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明威之死     
李红 《山东教育》2006,(11):61-61
2001年1月13日,海明威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原型——富恩斯特去世,享年104岁。第二天,世界上有27家网站出现了这样一个问卷:有一个人,他几乎什么都有。论地位,他是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人物;论荣誉,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论金钱,他的版税在他成名之前就已经使他成均富翁;论爱情,儿乎每~个女人都喜欢、崇拜他。可是,他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不久,却用猎枪结束了62岁的生命。而他的耶位朋友——富恩斯特,一个靠出海打鱼为生的渔夫,却悠然地颐养了天年。请问,为什么一个拥有一切的人选择了死亡?而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却选择了活着?  相似文献   

2.
沙漠之树     
佚名 《班主任之友》2005,(11):61-61
有两个人,都在一片荒漠上栽上了胡杨树苗。树苗成活后,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就要挑起水桶到荒漠中来,一棵一棵地给他的那些树苗浇水。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飞沙走石,他都雷打不动。有时甚至刚下过雨,他也要锦上添花地给他的那些树苗再浇一瓢水。  相似文献   

3.
小人之腹     
从宋江身上可以看到好多人的影子。宋江被押解到江州。他要见两个人,一个是戴宗,一个便是李逵。这二人的身份分别是:戴宗,两院节级,掌管当地司法,大哥级人物;李逵,小牢头,戴宗的朋友,屌丝男一枚。  相似文献   

4.
《当代电大》2006,(1):56-56
第一个故事:跳火车,一个人坐火车去邻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为什么?答案是:这个人从小有眼疾,看不见东西,他刚去医生那里治好了眼疾。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隧道,一下子眼前一黑.以为自己又瞎摔了,经受不住打击.所以就绝望地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过隧道,应该带手电。  相似文献   

5.
魔力之手     
当代最杰出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是蜚声乐坛世界级的指挥大师。只要他站在指挥台上,面对乐队,他就精力充沛,充满激情,一点也不像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听众说“他有一双魔力的手”,这双手可以轻而易举把听众带人音乐世界。他对中国情有独钟,他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1935年小泽征尔在中国沈阳出生,他在北京度过了童年。  相似文献   

6.
光头之妙     
美国著名演说家罗伯特是个光头,但从来不戴帽子。有人提醒他光着头容易着凉受热,罗伯特说:“那是你们不晓得光头的好处.我既是第一个知道下雨的人,又是第一个感知太阳温暖的人。”诙谐的话语中透露出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无畏之境     
《家教世界》2011,(7):76-76
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一封信中讲到一个故事: 有个人叫孟德,从小喜欢深山老林。长大后,他当了兵。有一次,戍守秦地,他见那个地方的山岭险峻陡峭,于是,就一口气从兵营逃出来,逃进了深山。  相似文献   

8.
交友之道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9.
一个小男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他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他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他到另一个窗口,让他欣赏自己玫瑰花园。果然,小男孩的愁云为之一扫而光,心空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孩子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个体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盛行,而集体主义则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在美国,人都以个体为中心,只要不伤及他人,一个人说话和做事非常自由。而在中国,一个人说话、做事通常要先考虑他人或他所在的团体。团体以及他的社会阶层限制着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感恩之心     
辛勤 《小学生》2005,(2):70-71
这一天,淮阴城是个大集的日子。一个人匆匆地在人群中穿行。突然,在他身后响起一声粗野的叫声:“喂,你站住!”他回转身来,见是当地的一个泼皮无赖,便想躲开他,无奈这个泼皮故意找事,追着他讽刺道:“你平常出来,总带着宝剑,你敢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说着,就叉开双腿,横在大路中间,并冲着他挑衅地笑着说:“来呀,钻吧!来呀,钻吧!”  相似文献   

12.
凡是当过教师的人,恐怕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犯了错误却爱强词夺理。晓康便是这样一个学生,总管不住自己。一会儿有同学告他说话,一会儿有同学告他打人,一会儿有同学告他抄作业。一会儿又有同学告他恶作剧……每次他总是极力狡辩,死不认错。比如上课说话吧,他会说他没说话,或是别人在说话,他只是去叫他们别说话。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终极追求是完善人的生命。作为教师,了解人的生命及特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没有人的存在。生命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在时空上不断变化的网络,生命的每一部分都影响着生命的整体。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过程。生命的特点在于其独特性,在于生命的公平性。其次,人与他人、他物的联系与区别首先体现于生命之中。DNA组成成分及结构的发现,揭示人的生命与他类生命具有共通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救命之酒     
薛峰 《高中生》2014,(3):63-63
相传,秦孝公有一名爱将不小心犯下过失,按照当时的律例,应该斩首。但是,秦孝公想要救他一命。为了不违背律例,秦孝公设计一个特殊的行刑方法;刑场上站着两人,每个人手中各拿着一瓶酒。  相似文献   

15.
有很多作家,作品写得或汪洋恣肆,或奇趣横生,而其生平为人。则寡淡无味。台湾作家李教,显然不属于此类。他是一个真正的“实力派”兼“偶像派”。作品之外.他的狂傲、他的嬉笑怒骂,为其魅力加分不少:他的爱打官司、他的数度入狱、他与著名影星的闪电婚姻……这些经历也逐渐成为传奇,被人津津乐遭。人们喜欢李敖。  相似文献   

16.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名的数学家叫李锐,字尚之。因他还有一个名字“四香”,人称“四香先生”,他是元和(今江苏苏州)人。  相似文献   

17.
祈祷之手     
烟寒  采薇 《当代电大》2006,(5):14-15
公元15世纪的时候,在德国纽伦堡附近的一个很小的村子里,住着一户有着18个孩子的家庭。18个孩子!哦,要知道这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家庭啊!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每天为了这一大家子人的一日三餐忙得焦头烂额。他是一个金饰匠,每天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之外,还尽可能地帮左邻右舍做些杂事,以获得一些报酬,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几乎都要超过18小时。  相似文献   

18.
段国辉 《学习之友》2008,(10):10-11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千年古训。但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毁了他的一生: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够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的自信.使他走向新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在世时,斯大林就一直拉拢他,企图让他成为自己的政治盟友。斯大林从不相信人会有坚强的意志。他常指导内务部工作人员,要他们在侦讯工作中立足于这样一个出发点: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可收买之人,只是每个人的卖价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20.
朋友之道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 朋友有好坏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