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乃通过贾宝玉这一自拟形象体现了鲜明的一贯的忏悔主旨 ;而且这种忏悔克服着并消解了一般理解上的“叛逆”思想。作者刻划宝玉的叛逆性格时 ,概念是模糊的 ,有时是不确定的 ,但通过宝玉形象作“深自忏悔”的意向是明确的 ,清晰的。高鹗并未能清晰地把准曹雪芹的忏悔主旨 ,这使得他的续书必然地无法达到曹雪芹前 80回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宝玉的一段去见爸爸的神情动作描写,揭示出他的叛逆性格;又通过黛玉听到宝玉娶亲消息一段细腻描写,揭示出宝黛爱情的真挚热烈和黛玉的悲剧命运。两段共同说明《红楼梦》在用动作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上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走上了出家解脱之路,这一结局与宝玉自身的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整本书中所塑造的宝玉性格和其心路历程,都指向着生活的解脱这一结局,也蕴含着时代背景下不得志之士的精神慰藉。宝玉内心的各种情感激烈的斗争和要找到归宿的需求,使得出家成为他的最后选择。贾宝玉走上这一解脱之路是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的,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的必然之路。基于此,对《红楼梦》中的解脱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旨在通过这一研究丰富红学研究内容,为宝玉性格和解脱观的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汤玫英 《生活教育》2014,(18):61-62
通过对《红楼梦》"宝玉挨打"部分的文本分析,探讨了其对写作的启示:一是巧妙安排矛盾冲突,二是高度统摄人物言行和性格,三是合理剪裁内容材料。  相似文献   

5.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一大高潮。突出表现了贾政与贾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金钏自杀”等偶然事件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宝玉挨打就成为必然了。贾宝玉是荣国府的核心人物,他遭鞭笞自然牵动了全家上下的心。王夫人、贾母等人闻讯先后赶  相似文献   

6.
一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中心故事,体现着全书的主要倾向。它给读者的感受最深,对读者的影响也最大。过去的研究者所最注意的是这个故事,今天以《红楼梦》为底本而改编的戏剧和电影的基本情节也是围绕着这个故事。这一故事的社会意义如何,读者对它究竟怎样理解,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的人物画廊中,晴雯只算得上是一位小人物,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小人物,作者却赋予了她特殊的使命:映衬黛玉,象征大观园中众丫鬟主子的悲惨结局,推进宝玉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手写了一首题为《WeiHua词》的诗,内容是赞美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但其中有作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宝玉反封建传统的异端思想,是与作“赞美女性”的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在情节上这首诗是宝玉在晴雯之死到制作《芙蓉女儿诔》之间的过 渡,两诗一为引,一为本,相辅相成,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可看成是《红楼梦》反封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描写重大事件最精彩的篇章之一,直接地、正面地描写了贾政与宝玉之间第一次激烈的冲突,反映了封建卫道士与封建叛逆者之间的尖锐斗争。小说通过“贾政的三次流泪”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刻划得人木三分,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0.
关于《红楼梦》的情节主线问题,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不同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一)认为描写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是情节主线;(二)认为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的矛盾以及宝黛叛逆性格的发展是情节主线;(三)认为宝黛爱情悲剧是情节主线。本来,不同意见的存在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发现,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产生于对情节主线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为了进一步探讨《红楼梦》的情节主线问题,有必要先弄清情节、情节线索和情节主要线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1.
"《风月宝鉴》是部编年体长篇小说,是大宝玉时序。它从大宝玉十三年《秦可卿出嫁宁国府》开始写起,而后便是一年接着一年往下写,一直写到《贾迎春肠回九曲》为止,而这是大宝玉廿年三月二十八日故事,前后共详写了七八年故事"。[1]这是红学二百年来最伟大的发现,它打破了红学家长期以来认为《红楼梦》没有年表的神话,揭开了《红褛梦》创作过程的奥秘,把《红楼梦》文本解释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这为今后《红楼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红楼梦》中有空空道人改名情僧的情节。本文经过对《红楼梦》对各版本的这段情节仔细校勘比较,发现这一错误认识源于一条误入正文的批注——“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并梳理其演变,展示这一情节不断坐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形象没落史,也是一部封建教育的形象破产史。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以教育作为他们镇压人民,维护反动统治的武器。《红楼梦》作为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从研究封建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主要是通过对贾宝玉这个叛逆形象的塑造,以及贾政等人对宝玉叛逆性格的围攻扼杀,而结果以失败告终的描写,表明封建教育这个武器的失灵,宣告了腐朽没落的封建教育的破产。  相似文献   

14.
王燕 《现代语文》2007,(8):86-86
高中语文第二册(鲁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西江月》二词的解释是:“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教师用书》上也说“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宗玉的叛逆性格。”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西江月》二词是贾宝玉的真实写照。别的且不论,“愚顽怕读文章”确是事实。综观《红楼梦》一书,  相似文献   

15.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受《西厢记》影响之深,不仅仅限于思想精髓上。《红楼梦》对《西厢记》曲文的化用极为自然妥帖,为点化宝黛爱情、推进小说情节演进、丰富宝玉黛玉人物形象起到关键作用。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之路也成了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映照。  相似文献   

17.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手写了一首题为《(女危)(女画)词》的诗,内容是赞美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但其中有作者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宝玉反封建传统的异端思想,是与作者“赞美女性”的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在情节上这首诗是宝玉在睛雯之死到制作《芙蓉女儿诔》之间的过渡,两诗一为引,一为本,相辅相成,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可看成是《红搂梦》反封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借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之现象自唐传奇、宋话本中就有,可只有到《红楼梦》中,诗词才真正成为小说中人物性格和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中运用大量诗、词、歌、赋突出塑造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情趣,同时也推进情节、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小说原文已经证明《红楼梦》运用诗词以表达人物诗才、思想、性格和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20.
名著《红楼梦》第八回,对红楼故事有着提纲挈领的意义。《红楼梦》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写封建社会上下尊卑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种种社会生活现象,是通过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具体讲是“黛死钗嫁,宝玉出走”这样一条情节贯穿线来展开和表现的。《红楼梦》第八回是书中这三个主要人物第一次集中活动,是“木石姻缘、金玉良缘”矛盾冲突和力量消长的第一次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对争取周围支持的不同前景的第一次显露,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发展走向和结局的第一次暗示。因此,第八回可以说是《红楼梦》的总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