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喜欢这样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它理庆为学生生命的诗意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作为实践层面的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呢?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8):21-22
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课堂。即使不是诗歌课,也有诗意在流淌。语文课堂是学生生命流动的课堂,是教师生命流动的课堂,更是师生生命交融的课堂。当教师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课堂,并点燃学生的生命,共同燃烧,共同感受种种崇高的感情的时候,诗意就诞生了。  相似文献   

3.
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型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生命的课堂”应是学生心灵舒展、个性张扬、情感释放的自由场所,应是学生建构、生产新知的肥田沃土,应成为师生“诗意的栖息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生命课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澜教授曾说:“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几年来,我结合自己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不断思索这个论断。我认为,只有当一个时代有了关于人和生命价值的神圣意识,才会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和呼声。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课堂是生命的。因此,我们提出“生命课堂”概念并努力建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5.
营造富有“诗意”的课堂氛围,是教师教学的追求,是语文本真的回归。充满诗意的课堂,不仅能彰显教师厚重的文化底蕴,还能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如何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文字中行走,在诗意的教学氛围中浸润,教师从踏上讲台后的举手投足就已“入戏”。  相似文献   

6.
“绿色课堂”是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绿色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走进绿色课堂,关注绿芽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一、“绿色课堂”——情感的课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欢乐的,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彭丽萍 《文教资料》2013,(24):44-45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写道:“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更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课堂,更应该是诗意的课堂.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用生命意识活化课堂诗意,用激情感染课堂诗意,用人文唤醒课堂诗意,用精巧设计探寻课堂诗意,以此构建技工院校诗意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8.
正如四川的钟发全老师所说,举手是个小问题,却是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为啥不举手?可以去研究预设为啥没有得到好的落实。为何勉强举手?可以去研究如何获得课堂教学机智。如何让学生积极举手?可以研究课堂调控的技艺。”然而,不妨逆向思考:课堂上一定要小手如林吗?一定要每个学生都“热爱举手”吗?安徽的周其星老师的观点是,“沉静的课堂”一样充满着流动的思想。“举”与“不举”,其实只是一个袁象。理想课堂的形态,应当是多姿多彩的——但实质是一样的,无论是热闹还是沉静,都应当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就一堂语文课来说,应该是美感与诗意的交流场所。不管教育怎么“教”,课程改革怎么“改”,语文课堂都应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构建诗一般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溢着生命的律动。是每位语文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则从课堂上“诗境”的创设,“诗语”的运用,诗意的对话等方面出发,阐述让语文课堂涌动诗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唐宇 《教育教学论坛》2012,(27):132-133
中国人的生命中对诗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读诗是一种生命的投入。挖掘中外诗意化思想的源头,联系现今中国课堂诗意化教学思想的缺失,从而引起人们对诗意课堂的思考,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诗意方法指导学生,从而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完成精神的洗礼。诗意语文课堂给学生以更多的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给学生以更多诗意的陶冶与智慧的启迪,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让学生理性地徜徉于乐园中。  相似文献   

11.
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已经让我们耳目一新,可你有没有听过他的诗意作文课?在全国新理念作文教学观摩活动中,他的诗意作文第一课——《亲情测试》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王老师的课堂里,纸上的文字变得那么凝重,测试变成了事实。在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学生对生命、  相似文献   

12.
张俊 《教书育人》2004,(11):23-25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生命和美的生存。但我们的科学课堂却很少有人关心这种诗意的享受,每当下课铃声响起,迈出教室时有多少老师会想:在这节课中,学生享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了吗?  相似文献   

13.
生命课堂,是理想教育的境界。生命课堂的生成,离不开深度对话。如何使对话依托文本,摆脱形式,走向深度,进而关照生命呢?本文总结出如下策略:对话文本语言,感悟文字生命;对话作者思想,反哺生命视野;对话民族文化,滋养诗意生命;对话现实生活,提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理想中的物理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师生生命中的精彩篇章。那么,要怎样才能使物理课堂“活”和“乱”呢?关键在于老师的诱导,我在探究教学中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阅读教学是生命的课堂,生命的交流和互动诗意和谐的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堂。现行的阅读教学模式已成了简单的听读模式,师生们在枯燥无味的课堂里煎熬。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以“体验性学习、激励性评价、即时化管理”为三大标志,是真实而美好的人性课堂,是诗意而灵动的智慧课堂。是民主而科学的和谐课堂。课堂上,知识与能力相得益彰,过程与方法和谐演绎,情感态度价值观完美呈现,生生间“不同而和”、资源共享,师生间生命律动、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数学课堂”应该千什么?“数学课堂”应该怎么样?……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思考,并且最终必须自己作出回答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数学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一直苦苦追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数学课堂,努力使学生把数学学得“多滋多味”。现撷取几个课堂教学片断,阐释我对“新课堂”的粗浅感悟,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才是属于学生的。那么,如何挖掘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并运用于教学呢?预案设计,是一种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音乐课堂要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和学生都要动起来。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使音乐欣赏课“动”起来,让音乐与学生快乐同行呢?  相似文献   

20.
杨延生 《新疆教育》2012,(20):156-156
一般说到“诗意”两字,大多数人不由得将之与语文等文字学科相联系在一起,觉得只有文字学科才能有诗意的表达,只有文字学科才能体现出诗意。我想,教育既然作为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