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2.
本探讨了简帛《五行》与《孔子诗论》的内在联系,认为孔子的《诗》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有深刻影响,开启了曾子、子思的“慎独”说,给中国的心性之学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3.
高培华 《寻根》2012,(3):21-25
周代是礼制社会,在各种重大礼仪活动中,都要演奏特定《诗》篇及其乐曲,《诗》《礼》《乐》是三位一体的。子夏作为孔门“文学”高徒,不仅长于《诗》,也长于《礼》《乐》。他在孔子之后设教授徒,不仅传《诗》,也传授《礼》《乐》。  相似文献   

4.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5.
李学勤先生说:“孔子与《周易》关系如何,是中国学术化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确如古代史籍所说,孔子长期研习过《周易》,并亲自撰作了《易传》,那么《易传》便是有关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同时探讨《周易》这部举世重视的古书的性质,必须与孔子和儒家联系起来。这会使  相似文献   

6.
王博 《中国文化》2010,(2):53-64
<正>无论我们对于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说法做出如何的诠释,《论语》所见孔子思想中天道角色的模糊确实是显而易见的。①除了子贡这里的说法之外,我们看不到另外孔子和门弟子们讨论或者提到天道的例子。如果考虑到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  相似文献   

7.
符均 《华夏文化》2002,(4):20-22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编纂的大型通史——《通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在中国文化界影响巨大,后人将其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全称为“三通”。古代学者曾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之说,可见“三通”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关于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争议很大。传统观点认为孔子删《书》、序《书》、编《书》。近代以来又出现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否认孔子与《尚书》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书》为孔子所作。大量事实表明,孔子确实存在删《书》、序《书》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大学》:古人“初学入德”的必读书杨洪《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被公认为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可是,此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有争论。汉代的学者中,有人以为是子思所作,而宋代朱烹却认为是曾子所作,因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  相似文献   

10.
仲弓是孔门四科十哲之一,孔子称仲弓“可使南面”,这种评价在《论语》众弟子中也仅此一见。在《论语》中“南面”一词仅出现两次,另一次是称述帝舜,孔子认为舜治天下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朱熹说:“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言仲弓宽洪简重,有人君之度也。”(《四书章句集注》)以“人君之度”认可仲弓,这在群弟子中是绝无仅...  相似文献   

11.
正《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其中有很多语句意蕴深刻而又丰富,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子绝四"就是其中一句,它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但这一句与《论语》中其他语句相比,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笔者意欲在此探赜一番,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 2 6号简以“”所评析的《浴 (谷 )风》篇应当属于《邶风》而非《小雅》。简文“”非必以音转而读若悲、负等字 ,而应当依其本来的意义为释 ,其音、意皆与“马矣”一致 ,含有闭塞、偏执之意。《诗·邶风·谷风》的主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现弃妇之怨 ,而是在客观的叙述中蕴含了对于弃妇偏执情绪的委婉批评。孔子的婚姻观念中重视夫妻间的情爱和相互理解 ,“好美”、“好色”虽然位置在德操之下 ,但并没有被摈弃、被鞭挞。战国楚简的相关记载为认识和理解孔子以及先秦儒家的婚姻观念 ,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论语.述而》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自《史记·孔子世家》叙事发微至今,校斟注解乃至引伸议论之文字几乎汗牛充栋。之所以拈出单句引以为本文的绿起发端,是因为这些语符的后面隐藏着孔子音乐本体论的诸种疑端,是因为“孔子适齐”这一事态及其意义引伸中历来枝蔓旁生,也就给我们留下了某些学理爬梳的缝隙。  相似文献   

14.
儒家重视《诗》所反映的历史经验及思想。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学诗可以表现情感,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观察事物,可以修养性情,还可以齐家从政。这都是从伦理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诗》的内涵的。  相似文献   

15.
王秉恩是清末民初四川诗人,其唯一传世诗集《息尘庵诗稿》稿本现藏于台北“国家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将之著录为著者手定底稿本,但通过对《息尘庵诗稿》稿本字迹、浮签和眉批等的分析研究,可知《息尘庵诗稿》是誊清稿本,也是未完成的修订稿本。《息尘庵诗稿》以编年体编纂,《养云馆诗存》是其第一取材来源,比较二者的收诗内容,可知《息尘庵诗稿》存在内在性冲突,即诗集编年和文本修订之间的矛盾。《息尘庵诗稿》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可以弥补现有王秉恩传记载缺失、考订王秉恩生平及交游等。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简称《家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诸国故事的历史文献。今传本为十卷四十四篇,曹魏王肃注。这部书长期以来被学界视为典型的伪书,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孔子家语》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史料价值。《汉书·艺文志》载"孔子家语二十七卷",这是关于《孔子家语》的最早记载。直到王肃为《孔子家语》作注,《孔子家语》才逐渐广泛流传。与王肃同时的马昭已经开始对王肃的注本展开激  相似文献   

17.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在《论语》里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相似文献   

18.
《性自命出》与《乐记》是反映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其中《性自命出》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的儒家文献,“郭店一号楚墓竹简儒书各篇,与今存传世文献相比,在思想、内容、文字上,与《礼记》最为接近”(陈来:《史料困境的突破与儒家系谱的重建---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研究》,收入氏著《简帛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页)。而《乐记》也正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所以二者在思想上的交集可以更加丰富地反映当时儒家思想的面貌。本文拟以两篇历史文献为基础,探讨先秦时期儒家的乐教思想。  相似文献   

19.
李零 《中国文化》2006,1(2):28-31
(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8章)“重”是老成持重的重,北京話說,端着點。人不端着點,就“不威”,看上去,沒有威風凜凜的那麼股勁兒。這和學習有啥關係?我想,孔子說的“學”,不光是讀書,更重要的,還是修行習禮學道德。修行習禮學道德,目標之一,就是有君子風度,如果沒有君子風度,莊重不足,輕浮有餘,當然說明,他沒學到家,“學”自然“不固”。  相似文献   

20.
《中庸》是《四书》中的一种,其中关于诚信有精到的记述。可能是受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子思———孟子的影响,《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大意是说:向“诚”学习,使“诚”成为人的行为准则,使“诚”得到实现,这就是人道。《中庸》中论“人道”,大体上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天按照规则运行,人应该按规矩办事,不能随心所欲;规矩既含有法规,也包含道德规范。第二,天道不息(自然界不断运行,四季交替),相应于此,人道应当自强不息。第三,人要讲诚信,不自欺,不欺人,自尊、自信、自爱。第四,人不但要爱人,而且要爱万物(当然不包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