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今传媒》1997,(6)
校对甘苦寸心知文/王明瑞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校对是怎么回事。校对,说简单确实简单,说不简单也确实不简单。因为,校对不仅是一项工作、一项专业,更是一项事业。提起它,校对人总有讲不完的话,道不尽的甘苦。我干校对已经好些年了。从开始不懂得到熟悉,到现在...  相似文献   

2.
我从事校对工作20年,校对工作给我带来苦与乐。总结其中苦乐有之,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这20年也是我对校对工作的认识过程。刚从事校对工作时,很粗浅  相似文献   

3.
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表象)系统,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表达过程,即心理现象。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演绎都与人的内心活动有关。而从事文字校对实质上也是校对人员不断调节心理状态,以更好的节奏和情态克服文字差错的过程。众所周知,人是极具主观能动的个体,在从事文字校对过程中,总会有许多不明原因(有时是一闪念)的非轨道思想来干扰正常的工作,而差错就在这种心理失位(也可以称为失态)下溜走,从而使语言工作流水线出现残次品。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候,我碰到一些刚参加编辑队伍的新同志.他们之中,大部分对校对工作不了解,少数人对校对工作看法不正确,认为校对是字对字,原稿对校样,是很机械的"雕虫小技",只要识几个字就行了,不必要有什么学问的.其实,这是对校对工作的偏见,至少也是一种误解.我认为,校对在出版工作中有其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与编辑的关系尤为密切.打个形象性的比方吧,就象一对连内脏也长在一起的孪生儿,彼此密切到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5.
多一点理解 多一点尊重──全国首届校对工作研讨会侧记本刊特约记者佟晴对校对工作需要多一点理解,对校对工作者需要多一点尊重。这个呼吁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卢玉忆在全国首届校对工作研讨会上发出的。她说:“校对工作在出版工作中是一种基础性工作,是不...  相似文献   

6.
正校对,是编辑出版过程中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校对是报纸整个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校对工作岗位特殊,责任重大。笔者作为从事党报校对工作的一名老兵,认为具有职业责任感非常重要。同样的工作,同一个错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会发现问题,而工作麻痹、粗心大意者,则往往会捅娄子、犯错误。可以说,凡是出现的差错,无一不是粗心大意所致。  相似文献   

7.
大凡从事出版工作的人都知道,校对就是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消灭在排版中出现的与原稿不相符的文字、标点和符号,以及版式和图表等差错,使校样能更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原稿上书写和批注的内容。也就是说,校对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或主要任务是“校异同”。然而,最近一个时期,关于校对工作人员的职责问题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认为发现原稿错误,也就是“校是非”,也是校对工作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许多人,尤其是校对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校对人员不得不从事“校是非”的工作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校是非”这种现象或观点的提出,使人们对校对人员的职…  相似文献   

8.
大家知道,在书刊的出版过程中有一道繁重、复杂的工序——校对。校对质量的好坏,是构成出版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隔行的人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具有一般的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事校对工作。实际上不然,校对是一项严谨细致的专门技术工作。它的职责是依据原稿核对校样,清除排版上的错误和不妥之处,按出版规格和要求,校正编排技术和版式施工的问题。它还要求能发现原稿编辑加工中的疏漏,特别是有关技术性和政治性的问题,以提交有关编辑人员研究处理。一个称职的校对,特别是责任校对,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史、哲学、科技、外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出版方面的基础知识。不然,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整个校对工作的程序分为:一、二、三校或四校;整理工作;核红等三大程序。这里我着重谈谈校对中整理工作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从“校对猎异”谈起———也论“校异同”与“校是非”□孙培镜长期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大都有一种职业“癖好”。比如,平时走在大街上,专注于挑匾牌、广告上的文字差错;坐在电视机前,专注于挑屏幕上的文字差错;甚至看亲朋的来信,也爱挑文字、标点上的毛病。这种“癖...  相似文献   

