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教育思想,本文从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中体西用”的内涵,并着重阐述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体西用"作为洋务运动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在诸多方面展开讨论,阐述其作用、地位及局限,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不断深入."中体西用"思想和中国近代化问题关系的研究是其中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3.
“中体西用”思想对清末乃至民国初年的教育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对清末大学课程设置。文章主要是分析“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近代(主要是指从洋务运动开始到清朝灭亡这段历史时期)大学课程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体西用”的教育宗旨从出现的时代背景来看,是适应了“西学东渐”这一文化趋势的,也适度地促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近代高等教育的体制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留学教育等方面;而另一方面,“中体西用”的教育原则的根本目的是要用“西用”来巩固“中体”,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因此注定合桎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学术观点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精神的集中表述,而实际上它并不只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也不仅仅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中体西用”的历史演变来看,它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涵蕴。  相似文献   

6.
“中体西用”论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观点 ,认为“中体西用”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实 ,洋务运动发生于 19世纪 60至 90年代中期 ,而“中体西用”论却形成于甲午战后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初阶段 ,它遵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路 ,以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为目标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层面 ;而“中体西用”论却突破了单纯学习“西技西艺”的限度 ,容纳了学习“西政”的内容。可见 ,两者在时间上不重合 ,在内容上又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 ,“中体西用”论不可能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清末“新政”的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是晚清的一场“求强”、“求富”的改革运动,它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尝试。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阻碍和促进并存的相互矛盾的双重作用。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对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发韧于19世纪4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于90年代达到顶峰的“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指导中国早期现代化初始阶段——洋务运动的最先进、最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洋务派在军事、经济、教育、思想化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创新,为中国近代社会从农业向工业明过渡提供了最初的现代性因素,成功地实现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9.
张金鹏  曲铁华 《教育评论》2023,(10):140-146
《劝学篇》“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张之洞在清朝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调和了不同思想阵营的矛盾,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为民族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健全齐备的教育体制观、调和中西的教育内容观和改革科举的人才选拔观。“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特定历史时局的产物,对加速社会变革与进步起到了实质性促进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对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重建民族教育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时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语境,必有其合理的诉求。首先,“中体西用”观念的提出,是当时先进士人为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唯一能够选择的模式。其次,“中体西用”论的提出在洋务运动期间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它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实现了从“鄙夷”到“师夷”的转变;它突破了不识西学、轻视西学的观念,开始向引进西学、重视西学的观念转变;它作为洋务运动的思想路线为洋务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为洋务运动开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开辟了道路。但“中体西用”的宗旨毕竟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体”,所以从其语境生成之始它就内含消极与落后的一面。随着西学引进的深入,其合理诉求逐渐被消解,进步作用渐渐丧失,愈来愈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和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