本趋向,同时也是文学教学日渐疏离文学本体以致根基空疏、积弊重重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李健吾以审美体悟、主体突入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批评为教学困境的缓解提供了一剂良方,为文学感受的回归、言与意关系的重新确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文学史上,孙犁一直被视为解放区“本土”作家,其原因大概是孙犁在冀中农村长大,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而实际上,孙犁从童年到青年时代一直在接受现代教育,农村仅仅是其成长的一个“背景”,他的经历与赵树理等有很大差异,而与丁玲、欧阳山等则没有很多区别.如果说,赵树理等早年的身份认同是农民或农民知识分子,那么,孙犁则一直都自觉地保持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因为经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孙犁其实与解放区“本土”作家在政治态度、对待大众化的态度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将孙犁归入这个群体会导致对他的很多误读.  相似文献   

15.
论废名《桥》的闺阁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闺阁情趣是表现在作品的作关于女性、关于闺阁生活的审美情趣,废名长篇小说《桥》中所表现的闺阁情趣,其产生,既与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艳情学影响有关,又与作自己的情感经历有着潜在的联系,这种情趣的表达,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时艳情学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也存在境界相对狭小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孟松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129-131,135
李健吾是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专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翻译过为数不少的俄苏戏剧。李健吾的俄苏戏剧翻译实践包括对契诃夫、高尔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四位作家戏剧的译介,他翻译这些戏剧或为教学或为邀请,尽管它们没能像其对法国文学的研究那样成为经典长久流传,但仍不乏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各家派尊其祖典为"经",乃晚周以来之旧习。《离骚》诸赋为当时人所推尊,主要还是因为其文采,以及带来的贵显,故才"世传《楚辞》"。而"汉武爱骚,淮南作传",更可证其自文景以来一直为文章之士奉为经典。正如《老子》称"经"一般,《离骚》称"经",也只是在传注说解时才称"经;"至于平时称引,也只称《离骚》。王逸注《楚辞.离骚》时命为《离骚经章句》,只是依当时注释体例,非为特意抬高其地位而加"经"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介绍、评述 194 9年以后中国大陆李金发研究的情况。以 1980年为界 ,前一阶段 ,李金发被贴上“逆流”、“反动”一类的政治标签 ,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1980年之后 ,李金发被置于广阔的学术背景上重新审视 ,研究者对李诗的流派特征、诗美诗艺、诗思选择和它产生的文化背景、历史原因以及创作缺失等作了全方位的探讨。他大胆反叛、勇于创新 ,挑战世俗、积极探索 ,以先锋的姿态引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艺术 ,开中国象征派诗歌先河的历史贡献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前驱的殊荣无疑属于李金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等为代表的80后作家如一股风暴般席卷了中国文坛。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字张扬了痛苦、快乐、叛逆、以及个性化的现代气息,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一直把概括化、典型化的真实作为艺术的追求,而把自然主义的真实看成是对现实主义的歪曲。但在欧美文学界却与此相反,尤其是20世纪的美国文学,小说中最为突出的景象就是"自然主义的持续"和纯自然的真实性。而到了昆德拉那里,他一方面追求卡夫卡"在世界变成的陷阱中对人类生活的勘探",以期笔下的人物有更真实的"现在境况",另一方面,他把"虚构"与"真实"相联系,崇尚一种只能凭悟性才能把握的"形而上的真实"。杜拉、韩东也有类似的见解,即把真事写假,假的部分却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