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中的“空白点”,就是指文本结构中存在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在“空白”处发问,一是问在看似矛盾的空白处。很多文本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  相似文献   

2.
文本的“秘妙”往往潜藏在作者有意或无意的“留白”处,如何让学生发现“空白”,并读懂文本的“留白”处,进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任。本文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试图从文本的空隙里解读潜藏的“无声的语言”,体会无物胜有物、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96):37-38
矛盾是事物本身具有的特质,作为阅读教学载体的文本也不例外。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文本的矛盾冲突处就是学生的"愤""悱"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的矛盾或有意构筑矛盾,让学生置身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才能激发他们深入细读文本的欲望,阅读积极性才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无声对话,实际上是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文本中有许多“留白”,这些“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思索的空间,学生于“留白”处与文本展开对话是情感的一种升华。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当教师讲解时,学生不看着黑板或凝视一处,我们教师就会认定该生开小差或走神了,这就是我们教育者的思维习惯。其实,常常有一些习惯,我们不以为然。然而作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某种影响或伤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对不对”。然而对于教育者,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为光辉的职业”,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以我们必须去认真的思考。因为这些习惯太普遍、太无意,似乎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很少…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多数,并且文体多样,有诗歌、小说、童话、散文等。这些经遴选过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充溢着作者的认识、情感与思想,是作者独特的生命表达,充满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阅读这些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在某些地方产生“陌生感”。我们姑且将产生阅读陌生感的地方称之为“文本陌生处”。“文本陌生处”显然是阅读教学中解读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索(学生探索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教师或家长预设“果子”与孩子主动探索没有什么矛盾,果子是目标,主动探索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主动探索往往依赖于鲜明的教学目标,主动探索的动力也往往来自鲜明、有意义的目标。至于“果子”是怎么预设的,是藏在…  相似文献   

8.
“好学生”是指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明显优势的学生。但在不少教师眼里,“好学生”单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因此.当这些学生出现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问题时,教师往往会陷入“一俊遮百丑”的认识误区,对“好学生”的缺点、错误忽略不计。教师的这种做法实则危害不浅。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潜在的信息往往被老师们所忽视。如果学生能抓住这些潜在的信息去阅读,就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学习兴趣。本文结合案例拟从挖掘文本的前后“矛盾”和探索文本的前后联系两方面给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潜在的信息往往被老师们所忽视。如果学生能抓住这些潜在的信息去阅读,就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学习兴趣。本文结合案例拟从挖掘文本的前后“矛盾”和探索文本的前后联系两方面给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霞 《今日教育》2008,(10):38-38
在学校里,或许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场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有些教师或大声斥责,数落学生的种种不是;或冷眼相看,恨铁不成钢;或一纸“告状书”告到家长处……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于是,有些老师就会说“某某学生屡教不改”“某某学生太顽固了”!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为了表达或者布局谋篇等需要,在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这些矛盾之处进行探究、整合、超越,以激活学生思维,升华文本主题,并对文本进行深层建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体验文本,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书画创作中讲求疏密有致、计白当黑,往往会留下恰当的空白,引人想象。其实在语文的文本中亦是如此,作者也会有意或者无意留有“空白”,可能是文本中的情节、描写、语句,也可能是插图、意境、结尾等,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空白”,填补“空白”,诠释“空白”,不仅给文本注入了新的血液,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本留白以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给了读者遐想的空间,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往往有着空白点,这些空白点是学生深入文本的关键点,它有助于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如何妙用文本留白,挖掘文本内涵,唤醒蕴藏着学生心中丰富的情感,从而让阅读课堂释放出活力?  相似文献   

15.
殷会荻 《语文学习》2023,(11):14-16
<正>在上课或听课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关注学生的笔记。发现很多学生在听,也会发言,但是不太记,即使记录,多数情况下也只是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点”记下来。而一些教师往往满足于通过问答从学生那里“逼出”答案,或者干脆将一些结论(或跟文本内容相关的关键词)简略地写在黑板上。所以,在学生的笔记本上,可能有各种结论,或者说,其实只是教师的阅读体验,却没有属于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表达。  相似文献   

16.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非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置学习材料(文本)的“应有之义”于不顾。个性解读、多元理解毕竟还要受一定的条件制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这些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心中要有一定的“尺”度,  相似文献   

17.
克林伯格认为:“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语文课程标准》也是这样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包含了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多方面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个体或群体、教师与文本等。我认为整个对话过程,应突出“人本”对话,因为文本是学习的凭借。教学对话的起点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读在先是前提;教学对话的重点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读懂是核心。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曲解了“语…  相似文献   

18.
课堂智慧     
有人认为 ,对传统篇目 ,教师上课已经很难出新。南京师大附中的一些老师一直主张语文课要有吸引学生的意识 ,每节课最好都能有些“亮点”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让学生动起来 ,感受语文的魅力。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有“灵机一动”生出的“点子” ,这些“点子”都是可遇而难求的智慧 ,是教师在实践积淀中随机迸发的思想火花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雕虫小技 ,卑之无甚高论……然而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有的甚至能让学生受用终身 ,而教师也有可能在这样的积累中逐渐成为雕龙者。  相似文献   

19.
汤华芳 《成才之路》2011,(32):13-14
立足文本科学设问,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之一。具体来说,教师可从文本有疑处设计思维探究性问题,巧用联想想象设计思维发散性问题,善用文本知识系统中的矛盾、新文本内容与学生旧有知识经验产生的矛盾、不同主体认识的相互矛盾、新阅读思维与旧有阅读习惯的矛盾等来设计出思维批判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题目.根据论述类文本自身的特点,好的命题往往会利用语义暂留心理的影响,偷换概念,“混淆视听”;也会利用常见的因果关系,或强制因果,或因果倒置;甚至会利用读者主观心理与文本客观信息之间的矛盾,在阅读的高级思维误区设置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