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清香 《小学语文》2007,(10):58-59
《山雨》是一篇如诗的散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先写山雨悄然而至,由远及近,雨声歌谣般动听,接着着重描写雨中山林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色,最后写雨悄悄地停了,林中留下雨的余韵。文章寄情于景,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字字句句婉丽动人,极富感染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统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中选入了《雨的四季》,这篇课文是刘湛秋所作的写景抒情散文。《雨的四季》通过"总分总"的结构,描绘了四季之雨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深情。课文结构井然,语言生动。在教学中,学生提出"《雨的四季》为什么不叫‘四季的雨’"。如何解答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引发他们对课文的解读和思考。《雨的四季》课文结构规整,井然有序。  相似文献   

3.
新编六年制语文第五册《雨》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的是雨中之景。在这段文章中,作者连用五个比喻构成比较特殊的比喻句,有的本体意思含而不露,有的喻体形象又耐人觅踪,教师分析教材时,透彻地了解这些比喻句的生动内涵,对于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大有益处的。1、“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象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如果单从  相似文献   

4.
<正>《山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清新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根据阅读课文教学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一、自定目标,有的放矢怎样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怎样在课堂上提高效率?我想,选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栩  相似文献   

6.
《秋天的雨》是一篇遐想联翩、意境柔美的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以及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7.
《秋天的雨》是一篇遐想联翩、意境柔美的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以及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  相似文献   

8.
追屁和囚蚁     
赵丽宏 《小火炬》2014,(9):24-25
《山雨》《项碗少年》《与象共舞》《学步》《望同》《雨中》等被收录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你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这些课文的作老是谁?他就是著名作家赵丽宏老师。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结合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欣赏,感悟文章的情景美、语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恋。学习目标:1.自读自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品味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组织语言,把自己对优美语句的感悟清楚地表述出来。4.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在一定的情境中能运用自如。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课件播放歌曲:《多彩雨》。2.交流: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听懂了什么?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3.课件展示下雨时不同的画面,教师动情渲染:你听,沙啦啦,沙…  相似文献   

10.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表达方式极富特色。教学这篇课文,一要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要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1.
《山雨》的作者赵丽宏撇开一般作家写雨常用的手法,他不去描述那密密斜织着的雨帘,也不去摹写那空濛神奇的雨景,而是着力去写由远而近的雨声,雨中山色的变幻,雨后山林的幽静,以潇洒的  相似文献   

12.
姜俐冰 《小学语文》2014,(7):104-108
【内容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主要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将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略读课文《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山中的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则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索溪峪独特的美景。“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假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感受;“日积月累”积累自然景物的诗句;“趣味语文”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故事等。  相似文献   

13.
《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是一首诗歌,它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教学时要联系学生的生动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4.
<正>《搭石》是一篇景美、文美、意境深远的课文,课文语言纯朴。李庆雨老师在上这一课时,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语,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李庆雨老师用她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民风淳朴的乡间,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添了不少色彩。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这里的“新鲜生动”是关键。同理可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毫无新鲜生动之感,那教与学必然是失败的。因此,对于任何一篇课文(不管是诗或是其他文学样式)的学习,笔者都认为不可单刀直入、简单敷衍地完成讲解了事,  相似文献   

16.
《颐和园》是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颐和园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优美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的,以此来启迪学生想象景物之貌,感受景物之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理清顺序,掌握课文脉络 课文是按照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记叙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全文,以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可按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文的脉络:第一步,弄清作者是按怎  相似文献   

17.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相似文献   

18.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讲读课文。作者生动地介绍了海底的光、声音、动物、植物、地貌、矿物等方面的知识,描绘出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教学时,应抓纲理线,使学生读懂课文,既掌握有关海底的知识,又弄清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些知识的。  相似文献   

19.
《秋天的雨》是一篇遐想连篇、意境柔美的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全文共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在写法及用词上都各有千秋。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每个自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课文:作者叶圣陶,课文写于1953年。作者生动具体地描绘了土改后农民赶集时的喜悦心情和集市的热闹景象,反映了解放后农村的欣欣向荣。教学建议;课文分三段,各段有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