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片段一 师:同学们,请把预习《荷花》一课的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生:我把课文读熟了. (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生:我自学了课后的生字,认识了"荷""莲""蓬""翩""仿""佛""挨""胀""蜻""蜓""裳""蹈"这些生字. 生:我认识了生词"荷花""莲蓬""翩翩起舞""仿佛""挨挨挤挤""饱胀""蜻蜓""衣裳""舞蹈". 师:真棒!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词的呢?学习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相似文献   

2.
师:同学们,请把预习《荷花》一课的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生:我把课文读熟了。(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生:我自学了课后的生字,认识了“荷”“莲”“蓬”“翩”“仿”“佛”“挨”“胀”“蜻”“蜓”“裳”“蹈”这些生字。  相似文献   

3.
一、巧用数字,导入新课 (屏显“12”.) 师:大家看到屏幕上的数字“12”了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是您的上课序号. (生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呀!因为这个号码,我们现在相遇在了一起.其实,这个号码背后还有一个秘密,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停顿,制造神秘感.) 师: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12次出现了课文的题目——“狼”. (师板书“狼”.) 师:这篇《狼》讲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了解吗?  相似文献   

4.
一、导入和背景资料介绍(3分钟) 师:同学们昨晚都读了《孙权劝学》,文中的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详,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师板书课文题目.) 生:孙权任用四杰的故事. 生:鲁肃独劝孙权联刘抗曹的故事. 师:关于吕蒙的故事,谁知道? (生沉默.) 师:看来大家对这位制造了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吕蒙没有什么了解啊!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孙权劝学》,先大声朗读课下注释①,然后对照PPT上的资料,在书上批注.  相似文献   

5.
师(出示小黑板.内容: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草》.先请大家默读两遍,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让学生默读、查字典、思考五分钟.) 生:这首诗主要是写“草”的生长情况. 生:这首诗写的是“草”,诗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如“离离”“枯荣”等. 师:好,这诗的标题《草》,即是诗反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一句.“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原”是什么含义?现在,先请大家用“原”字组词. 生:“原”字可以组成:原来、原因、草原. 师:对照第一句的意思,这个原字应取哪一个词才恰当? 生:应取“草原”一词.  相似文献   

6.
(课前播放《幽兰操》,生自由读课文.) 一、解题识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 生(齐):《论语》. 师:同学们,《论语》中“论”的意思是“整理、汇编”.“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话”的意思. 师:课文里面有哪些人在说话呢? 生:孔子、曾子、子夏三个人. 师:这些人的名字中怎么都有一个“子”呢? 生:古代称呼男人“子”,表示对其尊敬.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当堂背诵.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领略作者高洁的情怀.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中莲的形象,理解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具有的优良品质. 2.难点: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牡丹之爱”的不同,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引言:同学们,“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大家都很熟悉吧!荷花、荷叶,也可以叫莲花、莲叶.但是莲蓬、莲子、莲藕为什么不叫荷蓬、荷子、荷藕呢?由此可见,莲与荷在有些时候是不能通用的.“莲”是对这一整个的生命体的称谓,而“荷”则不是.在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笔下,莲不仅仅是一个生命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爱莲说》,走进莲所体现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8.
一、导入 师:我们年级每学期都开展“亲近文学,走进经典”阅读活动.现在,老师特别想知道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读过哪些名著.请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分享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阅读哦!大家在阅读名著时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呢? (生分享交流.) 师:同学们真有妙招.今天,我们就一起上一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课,学习由读节选到读整本名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看头看尾窥前貌 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读一本书.这本书是—— 生(齐):《海底两万里》. (屏显,生齐读.) 《海底两万里》导读——科学与幻想之旅 师:现在,请大家针对这个标题提一些问题. (生提问题.略.) 师:在解开大家的疑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一起来读—— (屏显,生齐读.) 儒勒·凡尔纳,法国作家,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相似文献   

10.
谈“对话”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基于这一要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尝试与学生进行对话活动,但往往是“话”对不起来,学生对内容感悟不够,结果是沉默或是简单地对答了事,如何才能使对话不流于形式,不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呢?一、有效对话应以读为基础一位教师在执教《荷花》一课时有以下的一段对话(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后):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荷花怎么样?生:(脸无表情)荷花很美。师:你说得很对,还有谁来说呢?生:(声音很低)我觉得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这种形态的荷花很漂亮。师:除了美和漂亮…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 (屏显刘禹锡介绍,配乐《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关于诗人的情感. 生: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关于背景.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板块一:以读悟诗 (屏显.)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苏轼 师:这里的“并”是合起来的意思.苏轼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学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以读悟诗. (师板书“以读悟诗”.) (一)字正腔圆地读 师:朗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即要读准字音.我们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相似文献   

