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真精,算不过他们,没办法!”一提到上海人,外乡人都会直摇头。是啊,上海人是够精明的,一切都“惟我独尊”。这个评价也许不太过分,但是,在洪水席卷而来临近城市时,“精明”的上海人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2.
上海人和上海文化之源 ,是近年来上海学术界议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从考古学和文化传播学角度 ,论述了远古时期“上海人”和“上海文化”的由来及其特征。从而推论 :最早的上海人就是现今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所出土的崧泽遗址上生活在距今约 60 0 0年前的崧泽人 ;而由崧泽人及其周围的史前上海人所创造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构成了上海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岁岁年年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给“阿拉上海人”。时光荏苒,玉兰依旧,在日新月异的申城,“阿拉上海人”正悄悄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WTO随想     
陈祖芬 《初中生》2002,(10):4-6
在美国定居回上海探亲的人,常常被上海人戏言有“三气”:说话土气,穿得俗气,出手小气。因为时尚上海话里,常常夹英语,因为上海人讲究穿着“扎台型”,因为很多上海人收入可观而上海的物价又可爱,自然出手不凡。  相似文献   

5.
上海,是《台北人》中多次出现的重要隐含意象。作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核心想像之一,对上海的怀旧性述说在很大程度上隐含着白先勇的“现代梦幻”。由于怀旧往往是深层“不足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结合白先勇创作《台北人》时出现的“认同危机”,我们发现这种对上海的单面描写其实暗含着作者对处在时代和历史转折点上的“台北人”和台湾社会的深层忧虑。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几乎原本都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在称谓上既众采百家又自成一统。上海人见人表示礼貌,总喜欢在称谓中把对方的辈分抬高,对年轻的尤其如此,不管比自己年轻多少,哪怕小好多,也爱称“弟弟”或“妹妹”,见人添丁,就问:“生了个弟弟还是妹妹?”或是说:“弟弟长得真精神!”、“妹妹长得真漂亮!”在街上,你常常能发现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唤小女孩“妹妹”,没有人听到会见怪的。上海的男孩在家里的小名叫“小弟”的特别多,于是在家里,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父辈祖辈都唤他“小弟”,那种亲切的感觉你是能够想见的。你若是带着妻子到师长家里做客,你的师…  相似文献   

7.
错位风     
风这东西,从来就是吹来了又吹去,不会停留。在上海,春夏的东南风过后,必会迎来秋冬的西北风,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然而,上海人在狂吹“现代风”时,又夹着股“怀旧风”,形成奇异的“错位风”,构成了上海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8.
张晓震 《教育》2009,(8):25-25
今年上海又在孤独和寂寞中完成了新一轮“春考”的招生。据了解,今年上海“春考”共有8所院校参与,计划招生950人。计划招生人数是10年来首次降至千人以下,也是继2006年2725人、2007年1862人、2008年1568人之后的进一步缩减。  相似文献   

9.
在我来中国前就听说过上海人,人人都说上海人很“精”,要小心。可对那时的我来说“精”是什么意思都不懂。一个上海人对我说:“你不必特意去研究那个单词,只要多和人接触就自然可以掌握。你不如把我当你的练习伙伴,只要付一点钱我就可以教你中文,你也可以当我的日语老师教我日语。”嗯?这样我不是有点吃亏吗?既然互相教那怎么光我一个人付钱?原来这就是上海人说话的本领,同时让我真正体会到“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上海人,只要你留心身边的事物,就会发觉有不少都能与“文化”二字联系在一起,仿佛“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接受各方面的信息很快,于是各式各样的“文化”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上海人似乎很具包容性,不管什么新鲜的事物,上  相似文献   

11.
shanghai这个词看起来十分眼熟,像是上海的英文名。它的确来源于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大名Shanghai。但小写以后却表示“拐骗”或“胁迫”的意思,特别是指“用酒精或麻醉剂使人失去知觉,然后将其劫持到船上当水手”。这一不光彩的含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专门跑旧金山(San Fran-cisco)到上海这条航线的远洋商船。它们在离开上海之前常常拐骗一些中国人到船上当劳工,而到了旧金山后又把他们卖掉。这种行径在美国俚语里就被称为shanghai,而短语be shanghaied into going somewhere则表示“被拐骗到某地”,被拐骗的人叫shanghaier。所以上海人…  相似文献   

