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创作中适当的幽默.不仅可以增加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色彩,还可以反映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增加作品的厚度和读者思考的内容。从而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因此文学创作中有了适当的幽默,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值得读者回味,还可以让文学作品更具有美感。本文我就从文学创作中幽默的作用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萨特,曾为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他从书斋走上街头,投身于左翼政治运动,其诸多思想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代人的社会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萨特,于1905年出生于巴黎。本世纪30年代,他毕业于高等师范学校,遂在巴黎等地荣任哲学教师。“二战”期间,萨特应招入伍,这段戎马生涯对其日后乃至一生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伴随着学识的增长,年轻的萨特对所有的宗教变得十分挑剔,却在内心坚信一种圣灵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融进日后的文学创作中。 “二战”后期的萨特曾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左翼分子,象所有反法西斯分子的抵抗者所做的那们,同共产党有过愉快的合作。而后来在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反法斗争后,萨特的思想越来越左,成为一名极左的斗士。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应以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它应反映文学创作的概况,总结经验,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这不是我所能力任的,这里只极简略地介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过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这十年的文学创作,较之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虽然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最大的部门之一是长篇小说。前一时期长篇小说数量屈指可数,且都较稚嫩。本时期长篇小说不仅大批出现,而且有不少成熟的高水平的作品。叶绍钧写于一九二八年并随即在《教育杂志》上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小说。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茅盾就恰当地誉之为“扛鼎”力作。它通过倪焕之这个性格鲜明,思想中渗透着时代的朝露和苦汁的进步知识分子,表现了我国从“五四”到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的社  相似文献   

4.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正是文学作者驰骋想象的产物。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们的思绪不受时空的限制而驰骋无边。这就使文学作品具有多层次、未定性的特征,其思想内蕴往往隐蔽在艺术形象给我们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蕴含在生动逼真的艺术意境中。  相似文献   

5.
<正>文学作品是作家个人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其创作风格与创作内容不仅受个人经历影响,还与创作者所处的地理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英美文学逐渐传入我国,从地理环境因素视角探讨英美文学创作,可以明确地理环境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与分析英美文学的创作特点。由李浩宇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英美文学创作内容的多元审视》一书,是一本系统阐述英美文学特点的专著,作者从英美文学创作中的叙事学理论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讨了英美文学创作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陈宓作为南宋中期的理学家,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创作理论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有道者必有文,注重明理与思悟;关注道德修养与创作主体内心;风格兼采众长,注重师法。他的文学创作理论在当时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厘清陈宓的文学创作理论思想对深入研究陈宓文学创作实践、南宋文学创作风格的流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萨特在一生中,不仅写出了很多哲学著作,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创作有其独特的风格;把哲学观点作为文学的出发点,把存在主义思想带进了小说、戏剧,使存在主义哲学形象化。因此,其小说、戏剧在青年中流传甚广,影响也很大,不少青年主要是通过阅读萨特的文学作品认识萨特和了解他的存在主义思想的。  相似文献   

8.
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其发布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这让笔者想到了"鸟巢一代""海宝一代",虽然当时的口号,没有明说"激励一代人",但意思其实差不多,都希望一届奥运会、世博会的举办,能切实影响一代人。赛事结束、展览结束之后,其精神遗产还在。在笔者看来,要从口号产生激励一代人的力量,仅有一次赛  相似文献   

9.
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兴起的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影响最为巨大的时代之一。在明清两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佛学思想的深入人心,必然会反映到当时的主要文学作品形式--小说中来。本文试从题材、思想、情节、人物、内容等各个方面出发,来分析佛教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俄国形式主义反对当时文坛以内容为主的倾向,其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是纯形式,是材料之比,而非现实主义的反映。他提倡艺术的目的就是形式的陌生化。虽然,以上观点有些偏激,但确实抓住了文学创作的特质。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陌生化即形式对于内容的审美建构过程,陌生化是文学创作的一般手法。  相似文献   

11.
朱乾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201-202
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兴起的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影响最为巨大的时代之一.在明清两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佛学思想的深入人心,必然会反映到当时的主要文学作品形式--小说中来.本文试从题材、思想、情节、人物、内容等各个方面出发,来分析佛教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文学创作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活动。政治课文学创作是指,政治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自主创作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或者"准文学作品",将其作为课程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一、政治课文学创作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将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分为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  相似文献   

13.
1930年代,随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和电影的不断推广,出现了一批具有声望的电影明星。这些电影演员在拍摄电影的同时,也各自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文学创作发表在当时的报刊,彼此间形成了一股创作热潮,留下了大量的文字。本文拟通过分析这股热潮形成的原因,试图透过当时这批电影明星的文学作品,梳理出1930年代明星的文学创作与电影表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写给敏·考茨基的一封谈论文学创作的信中指出,作品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指点出来”。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但它却须臾不可离开一定的表现形式,离开了,也就无从表现了。此种情形,恰如人的思想和肉体一样:没有任何思想的肉体是行尸走肉,是纯动  相似文献   

15.
人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普式问题.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反映人类生存问题的媒介,于作品中完成对于人类生存现状的深刻揭示和反思,是文学创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初衰和目的所在.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在面对困惑和无奈的人生问题时曾发出过无数的感慨.其中“人生忽如寄”就是这无数感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如寄的人生”不仅是苏轼对于生命本体存在之短暂的深切体验,更是东坡先生对于生命存在现状的一种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或许是鉴于返视建国十七年及新时期初期的许多文学作品由于密切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往往在短期内有轰动效应却缺乏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或许是对当前的社会现实缺乏敏锐的感受、自信的理解与把握,或许是对文学“审美”属性理解的偏颇,或许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淡化,文化消费意识的泛滥,总之是,前些年的文学创作,远离社会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了,直接近距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作品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在1942年一80年代初占据文坛中心位置的农村题材小说一度处于低谷状态.在还不多的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农村题材的  相似文献   

17.
莫言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直积极借鉴日本文学作品,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日本元素。从莫言文学作品中的日本表现出发,从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概括揭示莫言文学创作对日本的表现与借鉴,进一步发现莫言作品与日本文化、日本文学之间的联系,为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些许新视点。  相似文献   

18.
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其发布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这让笔者想到了"鸟巢一代""海宝一代",虽然当时的口号,没有明说"激励一代人",但意思其实差不多,都希望一届奥运会、世博会的举办,能切实影响一代人。赛事结束、展览结束之后,其精神遗产还在。在笔者看来,要从口号产生激励一代人的力量,仅有一次赛事、一个展览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在我们当前这个时代是如此。现今,坐在家里的电脑前,就可周游世界,这些盛会,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再现"应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文学史上并非只有一位作家运用过"人物再现"。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成功地运用了"人物再现",在运用中取得了最高成就。"人物再现"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结构方面。  相似文献   

20.
曾平澜是一位被现当代文学史遗忘的女作家,她生于苦难的旧社会,却一生追求光明。她曾到广州追随革命先驱何香凝从事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以出众的文学才华崛起于当时群星闪耀的上海文坛,又留学日本东京,足迹遍布香港和新加坡。这位从广西一个小县城走出去的壮族女作家,一生有过丰富的文学创作经历,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平澜诗集》作为其文学创作的一个窗口,可以窥见曾平澜诗歌的丰富的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