12.
两生花     
夕照中,莲生悄悄地跳上一叶扁舟,向岸边划去。她要去寻找她出走的双生妹妹。船桨击碎湖面上金色的阳光,一圈一圈地荡着涟漪。这是明瓦镇外的南塘湖,晚夏时分,湖面上开满了荷花,如无数亭亭玉立的仙子一般。“荷生!荷生!”莲生荡舟穿梭在荷花丛中,心中不断地呼唤着妹妹的名字。荷生离开南塘已经有一个星期了。这几天,莲生觉得自己的心突然隐隐作痛。她有些慌了,姐妹是同心的,荷生一定出了什么事!莲生与荷生是一对双生姐妹,  相似文献   

13.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颗枸杞豆》.大家注意一下,课题中“三颗”的“颗”是哪个“颗”? 生(齐):“果”“页”——“颗”. 师:“三棵枸杞树”的“棵”呢? 生(齐):“木”“果”——“棵”.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齐):小说.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齐):注释①——选自《小说林》. 二、把握形象 师:很好.同学们读书很善于利用注释.这篇小说同学们预习时提了很多问题,老师梳理了一下这些问题,发现主要有两大类.这节课,我们主要根据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先看第一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片断师:荷花的形象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那么幽雅迷人。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大屏幕出示句子)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我不明白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称作“活的画”?生:我想知道“那画家”究竟是谁?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说“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师:你们提的这几个问题很有价值。这样吧,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生:因为每当有风吹过池塘的时候,荷花就会随风摇摆,好像活的一样,所以把这一池荷…  相似文献   

15.
荷,生浅水中,夏季开花,名曰荷花,有红白粉诸色。又别称为“菡萏”、“芙蓉”。《尔雅·释草》:“菡萏,莲花也。”《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明东清初李渔文《芙蕖》:“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菡萏即荷花。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自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系指荷花。“菡萏”为未开之花,既开之花为“芙蓉”。而荷的得名来自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尔雅·释草》:“江东呼荷”。  相似文献   

16.
一、创设古诗情境,入情入境教学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它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自己读一读,它让你想到了什么?生:荷花。师:谁能介绍荷花的样子?生: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学生搜集资料介绍荷花)  相似文献   

17.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渔夫的故事》.我想先来考考你们预习的本领.大家可以读课文,看注释,查词典,翻教参,做摘记,互相讨论,可以设想老师将要提哪些问题.谁备的时间为4分钟.师:现在请合上课本.我提几个问题,看哪个同学先答上来.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选自哪一部作品?请你上来准确无误地写出这部书名.生: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民间故事,它选自《天方夜谭》.(在黑板上写《天方夜潭》.)(学生笑.进行订正.教师用形声字的知识讲解为什么得写“谭”而不能写成“潭”.)师:“天方”是指人名、地名还是国名?生:指国名.(读《现代汉语词典》中“天方”条目的含义,说明理由.)师:现在提第二个问题:这个故事里提到了几个人物?人物中包括鬼神.(学生情绪激动.有的回忆,有的动笔写,有的想翻书看.讨论中有说二人的,有说三人  相似文献   

18.
荷文化探幽     
荷花又名“莲花”、“芙蕖”、“水华”、“水兰”、“泽芝”、“水芙蓉”等,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花卉。其实荷花在中国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植物,而是中国文化的情结,它沉淀着深厚的民族意识的文化底蕴。一、荷花与名士文人荷花的花期为6月至8月,故夏季有“荷月、莲月”之美称。古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观莲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荷花的生日。在我国,自古就有植莲、赏莲的习俗。远在2500年前,吴王夫差就在太胡之滨的离宫修筑玩花池,专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而设。从《诗经·郑风》中“隰有荷花”到近代诗人、文学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莲…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两幅手影图.) 师:上课前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异口同声):手影. 师:同学们知道手影是怎样产生的吗? 生:是光照在手上产生的. 师:是啊,大千世界,光和实物的美妙结合有无穷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竹影》,一同感受竹影下的奇思妙想.  相似文献   

20.
师:大家来谈谈从《生于忧息,死于安乐》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一定要经历磨难. 师:为什么是“一定”呢? 生:“必”就是“一定”的意思,强调了经历磨难的重要性,要担大任,一定要先经历磨难. 师:经历磨难能带来哪些益处? 生:“动心忍性”和“曾益其所不能”.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动心”就是“使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