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兵符”     
吕博 《寻根》2009,(4):49-51
我们都熟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其中之符,就是兵符。在我国古代社会,凡调发军队,命官遣使,颁发政令,皆授之以符或节,以为凭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颜师古说:“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因以为名,命将者,持之为信。”古代通信极不发达,封建帝王为了能直接掌控军队,便发明了兵符制度。“虎符”是最早的兵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僚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  相似文献   

2.
汉字起源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开始。汉字起源于什么时代?本文拟从两个方面试作探讨。一、传说中的文字起源年代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就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许慎《说文解字·叙》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相似文献   

3.
杨朱是战国初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按照庄子的说法 ,杨朱曾学于老子。其时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 ,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杨朱之学是与儒、墨并列的“显学”。杨朱本人并无著作传世 ,我们今天研究杨朱的思想 ,只能依据后人著作中有关其学说的零星记载。现存的《列子·杨朱》 ,系后人伪托之作 ,其中有的思想可以看作对杨朱思想的阐发。在极其有限的可据资料中 ,“一毛”与“天下”之辩 ,是关于杨朱思想的基本论题 ,辨析这一论题 ,是解读杨朱思想的关键。《孟子·尽心上》说 :“杨子取为我 ,拔一毛利天下 ,不为也。…  相似文献   

4.
“义赈”一词生于近代仅百二十年前,而“义”之举,“赈”之行,则自古有之且频见于史籍。“义”者,善也。《诗经·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老子》第十九章之:“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句;再如《淮南子·齐俗》有:“为义者布施而德”,其“义”皆“...  相似文献   

5.
陈晓伟 《寻根》2009,(1):33-36
《周礼》中记载:“及葬执纛,以兴匠师。”纛为何物? 《史记·项羽本纪》曰:“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李斐的《集解》对纛做出了解释:“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柱之。”蔡邕也进一步描述它的具体形制:“以牦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上也。”“黄屋左纛”作为天子舆制,不鲜见于后世的史籍。如石勒称赵王后,就开始了典章制度的完备,  相似文献   

6.
一、传统节日的形成 风俗者何?民国版《辞源》云:“礼,履也。国人所践履,定其法式,大而冠婚丧祭,小而视听言动,皆有其节文也。”《汉书·地理志》对风俗的解释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相似文献   

7.
释“胜”     
《山海经》中说西王母“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胜”是什么?一直存有争议。而弄清这一点,则是诠释、认证西王母文化内含的关键所在。汉及汉代以来,对“胜”主要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发饰,一说是织机上的构件。说“胜”是指古代盛妆妇女头上的首饰,名叫“华(花)胜”,出自汉代刘熙的解释。刘熙《释名·释首饰》说:“华胜:华,像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唐人颜师古《汉书·司马相如传·注》:“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又叫“玉胜”、“金胜”,还有称“织胜”的。山东武梁祠汉…  相似文献   

8.
横空出世、大气磅砖的长白山雄踞于东北边陲,是声闻道速的天下名山。长白山久负盛名,其称谓也几经变迁。在中国古代西汉以前称为不咸山。史书他海经》中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目不成”。不成,东胡语意为神巫。可见从山名之初,长白山就笼罩上了一种神奇色彩。汉、魏之后称盖马大山,满族语为“长白”之意。南北朝时,长白山又有徙太山之称。到了唐代,称为太白山。自金代起,长白山之名被普遍使用,至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据《清史稿·太祖本纪》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始祖名叫市库里雍顺,他的…  相似文献   

9.
王宏剑这幅油画取名《天下黄河》,颇为耐人寻味。就字面推敲,似有又重涵义。“天下”二字若以动词“倾泻”解,是引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若按名词解释,则有“天下皆黄河土地”之意。  相似文献   

10.
梁少媚 《寻根》2014,(2):90-93
《说文解字》称:“疫,民皆疾也。”《字林》称:“疫,病流行也。”而《集韵》则释“瘟”为“疫”。可见,瘟、疫在古代意即在大众间流行传播的疾病,也就是今天通称的传染病,通常具有发病时间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如鼠疫、天花、霍乱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极重农事,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先农坛即是为祭把农耕文化的创始者神农氏而设。关于神农氏,旧有种种解说,历代先农坛之制亦不尽相同。兹就有关史料略加考述,以明其演变之迹。一、神农氏与炎帝就现存典籍来看,有关神农氏的记载不算很早。《孟子·胜文公上》谈到:“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膛。”《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现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署,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  相似文献   

12.
张人元 《寻根》2004,(5):135-141
棠溪剑史据《资治通鉴》记载:“棠溪之金天下之利。”《史记》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吴越春秋》记载:“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剑,特锋利,为干将莫邪所从出,亦名川也。”据范文澜《中国通史  相似文献   

13.
许竟成  李新堂 《寻根》2008,(3):123-127
皋陶李氏本为“理氏”,源于尧帝时皋陶之理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载:“帝颛项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  相似文献   

14.
清明节考源     
清明节考源杨琳“清明”一词作为节气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如《逸周书·时训》:“清明之日,桐始华。”《管子·幼官》:“十二,清明,发禁。”但节气并不等于节日。节气只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节日则要有一定的庆祝纪念活动及相应的仪式习俗。那么清明节气是怎...  相似文献   

15.
一我们首先来看看古文献中记在炎黄账上的有哪些创造发明。1.铜器的冶铸《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2.兵器与手工制造业《周易·系辞》:“黄帝……刳本为舟,剡本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淮南子》:“黄帝……见飞蓬...  相似文献   

16.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史为鉴、努力实现长治久安的自觉性。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指人们身处太平顺达的境遇却不忘记出现危险祸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薛理禹 《寻根》2011,(4):32-36
自古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多有淫祀的文化风俗。《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信巫鬼,重淫祀”。《隋书·地理志》记载,扬州“其俗信鬼神,好淫祀”。《宋史·地理志》则说,福建“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与江南、二浙略同”。唐宋以后,淫祀之风未曾断绝。明清盛行的“五通神”信仰,即是一种典型的淫祀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丰家骅 《寻根》2010,(5):108-113
<正>西施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她的名字自古以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宋人张邦基说:"西施,美人也。三尺童子皆知其为越献于吴以亡吴也。"(《墨庄漫录》卷七《西施考》)她的故事流播极广,至明代还被改编为昆曲《浣纱记》,说她在灭吴后与情人范蠡一同泛湖而去,成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历史上果真有西施随范蠡泛湖而去的事吗?这种说法又是缘何而起的呢?  相似文献   

19.
《中庸》第一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天”、“性”、“道”、“教”、“慎独”、“中和”等概念。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怨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文章的题名虽为“中庸”,但是总起性的段落中却没有提到中庸,而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子思为什么提出中和这个概念,中和与中庸的关系为何,自然引起解读《中庸》者的关注。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朱熹关于中庸与中和关系的解析。  相似文献   

20.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易言之,对于“五音”的认识亦然。倘若离开音乐论域,从旁视之,则会更加了然。蒋春暄在《自然科学中的素数原理》(《自然信息》1986年第1~2期)中指出:“……三、五、七、十一、二十三和四十七是最稳定的素数,而三和五是最最稳定的素数。一和二是两个特殊稳定的数,四也是一个特殊稳定的数。”所谓素数,又称质数,即只能被1和其本身整除的整数。众所周知,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是“五音”、“七音”和“十二律”。最早记载“五音”的典籍是《管子·地员篇》。书中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