12.
王本金 《新高考》2009,(10):54-55
一、走进上海,了解世博概况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上海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12月3日,中国上海成功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实现世博史上无发展中国家成为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举办国的历史性突破。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吉祥物“海宝”以汉字“人”作呼应,可谓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中,有一篇名为《上海人》的文章,洋洋洒洒数千字,终将上海人归于“尴尬”二字。尴尬于何处?这个曾是远东第一大都市的繁华城市,其百姓的地域观念、自我意识之强烈,为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所鄙夷。若说过去,连针脑线头都是上海的货好,但是近年来,上海在许多领域失去了领先的优势,傲气十足的上海人却仍以老大自居,落得个被国人笑话的结果,当然“尴尬”!  相似文献   

14.
有“上海活宝”之称的周立波蹿红中国南北大城市的是在2009年夏天,他的《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盘点2007》《盘点2008》《我为财狂》这一系列兼具上海特色与全民共性的大型脱口秀表演,在叫人开怀大笑时,又让人不得不猜测他“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现在,随着上海发展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鲜事也涌入上海。于是,我们便能看到洋快餐发展“中式早餐”的奇景。洋快餐推出“中式早餐”是因为市场的需要,但就我本人而言对其推出的“中式早餐”不能苟同。作为一个传统的上海人,传统的我还是对上海人传统的早饭“四大金刚”兴趣较浓,感情较深。大饼可能源于苏北一带,因此“大”字的发音和标准的沪语有区别。沪语原来的念法近似于“度”,然而用在它身上偏偏发“打”音,正与苏北地方发音相似。很难想像上海人对大饼的热情,每到清晨,隔夜的肚皮一打招呼,自然而然地便想起大饼的微带焦黄的香味。…  相似文献   

16.
小题大做     
是贬词褒用,还是反语?上世纪20年代,上海“梁新记”生产的牙刷,广告语只用了四个字“一毛不拔”,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上海“刷坛”“霸主”。这是一条贬义成语,用以形容人极端吝啬自私。可衡量一把牙刷质量的好坏,主要是看刷毛耐用的程度,所以在这里,“一毛不拔”的贬义已经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7.
螃蟹城     
我特别喜欢吃螃蟹,碰巧我家的新居也安在一个叫“螃蟹城”的地方。无论是上海地图,还是中国地图,乃至世界地图上,都没有它的踪影!如今,是人口、信息科技爆炸的时代:上海人多,北京人多,纽约人多,世界上到处人多。马路上、大街上车挨车人挤人,几乎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家里来了客人,妈妈经常对客人说:“今晚你们只能和壁画一起睡了。”我真想有个宽敞、舒适的家。嘿,没想到我竟梦想成真。像变戏法一样,我从上海人变成了“螃蟹城”的居民。你要问我它长什么样?那我可不知道!因为我还没去那儿呢!只是在“螃蟹城”的“居民订单室”里签了个名,那还…  相似文献   

18.
“走在大街上,从来没人认为我不是上海人。”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45岁的傅国华对于上海有着发自内心的认同感。留学加拿大的傅国华是加拿大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出国多年之后,1998年,他辞掉加拿大B+H建筑师事务所的副总裁职务,重回上海.自己创业.担任斯旦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国华希望在从小生活的上海留下自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上海女婿多半是上海人,外地人想做上海女婿,比杨利伟飞上太空还要难。但外地在上海打拼的小伙子往往知难而上,把“上海女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你成为高级白领,你做了公司老总,说不定没多少人羡慕你,但你要是把一个上海美眉追到手,一帮子哥们马上对你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20.
上海的作家不少,以上海为题材的作品更多,香港也编出了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但真正给人印象深刻的却屈指可数,其中程乃珊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这位年岁并不老的“老上海”以她丰富的生活积累,敏锐的眼光、别致的角度、细腻的感情、流畅的文笔、个性化的语言,集中地、连续地描绘了“上海滩”和“上海人”。从历史到现实,从“蓝屋”到“穷街”,从环境到心理,无不充满上海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上海味。上海是繁华的、壮观的:外滩高楼入云,江面巨轮游弋。南京路、淮海路都颇大都市气派。但她又是冷落的、简陋的旧时代留下大量的棚户区、贫民窟。许多文学作品都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