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论语·先进篇》“侍坐”一章,曾皙描述的志向流传至今,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解释更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针对“浴乎沂”的解释进行考证,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一点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吴火保 《教育文汇》2010,(12):14-15
好羡慕孔老夫子。《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被称之为儒者的“清明上河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一幅令人神往的人与自然亲密接触、师生和谐相处的图画!  相似文献   

3.
《论语》原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段相声。说孔子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士。《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明证。用乘法和加法:五乘六得三十,六乘七得四十二,加起来,正好是七十二人。  相似文献   

5.
《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孔子在循循善诱启发子路等四弟子“各言其志”之后,对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为赞赏,乃至“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6.
“浴乎沂,风乎舞雩”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孔子与弟子言志的记载。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凤乎舞雩,咏而归。”对这段话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二句,历来的注家都作了错误的解释。如杨伯峻《论语译注》云:“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风,作动词用,迎风乘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坛上乘凉。风,用作动词,意指迎风乘凉。”其实,这都是望文生义。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就会使人产生一个无法解释的疑问。莫,是“暮”的古字。暮春,即阴历三月。试想,阴历三月,在北方,天气还相当寒凉,怎么能带着童子到河里洗澡呢?又哪里用得着在高台上乘凉呢?这种解释明显地与情理不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又企图自圆其说:“沂,  相似文献   

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称《侍坐章》)现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虽只有短短三百多字,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鸿篇巨制。本章叙事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情态活灵活现。对本章的题旨,论者多认为应抓住曾暂所答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8.
钱秀莲 《山东教育》2011,(12):33-34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描写晚春时节充满生活意境的一个户外教学情景: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沐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0.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注“风”为“吹风,乘凉”。这样的诠译是与情理有悖的。“莫春”是指三月底四月初。当时通行的周历,比夏历要早两个月。周历的“莫春”,夏历还只一、二月间,气候还较冷,从“春服既成”句中也可以窥视到这一点。这种气候是不适宜  相似文献   

11.
薛吉辰 《新读写》2008,(9):48-48
位于曲阜东南,是古代鲁国求雨的祀坛。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是孔子的弟子曾皙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刊载李新老师《暮春能洗澡吗》一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浴乎沂”的解释。基本上同意朱熹的“温泉”说,以为“地下水上涌为泉.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温泉’?”但又不很肯定.接着又说:“还有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古人历来重视诵读,他们在很多场合都谈到文学作品要在诵读中表现其摄人心魄的美。《礼记·乐记》中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尚书·尧典》也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论语》中,孔子曾兴冲冲地向众弟子表达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精神世界里,我们的先辈们都很注重声情并茂地表达。这时,文字的滴露在声音的长河里潺潺流动起来,你凝神细听,也许能感受到金声玉振的余韵。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主张礼乐教化。在他传授给学生的六项技艺中“乐”排第二位,并且他的学生也在乐上有一定造诣,并受到音乐的教化,如《论语·待坐》章中记载: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15.
在《论语·先进》中,有孔子与曾点的一段对话,摘录如下:(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此中“风乎舞雩”的“风”,古今注家基本上都注为“风凉”或“歌唱”,尤以前者为多。尽管历代所注,文字稍有出入,但就其词义而言,似无例外。这两种注释,表面看来似乎都说得通,实际上都不妥。  相似文献   

16.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描写晚春时节充满生活意境的一个户外教学情景: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先在沂河中洗澡、游戏,又在泛青的草地上翩翩起舞;天色将晚,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踏着欢歌笑语回家了,结束了一天的教学生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啊!  相似文献   

17.
就在我们试图为科学活动“燃烧的小蜡烛”设计方案寻找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而冥思苦想的时候,我读到了《论语》中的一段话:“暮春,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平舞雩,咏而归。”读后我不由感慨: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多么具有生活气息的师幼互动!顿时,我豁然开朗了:这正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追求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心底隐隐所期盼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新闻一向不易热起来,可今夏上海搞的“吃苦夏令营”却热得灼眼,电视台、报纸争相报道,一时有“媒界纸贵”之势。这场轰动,搅乱了我对“夏令营”一词的惯有认识。夏令营当是近代教育体制的产物,一般来说,是指暑期学生集体去山林海滨休息娱乐。当然,古人也有这种娱乐,只不过没有这麾登的专有名词罢了。据《论语·先进篇》“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传坐”一章记载,孔子的学生似乎就曾皙有举办“夏令营”的意向,因为曾皙说他想在春末夏初和“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浴(洗澡)、风(乘凉)、咏…  相似文献   

19.
刘正旭 《江苏教育》2023,(19):84-86
<正>《论语》中描绘的一幅教育图景让我“种草”至今——“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为绘就心目中的教育图景而努力。工作十年之后,我走上了行政管理的岗位。我的视野从一个班级扩大到一个年级、一所学校,关注的对象从学生扩大到师生,工作的范围从办公室的服务岗位到教务处的业务指导岗位,再到学校条线管理的领导岗位。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次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收获成长。  相似文献   

20.
舞雩咏归     
“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就因为上面这段话,古城曲阜城南的沂河边上,至今仍保留一处上古时期的教育遗址——舞雩坛,自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篇少有的芬芳四溢令人回味无穷的教学童话。  执教孔子故里近二十年,日子匆匆,教学难免有些沉闷和迷茫,尤其在今天所谓的转型时期。忽一日想,也许那古坛会给我些新的生意和灵感,而不仅仅是授课时一个“舞雩咏归”的典故。于是,当春色在城墙外稍稍露出新芽的时候,我决定出城去,去实地步读一下这道古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