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何时由齐国来到吴地,史界持论并不一致。根据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吴问》,笔者认为:孙武来到吴地的时间,以定在公元前514年至前512年之间为宜。《吴越春秋》有关孙武晋见吴王之前就在吴地“辟隐深居”,不过是此书作者的一种揣测之辞。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的原因,出于统一的需要,秦在统一以前尚武之风强盛。统一后,为了巩固江山,统治者采取了在军队中倡武,在民间禁武的政策。秦军中的倡武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但民间禁武的结果却是复杂的,一方面阻碍了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却是禁而不止的。角抵的出现、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无锡是吴地的中心地带,也是吴文化的发祥之地。当年泰伯、仲雍从今陕西渭水流域南来,即在我邑梅里故墟定居,结合当地土著居民,开创勾吴,不仅发展成为春秋时期强大的吴国,并且使吴地蔚然而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此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吴地终于从先秦时期落后于中原的地位,一跃而起,到唐宋以后,崭露头角;明清以还,富甲天下。当前,我们这里又是全国经济繁荣发达的地区,蓬勃发展的乡镇工业,引起了全国的高度瞩目。在这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蕴藏了许多深刻的内涵和规律,令人深思。研究吴地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揭开吴地从落后到富甲天下的历史之谜,对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看来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意  相似文献   

4.
苏州地名与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它是反映社会历史的化石,是文化的镜像。苏州的地名,饱蘸着浓烈的吴文化气息,它们标记了吴地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凸显了吴地鱼米之乡的经济主体,表达了吴人崇文尚武的价值取向,沉淀了吴人和谐智慧的人格哲学。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混杂在所谓的“北朝民歌”中,应从中大致区分出哪些是真正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揭示出了他们基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尚武、质朴为主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对北方刚健之风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种刚健之风又是唐诗繁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西汉王朝在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之后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但在王朝的实际社会生活中,无论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百姓都普遍存在着尚武之风.研究这一相对和平稳定时期的尚武之风对于更进一步解读尚武的深刻含义以及了解西汉社会当时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东教育》2008,(12):F0003-F0003
120年,华南师大附中披荆斩棘,弦歌不断。在血雨腥风的年代,华附师生献出了赤子之心。在岭南校园,有与孙中山一起“造反”,同被称作“四大寇”的格致学生陈少白;还有清末刺杀两广总督,慷慨赴义,被孙中山称赞“死节之烈,浩气英风,足以为后世之模范”的史坚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剖析武术“尚武崇德”精神的内涵以及历史演变,结合当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探讨武术健身操的人学价值。研究显示:“尚武”精神是培育当代学生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需求,“崇德”精神是培育当代学生“诚信、孝敬、仁爱”的人文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9.
吴地自元、明、清以来,上层女子在文学创作中以追求豪放涵脱为荣,并形成了女子诗文、弹词的创作群体;中下层女子从事各种行业的劳动,谋求经济自立。她们在各自人生的征途中,自发萌生了自强、“内刚”的意识。在吴地近代化历程中,吴地女子的这一意识与近代女权、男女平等思想的融合,形成了“外柔内刚”的品性,为吴地社会的发展增添了内动力。  相似文献   

10.
朋友圈之文治篇在北宋,朋友圈有一个雅号--交游。特别是士大夫这一知识阶层的交游,更加偏重于精神和情感等较高层次的人际交往。他们多出于道德、文章、志趣、学养的相投而交游,主张君子“淡交”的圣训,轻势利、重道义,推崇长久不渝的朋友圈交游关系。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高峰,相比唐朝的尚武之风,宋朝统治者通过“兴文教,抑武事...  相似文献   

11.
孟子——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于战国中期的孟轲,不但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而且也是我国古代文章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晚年专事写作,成《孟子》一书。他不仅开个人撰文、著书立说之先风,而且是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者。在研究我国文章发展历史之时,对孟子的专著再作探讨,非无裨益。 《孟子》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辩对散文集,它是时代的产物。春秋至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结构交替的历史大变动时期。各国统治者都深感已经不能再沿用旧的办法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因而千方百计地探求新的政治道术。于是,养士之风兴起,纵横之家辈出,各派力陈“一家之言”,遂形成“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争鸣之势既成,辩对之风  相似文献   

12.
吴文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让学生在校时熟悉和了解吴地的历史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苏州市职业大学于2000年在苏州高校中首次开出了“吴文化”课程。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课程教学及该课程建设中的基础环节——教材建设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吴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开拓精神。吴国自西周末至春秋就不断地开疆拓宇,不断地迁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二,开放精神。吴国自太伯始就营造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一是吴地有着自然的地域优势,二是有着特殊的民族构成;第三,尚武崇文。吴人原是勇悍好斗,具有强烈的尚武精神,后因种种原因,主要是经济的繁荣,自魏晋以后逐渐嬗变为崇文的风习。  相似文献   

14.
吴地舞蹈因其占有吴越地区悠久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与民族经典文化所代表的"大传统"相一致的发展脉络。而吴地柔美的地域特色,又哺育了吴地舞蹈地域性的"小传统"。笔者试图通过对吴地舞蹈历史进行分期,梳理其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总结各个时期的基本特点。并指出对史志、笔记、文人别集及出土文献的整理,于吴地民间舞蹈历史建构的重要意义,同时标举民间舞蹈承传与研究的相互作用。而文末列举的四种吴地民间舞蹈,一方面补充说明了吴地民间舞蹈的特色,同时也是尝试借此吸引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清末废科举,行“新政”,逐渐兴起尚武之风,中国每年派往日本留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习军事,而川籍学生占了相当多的比例。回国后以习武为进身之阶,掌握了军权的川籍军人在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下,遂演成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16.
论清末民初的“尚武”之风对川阀混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废科举,行“新政”。逐渐兴起尚武之风,中国每年派往日本留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习军事。而川籍学生占了相当多的比例。回国后以习武为进身之阶.掌握了军权的川籍军人在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下。遂演成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17.
《春秋》不过是孔子编写的东周时期一段历史大事记,有什么值得这么神秘地“一瞥”呢?因为《春秋》本身有莫测之涵容。如范宁在《春秋谷梁传》中说:“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莫善于《春秋》。”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岂不神秘么?正因为《春秋》如此高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在社会风气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唐时盛行的尚武之风至宋时已渐为崇文之风所取代,崇文精神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意识。而孕育这种风气转变的原因,除传统观点认为的宋初统治者为防范“陈桥兵变”再演和铲除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隐患而采取崇文抑武国策的影响外,还应有科举仕进之风的盛行对武功进取风气的弱化;宋朝守内虚外政策实施的客观影响;程朱理学兴起的消极作用等原因。  相似文献   

19.
唐代初期《五经正义》的问世使经学得到空前统一,而奉敕编纂《五经正义》的孔颖达于“三传”中独选《左传》以释《春秋》、并屡屡强经就传之举,使《左传》在《春秋》经传中的地位呈独尊之势,“遗经存传”之风盛行。但“安史之乱”后,以啖助、赵匡等为代表的“新春秋学”派却独尊《春秋》,对《左传》进行了诸多质疑和贬抑。而啖、赵此举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探讨,更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需之举,体现出了一片拳拳救世之心。  相似文献   

20.
《春秋繁露》将“正元”与“灾异”视为《春秋》之“二端”,并通过其阐释天人理论,将人事、历史与上天之意旨连结在一起。《春秋纬》在接受《春秋繁露》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将天人理论又加以深入和拓展,具体体现为正元观念的发展和灾异思想的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