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  张健瑜 《体育科技》2003,24(3):90-93
创新教育 ,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 ,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 ,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桂铃 《体育学刊》2004,11(6):75-77
“健康第一”的观点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而每个时期又都赋予了“健康第一”以不同的新的内涵。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健康第一”应是一种教育观,从狭义上讲“健康第一”应是人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学校体育的特点和坚定学校体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力度逐渐增大,学校对体育素质教学的力度也逐渐增强。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了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促进了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出,我国各阶段的教育模式都再由“应试型教育”向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这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更是提高国民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岚清同志在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座谈会上明确指出 :“作为一个面临 2 1世纪的大国 ,固然科学技术非常重要 ,需要有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普及审美教育关系到全民族素质 ,综合国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对于其他教育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它能培养受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智力和创新意识。2 0世纪九十年代 ,美术欣赏教学中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 ,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承担着人才培养的特殊任务。由于种种原因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一直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 ,教师“讲” ,学生“…  相似文献   

6.
“应试体育”的弊端已逐渐被国人所认识,而“应试体育”的弊端则鲜为人知。全运全作为“应试体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已逐渐显露出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迹象。全运会需要与时俱进,它不能游离于时代经济、化、体育的发展而固步自封。中国教育界提出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体育界也同样应该远离“应试体育”。各地的“全运战略”应该包容更大比重的“素质体育”,寻求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素质体育: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新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祝莉 《体育科技》2001,22(4):56-61
应试教育所派生的"应试体育"的教学模式,完全偏离了我国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航线.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素质体育,并迅速完成应试体育向素质体育的转轨,是本文着力论证的新己见.  相似文献   

8.
张伟 《体育教学》2001,(6):9-10
今秋伊始,体育课正式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新大纲、新教材试厢本也正式颁布实施,这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体育教育将由传统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向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开放式教育转变;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为了培养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跨世纪的人才,除了从宏观角度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体制,将应斌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外,从微观角度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素质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仍需要一段较长的过渡时期,特别是科目设置方面更是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0.
丁敏捷 《体育世界》2012,(12):105-106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素质”概念的理论出发,回顾与反思了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及问题,从思想理论上和实践基础上论证了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优先地位,指出了素质教育是推行“全面健身计划”的基础性教育工程,并对如何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如何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算是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摆在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分清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把实施素质教育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所谓“应试教育”,指的是特定意义上的应试教育,它是相对于素质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是传统教育中一种以应试为目的应试化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①以应试升学为轴心设置课程,重视智育课程及考试科目。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扼杀…  相似文献   

13.
对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及素质教育逻辑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认为:随社会的发展,体育、健康、素质三个概念呈现出内涵不断深化和外延不断扩大的趋势,具有历史的发展性。体育是满足人类社会“享受与发展需要”的一类社会实践活动;健康和素质是衡量人和社会发展对人的“质量”优劣提出的必然要求。“树立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该是体育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4.
试论“素质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试体育”教育不符合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应实施“素质体育”教育,即以体育文化素质为导向,以体育心理素质为中介,以身体健康为目的,全面培养学生,造就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5.
试论“奥林匹克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奥林匹克”的认识,是一种人体竞技运动,这是其形式。如果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上来看,公元前776年诞生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以及今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本质上讲,是与人的和谐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本文正是要研究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奥林匹克运动。1 什么是教育 “教育”一词,怕是当今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教  相似文献   

16.
从本质上讲,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而运动训练则是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以实现竞技运动为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通过对二者区别与联系的分析,认为在当今体育科学和体育实践中,这两大科学原理已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应试体育教学”产生根源及情况实施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培养和造就21世纪合格建设社会主义人才的客观要求。从我省先行试点的地、市(县)中招体育考试实际情况看,此项工作推广确实能提高学校体育地位,增强学生素质。但由于诸如考试工作不甚完善,考试项目设置等弊端的存在,使“应试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乘机而入,“考什么,教什么,考什  相似文献   

18.
中央文件反复指出:“教育改革的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不言而喻,提高民族素质,就意味着要提高民族的政治素质、智力素质、体力素质。“要重点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它的最高层次是高校体育),从教育的角度讲,它是“三育”之一,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学校体育工作,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需要。学  相似文献   

19.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教学评价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光 《体育教学》2002,(1):38-39
新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名称为《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的制订是我国体育教学的一大飞跃,是体育课程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也是与国际体育教学接轨的尝试。如何对《体育与健康》课进行评价,也就是成绩考核成为体育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大纲》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的成绩考核,应体  相似文献   

20.
寿光一中是一所1957年成立的老校,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沉淀了丰富的教育文化和人文素养,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为教育理念;以“品学兼优身心双健特长显著素质全面”为教育目标;以“尊师爱生文明守纪严细务实艰苦奋进”为校风;以“求真崇善创美尚勇”为校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