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集邮兴起了集邮旅游,游山玩水兼会邮友的集邮旅游活动已不足为奇,如90年代全国邮展时,上海、北京、重庆、天津都有各地邮人云集。笔亦曾随虹口邮协赴苏州与苏州邮协联谊,随卢工集邮沙龙赴南京举办辨伪邮展,甚至曾和几位邮友约齐,远赴新加坡参观,95世界邮展。可是,追本朔源,我国的集邮团体旅游究竟始自何时?又是由谁首先倡导的呢?  相似文献   

2.
肖高键 《集邮博览》2010,(10):80-81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国际形势一派大好,集邮交友也不仅限于国内各省市,还发展到与外国邮友的友好交往,互通信息交换邮品,增进邮谊。在那个时期,我也曾收到过英国一位"邮友"的来信,要与我交朋友并要我给他寄一些中国的邮票邮品。  相似文献   

3.
在即将举行的中国’99世界邮展的荣誉类邮集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林文琰先生的“华邮珍品和孤品”具有25框(400片)和2个展柜的规模,成为这次大活动中的一个显眼的“之最”。这些展品既令人目不暇接,又值得仔细品味。很感谢林先生应本刊之约同意事先刊出部分展品的彩色图片,这对于无缘赴京参观的邮友们自可略饱眼福,同时或许也能为来到现场的邮友  相似文献   

4.
玩戳乐     
《集邮博览》2012,(5):63-64
上期戳趣园介绍了一位北京邮友杨自学的寻戳之路:从熟悉的地方找起。不约而同,全国各地很多邮友其实也是这样做的。最近,戳趣园收到了安徽铜陵邮友陈爱民发来的两枚带数字局名的当地邮戳,对我们来说挺新鲜,对他自己来说经常见,因为这就来自他再熟悉不过的地名:20世纪60年代末发生了"珍宝岛事件",战备形势紧张。1970年,上海铁路  相似文献   

5.
邮友是集邮者在集邮活动中相互交流中自发、自愿、自然形成的一个群体。它的称谓,平凡而普通,但它让我从邮品中体味了人品,从交往中感悟了真情。邮品有价,能从市场买到,而邮友的交情则是无价的,需要彼此用心去培育呵护。邮友好似一本读不完的邮书,让我不断地收获信息,增长邮识,丰富邮藏;邮友又像一扇打开的窗,让我经常看到外面多  相似文献   

6.
近日参观邮友藏品,发现T143-4“飞行”20分票全张底部22—28票位下边全部漏齿,形成全张“长尾”。  相似文献   

7.
戳趣园     
《集邮博览》2011,(10):68-71
上期戳趣园开篇,湖北邮友山川讲述了自己在台湾故宫邮局的“索戳”行动,本期有四川绵阳邮友刘建明站出来和他“PK”——比比谁的收集过程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8.
应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邀请,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先后到南京、北京、西安、上海访问参观。笔者在四地邮友帮助下,用一组邮品记录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篇。  相似文献   

9.
近日,北京的一位邮友来西安为集邮原地会办理《西安大唐芙蓉园》原地实寄邮资片。他坐了一夜火车,赶到西安,顾不得休息,在还未开门时就赶到了邮局,从邮局开门一直干到中午十二点半,这位邮友是自带软垫、墨盒,在西安大雁塔邮政所两位女营业员的配合下,几千个明信片在自己的精心盖戳后得以完满。中午吃饭时,这位邮友讲了自己办理原地邮品的艰辛。在取得一些邮资票品时,也是历经坎坷。同行的西安一位办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马基·雅治先生是我的一位美国邮友,他的经历和集邮历史非常富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1.
集邮真好     
正2013年年末,在我八十寿辰时,收到了十几位邮友寄赠的纪念封、片,让我欣喜万分。邮友们八仙过海、各尽所长,封、片的设计很有创意,令人爱不释手。同时,也让我由衷的感慨:集邮真好!集邮使人心情愉快,集邮使人健康长寿,集邮使人朋友多多,集邮使人更有智慧。承蒙多位邮友的关爱、鞭策和鼓励,令  相似文献   

12.
《邮友信 箱》是无锡崇安 区工人俱乐部 集邮小组的一 份邮刊。1959年 8月创刊。 《邮友信箱》起初是《集邮通讯》的副刊,每月随《集 邮通讯》订户附赠。此刊实际上是集邮小组组员的交流 平台,主要刊登组员的征让信息,在联络邮人、促进邮 友交流、邮品流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是自1960 年3月后,《集邮通讯》停刊,《邮友信箱》逐渐由副刊  相似文献   

13.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10,(1):48-48
贡献世博 今年是中国的世博年,更是上海的世博年,集邮界怎样庆贺?作为东道主的上海集邮界怎样在自己的家门口欢迎前来参观世博的邮友?本刊将竭尽全力为读者介绍世博邮品,世博会的邮政服务,邮品上的世博题材、世博主题;刊发读者参观世博获得的集邮灵感……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2月12日虽然过去了,但带给邮友们的乐趣却是永恒的。在众多的该日趣味邮品中,我收有一枚来自哈尔滨邮友寄的封,巧合中蕴含着制作者的巧思。收到后,我把封传到网上供邮友们观览,有不少邮友惊叹其为"神器"!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能说明该封的趣味性:12枚1角的邮票排列成"12"的字样,  相似文献   

15.
藏界资讯     
《收藏界》2007,(2)
贺岁生肖邮品巨作《生肖中国福》在京举行全国首发式83岁高龄的“猴票宗师”黄永玉、“奥运福娃之父”韩美林、2008年申奥标志设计者陈绍华以及呼振源、李印清、阎炳武、张国藩、杨文清、姜伟杰、邹建军、雷汉林、任宇等首轮生肖邮票创作师等12位中国邮界的设计巨星,首度联手,每人创作一幅生肖图,联袂打造中国邮政2007年生肖贺岁巨作——《生肖中国福》,促成了十二生肖邮界设计巨星历史大团圆。  相似文献   

16.
上海聋人邮协俞海燕先生转来了李少华先生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流露出他战胜死神、战胜病魔那钢铁般的意志和对集邮事业执著的爱,读来感人至深。为此,本刊全文转发此信,让少华的精神永远激励邮友们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7.
北京有一位青年邮友说,他专门收集邮政用的各式现行单据。人问何故?答曰:一、今天的单据是明天的邮史;二、比较容易收集;三、不必花钱。 我平时遇上邮政单据,也加以收集,但陆续都送了人。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上一期的《上海集邮》里,曾介绍了美国邮友柯林斯邮集中的两个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行的供联合国军战俘使用的邮简。今天再看看他邮集中美国战俘寄给家人的另外几个实寄封吧,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金喜旺 《集邮博览》2011,(10):62-62
对于一个老集邮者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能在地处北京东华门的中国集邮总公司门前,与邮友们交换一枚自己所需的信销票,那就是最大的乐趣了。那时的邮友素昧平生,来去匆匆,不可能坐下来切磋邮识,互叙心得。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一位邮友转让给我两本首日封邮册。里面的首日封,大都是未经过实寄的,唯独有一套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纪念封,不仅是实寄封,且是我国集邮家钟笑炉先生寄给朋友的(如图)。正是因为这套封,我才愿意花不低的价格将邮册买下。随后,把此套纪念封交给一位邮友鉴赏,他过目后说了一句"无落地戳,有点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