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轻”与年青两个词,都说明人的年龄范围。但这两个词有区别,使用时容易混淆。“年轻”用于两个中年人或老年人之间的年龄比较。如“老王比老黄年轻”,这里的“年轻”就不能用“年青”。“年青”只能用于青年。因此,“年轻”所表  相似文献   

2.
宗守云 《学语文》2005,(3):43-43
“公汽”、“公车”、“巴士”,都可以用来指公共汽车,它们都是“公共汽车”这个概念在向双音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们有时候可以互相替换,如“我喜欢在公车上看风景或想事情……”“公车”如果换成“公汽”或“巴士”.都是可以说得通的。这样看来。“公汽”、“公车”和“巴士”这三个词语应该是完全等义的,是绝对等义词。  相似文献   

3.
“现代气息”与“化氛围”应该不是两个相互抵触的概念。尤其作为化传承的校园.这两当中倘若少了一件或是出现明显的“瘸腿”,总会使人感觉到莫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4.
“现代气息”与“文化氛围”应该不是两个互相抵触的概念。大至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小到一家单位,一个家庭,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可以处理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尤其作为“书香门第”的校园,这两者当中倘若少了一件或是出现明显的“瘸腿”总会使人感觉到更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5.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两个字一直以来是值得重视的:“见”和“相”。尤其是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老师们都会拿出来综合辨析一下.教导学生这两个字的特殊的指代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呢?“相亲”一词应该算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词。但是两本使用最广泛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分别将其读成“xiung亲”和“xiang亲”。同一个“相”字,同一个词,却两种读法。而且还都是权威性辞典,孰是孰非?因此.“相”就成了一个不得不认真解析的字了.  相似文献   

6.
萌萌姐姐温馨提示:这两页请和爸爸妈妈一起来阅读哦!哥哥姐姐们的“战斗”(中考、高考等)刚刚结束,我们的“战斗”也悄无声息地打响了,这场“战斗”的主角正是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和家长们;“战斗”就是现今备受关注的“小升初”考试。按说,这应该是六年级学生的事啊!家长们都怎么了,怎么那么急切?难道,我们都不用上六年级了吗?带着疑问,我跟老师和爸爸妈妈谈了心。原来引发“战争”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各重点中学以开设的  相似文献   

7.
“驴”成为“自助旅行”的代名词.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驴”与“旅”谐音:二是自助旅行需要自己背负行装,足量征程,就像负重的驴子一样。“驴行”开始只指徒步自助游.后来只要是自助旅行都以“驴行”冠之。自助旅行都要背一大包随身用品,所以又有“背包之驴”的说法。自助旅行在国外早已有之.比如在新加坡,人们称自助旅行为“背包客”。  相似文献   

8.
“幽雅”与“优雅”这两个词真像一对双胞胎,它们俩长得非常相像,都有一个“雅”字,而且它们的读音又相同,意思又非常相近,难怪许多小朋友把它们认错、用错。例如:“园中的迎华亭、翠微阁古朴( ),别具风格。”在这里究竟用哪一个词语呢?是“幽雅”,还是“优雅”?似乎两个都可以用。那么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分清它们呢?我们不仿仔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我在教学中有一个疑问,现提出来请教。六年制小语第十册第4课《大理石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年老的工匠,年轻的学徒,就在这样的小房子里长年累月地劳动着,……”同册课本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年青的妇女坐在小艇里,高声谈笑。”我认为,两处的语言环境相同,带点的词应该一致,都应使用“年轻”一词。再说,《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年青”一词的解释为“年轻”,“年轻”指“十几岁到二十几  相似文献   

11.
“校内学业考试”与“高考”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考试,从考试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为了向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后者是为了甄别学生的优劣.选拔人才。因此目前很多中学“校内学业考试”中的英语考试完全套用“高考”英语试题的做法是欠妥的。同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变这种现状,即进一步明确“校内学业考试”的目的,加强“校内学业考试”英语试题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以及“校内学业考试”英语考试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学校与家庭是教育的两个主阵地,可长期以来却缺乏联络和沟通,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力为学生服务,是摆在广大班主任,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80后”年轻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由于“80后”的班主任年轻,家长可能对其学识和管理教育能力产生怀疑,甚至是轻视;而“80后”的年青班主任由于年轻气盛,面对家长的挑剔和无端的指责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感情,从而导致双方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13.
《招生考试通讯》2006,(1):I0001-I0001
对于众多具有实力的考生来说.明确认识“211工程”院校与“985工程”院校.对填报志愿具有重要的意义。“211工程”院校与“985工程”院校是我国高校办学的两个标志,掌握这两类院校的划分.能够帮助考生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相似文献   

14.
诗歌教学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凡“诗歌”必然涉及到“物象”、“意象”这两个概念。笔者多次听年青老师的诗歌教学课,发现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有些模糊,为此就两者的关系作如下通俗的浅说。  相似文献   

15.
“管理”虽然是一个词语,但学校的管理工作按其特点和方法又可分为两个方面:“管”与“理”,这是功能有着明显区别的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说“TA”     
作为新出现的拼音字母词,第三人称代词“TA”、“TA们”是在“他(她)”、"他(她)们"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二者都属于不规范的用法。但是,这两种看似不规范的用法是为弥补“他”和“他们”在表意上的缺陷而产生的,有着其内在的客观理据。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发现不少学生经常将“年青”与“年轻”混淆运用。原因在于对这两个词的意义不能区分,致使运用错误。看来对两词进行分析,研究其区别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王凌 《文教资料》2009,(3):46-48
作为疑问代词.“谁”与“who”都是用来构成特指疑问句的(英语称特殊疑问句)。从疑问的对象来看,“谁”和“who”都是用于问“人”.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不止一个人。从语法功能看.两者都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谈“谁”与“who”用于疑问用法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与“who”的语法功能.“who”与“谁”在各种疑问句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杨蕾 《教育与职业》2004,(13):42-42
近年来,在各大学院校里涌现出一批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老师,同学们都称他们为“同龄老师”。这些“同龄老师”带着些许的稚气和过人的才气在当今的高校里尽情挥洒着他们的青春。“同龄老师”为教育播种耕耘,为教学改革创新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于老师的年龄与学生相仿,但知识和思想却比学生们丰富一大截。这容易激发起大学生们的榜样意识。如今的大学生们被国人称之为“天之骄子”,天长日久,连他们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还当真的躺在“骄子”的宝座上“受用”起来,变得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屑一顾。试…  相似文献   

20.
数学中的“等”与“不等”都是绝对存在的.从表面上看,“等”与“不等”是对立的,但如果着眼于“等”与“不等”的关系,会发现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另一面.可以这样说,任何数学变换都是“等”与“不等”之间的周旋.许多数学问题若能很好利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解题中可以起到出奇制胜、化难为易之功效.本文以几个常见的典型例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