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一、审美性原则。审美性原则是指在艺术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将审美的特殊性贯穿于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在贯彻审美性原则时应注意:①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具有审美性。教师必须为儿童选择富有审美趣味和意境的艺术作品以及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形式,并从艺术本身的审美特点出发,使形式与内容相适应。②将审美教育寓于儿童的情感体验之中。在艺术活动各个环节、程序的安排以及教师引导方法的设计中,通过艺术作品激发儿童的积极情感,使其在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中产生情感共鸣。③将审美教育寓于轻松有趣、活泼快乐的艺术活动之中。这需要教师为儿童营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创设优美的、便于儿童参与和艺术创造的物质环境。  相似文献   

2.
以文化散文和审智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智慧审视与精神引导的关系,其情感诉求应该是智慧的、深度的、终极关怀的,能引领接受者得到精神的提升.因此现代散文文本更注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这种审美自觉主要体现在散文情感诉求的精神性和智慧性、生命把握的开放性和对话性、语言传达的理趣性和阻拒性、审美结构的情感性和召唤性等方面.这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将以其独特的情感把握和审美召唤激发接受者的审美再创造,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到最大的丰富、补充和提升.现代散文的接受则是一种生命沟通,读者通过散文文本走进作家心灵,去把握作家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取向,达到与作家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揭示生命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散文在艺术创造上的审美自觉,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接受和生命沟通,从而得到审美启迪和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3.
美育的实质是对于生命的自觉意识的培育,审美能力的培育,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能力的培育。审美能力的动力因素是审美期待,审美所使用的方法因素是普通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的结合。审美期待的生成不但在于审美,而且还在于审丑。培育审丑审美能力的途径不仅要通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而且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持,归根结底,是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魏晋这一学自觉的时代,诗歌以其普遍的自我生命意识、超然玄远的生命追求构成其深邃的情感内涵。通过对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政治状况、哲学思潮等方面的综合考察,阐述魏晋诗歌中生命意识的执着追求,可以对魏晋诗歌独特的审美风貌和魏晋诗人的精神底蕴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和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对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它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丽且对实旌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蕴藏于古典小说、戏曲作品中的强烈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而自觉地阅读作品,而文学作品美感特征和实用属性的相互交织和渗透,又使读者在审美的快感中积淀了功利实用的因子。 较之于功利实用的目的,为了满足精神享受而自觉地说读小说、戏曲作品的读者显然要多得多。尽管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许多作品是由国史正纲演变,衍化而来的,然而,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7.
钱颖 《考试周刊》2013,(30):180-180
<正>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音乐教育是审美体验教育,其比其他学科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音乐是由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等众多要素协同表现的听觉艺术,又是表达一定情绪和情感的艺术,还是通过表演表现的艺术。音乐的这三大特性决定了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对音乐美深刻的感受。而这种亲临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个体自觉内控和群体协调统一的课堂实践活动,那在具体的教学中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呢?一、了解音乐教学合作形式由于音乐的感召力影响使它成为社会无处不需的精神文化,这为音乐教育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多机遇,这是其他学科不可及的,因此开展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  相似文献   

8.
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诗性精神是指出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发情感的精神,文学精神是指为了艺术的与审美的,自觉为文的精神。诗性精神(抒情精神)与文学精神(艺术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关系并非以对立为特征,两者往往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重合。在界说范畴、描述特征、辨析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魏晋玄学思潮中士人心态异化的情形为实证.可以发现社会文化思潮加之于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主要是东汉中后期无名诗人所作,它寓远于近,审神奇于平淡的特殊风格,可谓开一代诗歌新风。这种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东汉士人时空意识的扩展。东汉士人时空意识的扩展可说是魏晋时期发生的文的独立与人的自觉的早期表现和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0.
东汉的画像艺术所关注、沉迷和投入的不再是一种广大的、辽远的、具有无限意味和神秘色彩的外部世界,而主要是一种日常的、实在的、当下的、经验的、人伦的、凡俗的现实.东汉的画像艺术正是东汉审美文化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1.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产生于西汉中期、兴盛于东汉、衰落于东汉末年,是汉代尊崇孝廉,讲究厚葬习俗的产物。其风格浑厚灵动,充分展现了汉代精神。文章从文化的多角度浅析汉代画像石纹样的人文概念,只是希望能够找出一条融合艺术、社会、宗教、科学认识、人类心理变迁的路.可以用来更好地解析文化活动本质: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文化而随着佛教思想渐趋中国化演变成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艺术。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主要组成部分,在题材内容、人物造型与结构布局、线描勾勒与赋彩设色等方面都较好体现了中国化佛教艺术民族化、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汉代画像砖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瑰宝。它的产生是经济繁荣、墓葬形制、思想意识、政治地位、壁上艺术、地理优势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一段时期内,多以高浮雕的技法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写实与夸张的艺术风格,极具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早期画像艺术中对“空间”的视觉表现之变迁历程中,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艺术中对“空间”的视觉表现上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直接促成了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对“空间”表现模式的成熟。这种“变化”应该是与东汉晚期以来,当时士大夫画家阶层在绘画理论构想与绘画实践活动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独特的关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而且在文学、哲学、数学、地理、绘画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现。试从他文学作品里有关百戏、乐舞等文字内容出发,谈谈他的"技艺并重、形神意和""注重形式、情外魅力""德智明志、回归真实"等乐舞美学思想。试想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对张衡再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隐喻艺术思维一开始就是在自觉应用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到了两汉,主要是从政治教化的角度展开研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在言、象、意上做足了文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历年来的考古发现考证了邓城、樊城的演进历程。邓城至少从西周中期就作为邓国都城建于今樊城西北的现址,直到西汉晚期一直是汉水北岸的政治、军事中心,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下降为一般的县城,其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渐被樊城取代。樊城并非西周晚期仲山甫封地,而只是东汉以后逐步兴起的军事重镇。汉水北岸的城市中心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完成了从邓城向樊城的转移。邓城是襄樊的城市之根。  相似文献   

19.
孔颖达在对东汉、魏晋、南北朝各派各家学说的引述、罗列中,提出了自己的乾坤观思想,此种乾坤观体现了一种平等意识,这对“易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东汉文章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特殊环节,它是秦汉散体文章向魏晋六朝骈体文的过渡阶段,东汉文章史上,作家众多,文章丰富,但在文学史上东汉文章却处于被忽略、甚至被排斥的境地。本文着重对这一时期的文统与文气作初步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重视东汉文章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