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高考历史海南卷选择题第四题: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  相似文献   

2.
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藩镇的起源藩镇就是方镇,据“新唐书”兵志所说:“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由此可知,唐代的藩镇,是从边防军发展而来。边防军如何会发展成为藩镇的呢?这应该从唐代边防军的兵将两方面来看。先从士兵方面说,我们知道唐初继续前代施行府兵制,兵士系由拣点而来,被拣点者为府兵,这种兵制,系建立于均田制的基础上,使得“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亦即在府兵制下的边防兵士,轮番服役,将不专兵。但自高宗武后以后,特别在玄宗时,均田制受到激烈的破  相似文献   

3.
有章志已满     
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无,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扎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相似文献   

4.
“一”是万物之母。老子说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易》曰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太极”也就是“一”。故“一”为万物之母。老子还说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人)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首领)。”所以 ,“一”是非常伟大的。文人墨客在诗词中非常重视“一”的运用 ,而且用得非常巧妙 ,有雅有俗 ,有的雅俗并举。以下试举数例 :大家对纪晓岚的大作《咏雪》诗已非常熟悉了 ,但在这里不防再提一提 ,因为诗写得太好了。诗曰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  相似文献   

5.
六诗古义解     
《毛诗》“六义”之说,本于《周礼·春宫》:“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序》因之,称为“六义”。郑玄注“六诗”曰:“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  相似文献   

6.
诗无达诂。说诗而曲解本义、穿凿附会者,自古及今,实不鲜见。然而我们对于曲解、附会之见却不能一概斥之为虚妄荒诞,弃而不睬。有时情况往往是这样:说诗者以歪曲之意,却以成就无心插柳之功。正所谓歪打正着、捕鱼得珠。孔子解《硕人》曰:“绘薯后素”即其一例。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郑玄注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情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案考工记云,画  相似文献   

7.
<正>说起“《诗经》六义”,我们就会想到“风雅颂赋比兴”。这个观念较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师》中:“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又总结归纳,在《毛诗正义》中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相似文献   

8.
宋祖建 《天中学刊》2009,24(4):73-75
"诗言志"与"诗缘情"向有是非之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曰"诗言志",二曰"诗缘情"."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得选兵八万人”的“选”字教材未加注释,一般参考书都译作动词“挑选”,将原句译作“挑选兵士八万人”。这种译法,“得”字没有着落,不妥。《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玄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  相似文献   

10.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氏这一见解,盖源于当时文坛流传的一种说法。《后山诗话》引“世语”云: 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 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王直方诗话》记有苏轼与晁补之、张文潜的类似谈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人皆对曰:‘少游诗似 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相似文献   

11.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称六  相似文献   

12.
论诗     
前人论诗者众矣,唐末司空图作《诗品》,列诗为廿四品;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出:“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清代叶燮在《原诗》中又提出“才、识、胆、力”四者,足见诗中所重,因时而异。我以为今日为诗,宜从立意、胸襟、谐律、审味四者入手。兹就管见所及,阐述如次。一曰立意。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  相似文献   

13.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本文试对“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二词作纵向与横向分析,并进而结合严羽诗歌理论本身及后世尤其是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探讨其与“入神”之关系。  相似文献   

14.
璽①、壐② ①是繁体玺字。封建时代皇帝的印信叫玉玺。唐李商隐《隋宫》诗有“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不过玺作为印信,秦以前并非至尊所专用。蔡邕《独断》说:“玺者印也,信也。天子玺白玉,螭虎钮。古者尊卑共之,自秦皇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相传秦始皇得兰田之玉,命其相李斯篆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自此帝王之印信专名玺。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得秦玺,世世相传,号称传国宝。其实从  相似文献   

15.
节选文段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①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②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③,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相似文献   

16.
《玉堂闲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堂”释义“玉堂”一词,古籍屡见。按照辞典上的解释,它有宫殿、官署、妃嫔所居之处、神仙所居之处等多种涵义。此外。它还经常用作翰林院的代称,例如宋太宗《赐苏易简》诗曰:“翰林承旨贵,清净玉堂中。”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诗曰:“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寄生草》曰:“体为这翠帏锦帐一佳人,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为什么翰林院会有“玉堂”这一代称,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曾有介绍: 学士院正厅曰“玉堂”,盖道家之名。初,李肇《翰林志》末言“居翰苑者,皆谓凌玉清,溯紫霄,岂止于登瀛洲哉,亦曰登玉堂焉。”自是遂以“玉堂”为学士院之称,而不为榜。太宗时,苏易简为学士,上尝语曰:“‘玉堂’之设,但虚传其说,终未有正名。”乃以红罗,飞白“玉堂之署”四  相似文献   

17.
千里马首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一》)译文:从前有个国君,愿出干金高价买一匹千里马,过了三年,千里马还是没有买到。  相似文献   

18.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却反其意而用之:“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否也能多一些反其  相似文献   

19.
一、高太尉——“圆社高二”高俅在北宋实有其人。《东京梦华录》卷十“车驾宿大庆殿”条,写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十余人一队共十数队守卫。每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又《靖康要录》卷七载高俅死后臣僚上言:“高俅初由胥吏,遭遇幸会,致位使相,检校三公,不思竭力图报,乃敢自恃呢幸,无所忌惮。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可见高俅确实做过地位相当高的殿前  相似文献   

20.
子罕辞玉     
宋人或~①得玉,献诸子罕~②。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③,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④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⑤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注释】①或:有人。②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司城(掌管工程建筑的官)。③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④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停留多时。⑤攻: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