10.
校对质量考核量化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黄克鲁提出的考核方法,有利于激励校对员提高校对质量。但这个方法对于实行“包校制”比较适用,因为其前提是一人包校一部书稿。承担包校者必须是校对经验比较丰富的校对员,从事校对工作不久的人和非专职校对人员,只是承担初校或一、二校。因此,试用此法时应从实际出发予以变通。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期刊终校工作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德培 《编辑学刊》2001,37(1):56-57
引言 校对工作是编辑出版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列宁在出版<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时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保证校对做得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1]科技期刊编辑部的校对工作一般由责任编辑、作者和同行编辑共同完成,而终校是校对工作的最后一环,是一项极为细致的、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有一点疏忽,对期刊质量的影响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有一位从事校对工作的——《陕西日报》刘彦明,他曾于1996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十佳校对”。因为笔者也是搞校对工作的,自然希望向他学习,不由到处查阅检索他的文章和事迹。 很快找到一篇刘彦明写的论文《规范使用语言文字》(《陕西日报》1998年11月10日),但读着读着,一行这样的文字跳入我的眼帘: 一些数字,多一个“0”少一个“0”,小数点放错,数字  相似文献   

13.
欧宁 《新闻通讯》2008,(1):59-59
从事语言文字编校工作的人应该怀着一种文化自觉和负责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因为从他们手里出去的文章或作品将直接面对广大读者,稍有疏忽便可能造成遗憾或负面影响。校对工作,从浅层次说,是校异同,高一点,则是校是非,那么更高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应是以全局角度,从宏观上把握新闻报道内容。  相似文献   

14.
从事语言文字编校工作的人应该怀着一种文化自觉和负责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因为从他们手里出去的文章或作品将直接面对广大读者,稍有疏忽便可能造成遗憾或负面影响。校对工作,从浅层次说,是校异同,高一点,则是校是非,那么更高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应是以全局角度,从宏观上把握新闻报道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从事校对工作35年,搞校对管理也有15年。深有体会的是,从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套管理已大大不适应当今市场竞争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校对周期管理的产生回忆在六七十年代,图书出版没注意到要...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事企业报(杭钢报)时政新闻及副刊版面的校对已有数年。一点深切的感受就是:做校对就是在做学问,既要“学”,(必须随时充实自己所需的各种知识)又要“问”(向一切有真知的人请教,做到不耻下问)。作为校对,首先必须忠实于原稿。此外,校对还得主动、默契地配合编辑对原稿中有遗漏、尚未发现的同音误字、错字,予以校正。有不明之处应主动求教,以达到稿件校对的  相似文献   

17.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这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出版专业人才,都是有现实意义的。我是一名从事校对工作多年后转到编辑部门不久的老校对,现在根据个人的体会,谈点看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建社起,就已经有校对科的建制。随着书稿发排字数的增多,人员编制也逐渐扩大,从开始的十几名校对,到1956年已有三四十名同志。这样一支队伍,对于全社仅有  相似文献   

18.
去年本刊第四期出版之际,因好稿较多,我们不免有点沾沾自喜。但很快我们就面临了一个难堪的情况:这一期中赵家璧先生的《编辑生涯忆茅盾》和叶子善先生的《一个编辑读<红楼梦>(6)》两文,错字较多,造成了本刊创刊以来较严重的校对失误。在此向作者和读者致歉。本刊创刊以来,一直是由业余校对的同志承担校对任务的。去年第3期起改由上海师大印刷厂承印后,从第4期起校对也换了人。由于校对组新接受本刊的校对任务,在各次(共四次)校对的人力上没安排好,有一些工作制度不明确,终校也有所疏忽,因而那两篇文章漏校了。这次失误发生后,校对组同志十分重视,已制定必要的工作制度,安排好各校次  相似文献   

19.
一般人看来,只要识字的人都能做校对工作,此言差矣。常言遭:隔行如隔山,七十二行各有其门道,这话一点不假。诸位看报人或是习惯测览文章标题攫取时势信息,或是三眼两瞥地横扫竖抹内文以求知其一二,对精彩的描写或论述咬文嚼字以为乐事的虽不乏其人,却也时常忽略文字使用的正误,哪像做一个校对眼盯嘴嚼,一字一词地印在脑里,吞到肚里,末了还是只见树不见林,一篇文章看了几遍,只是把握了字词的正确,却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这就是作为校对与普通读报人的差别。 对于一个合格校对的要求,责任心更甚于学识水平。当校对既辛苦又枯燥,一字一字一篇文章看几遍你能不烦?你校对的文章被评上优秀奖,获奖有作者、编辑的名字你却挨不到边你能不泄气?出  相似文献   

20.
校对工作的苦辣酸甜吴惠娟吃校对这碗饭已经十几年了,个中的苦辣酸甜,真是一时难以说得清,道得明。先说苦吧。一般人都知道,校对工作是件苦差事,但究竟怎么个苦法,个中滋味恐怕只有长期从事校对这一行当的人才能深刻体味它。说校对苦,在于校对是件体脑并用的繁重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