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新发展,是对先前的人类文明的超越,尤其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从本质上看,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内容推进人类文明在当代的进步,也为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创造更加文明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需要从其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进行探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制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践行理性的生态文明行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是搞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关联着意识形态属性,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或普适性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的内在规定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依据,"人民中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立场,"自然资源公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理性选择。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之中,如果没有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就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已有的发展成果也必定会化为泡影,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目标也将无法实现。建设生态文明,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光靠科学技术、经济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提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觉悟,改变人对自然、对生态的认识,要树立科学的生态观,继承和弘扬天人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政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完善的内在指引。因此,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非常必要。一方面,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内置维护自然资源生存和发展权益的生态边界;另一方面,需要建构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跨区域、跨流域层面的社会主义民主协商方式,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导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保障。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强化生态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立法,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引导公众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在富强、民主、文明的后面增加了和谐,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历程,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阶段,也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了更明确完整的表述。富强属物质文明建设,民主属政治文明建设,文明属精神文明建设,但和谐是社会文明建设对前三项文明的整合和升华。党的路线和政策是根据人的需要而制定的,最终是为了推动人的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报告在富强、民主、文明的后面增加了和谐,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历程,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阶段,也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了更明确完整的表述.富强属物质文明建设,民主属政治文明建设,文明属精神文明建设,但和谐是社会文明建设对前三项文明的整合争升华.党的路线和政策是根据人的需要而制定的,最终是为了推动人的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力和驱动力。科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也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保障。因而,从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进行三维解读,是未来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四大文明建设的理论是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届领导人创立并逐步拓展形成的。回顾这四大文明理论的发展进程,有利于把握文明建设的规律,提高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及其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抓住这个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通过体制创新,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构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共同追求, 但其思维路径却存在差异。毛泽东着重强调人民当家作主;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着重强调制度建设; 江泽民完善和拓展了邓小平理论, 着重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深入研究中共三代领导人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维路径, 能够促进我们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遵循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中国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要做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发展人民民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努力提高法治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切实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念的新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依法执政推进依法治国,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这是对马克思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政治文明是指每一种社会形态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发展的状态和水平,是社会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渊源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民主制度建设,包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制度建设。在这个建设过程中要勇于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绘制了蓝图。经过不懈努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识: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明概念确立的过程;二理解社会主义是皇大明有机统一的社会;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明建设的根本内容;四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明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探索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进行了艰辛的、开创性的探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主要贡献是:设计了新中国政治明建设的基本构架;实行了我国单一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基础;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诸多重要问题等,为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批判吸收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有用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本质要求。我国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有着其特定的内涵。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独立自主,不断创新;目的是进一步加快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深化了对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有了新的、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2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努力提高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不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