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安志》自宋代罗愿修纂后即有刻本问世,元明清皆有翻刻,而现传的古代刻本基本上是清代的。在清代的4个刻本中,康熙、嘉庆、光绪皆为民间刻本,乾隆本是官本。康熙翻刻明万历本,光绪本又翻刻康熙本,流传甚广,形成版本流传系统的重要一支。嘉庆本也为民间坊刻,以宋本为底本,并参校康熙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乾隆本为四库采进本,馆臣抄写,相对独立,虽有四库全书的通病,但总体质量不会太差,且还有优于它本之处。  相似文献   

2.
目前现存的许衡直解作品主要有四种版本,比较清乾隆五十五年怀庆堂刻本《许文正公遗书》中的许衡直解作品与《文津阁四库全书·鲁斋遗书》中的许衡直解作品,发现两个版本各有利弊:四库本虽存在较多谬误,但使用了很多同义词对译怀庆堂本中的说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也便于读者理解;怀庆堂本尽管也存在个别疏失,但相对而言更接近于元代口语原貌,故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3.
明清章回小说之所以形成自身特有的面貌并成为经典,得益于小说"评"、"改"一体的形成方式,这一现象是评点这一文学批评形式对小说文本的"再生"。在《水浒传》诸多版本中,双峰堂刻本、容与堂刻本、袁无涯刻本和贯华堂刻本的评点者都是在改写小说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评点,并在不同层面上促进了《水浒传》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东汉袁康、吴平所著《越绝书》,传世已久。现存最早刊本为明刻本,有明正德四年刘恒仿宋刻本(正德本)、明嘉靖二十四年孔天允仿宋刻本(孔本)、明嘉靖二十六年陈垲刻本(陈本)、明嘉靖三十三年张佳胤双柏堂刻本(双柏堂本)、明万历吴琯刻《古今逸史》本(吴本)、明万历二十年何镗刻《汉魏丛书》本(汉魏本);清代的《越绝书》刻本大多收入丛书之中,主要有清乾隆五十六年王谟《增订汉魏丛书》本、光绪四年钱培名《小万卷楼丛书》本等;民国以后,又有《龙溪精舍丛书》本以及《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等本;建国以后,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参照此书各种版本加以校注,并手写一通,于1956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张本),书末有附录一卷,收入各家为此书所作序跋和此书《四库提要》等,并附有清钱培名《越绝书札记》及《逸文》、清俞樾《越绝书札记》等,内容较为完备。杭州大学乐祖谋同志以明双柏堂本为底本,又对此书进行了校勘,于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点校本,更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然金无足赤,点校本中仍有不少疑文值得商榷,今不揣浅陋,撰成札记若干条,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在明清小说评点中,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是一部用力甚勤、价值较高的著作。毛宗岗对始刊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的《三国演义》旧本作了全面的删改、整理和润色,并加以评点,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此举完成于1644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清康熙时,茂陵毛宗岗字序始师金人瑞改《水浒传》及《西厢记》成法,即旧本遍加改窜,自云得古本,评刻之,亦称‘圣叹外书’,而一切旧本乃不复行。”于此可见毛宗岗评改本问世后  相似文献   

6.
宋本《玉篇》刊行后,在元明清有多种刻本行世。这些刻本有两个源头:一是元建安郑氏本,元明刻本多据此本翻刻。一是据宋版翻刻的张氏泽存堂本(又称"朱序本"),清刻本多据此。总体来看,朱序本优于郑氏本。宋本《玉篇》的刻本东渡扶桑,多被日本人翻刻。从释义、注音、增字及字际关系的标注、设置参考性辅文等方面,可见宋本《玉篇》在编纂上的积极创新,是简明实用型字典的一次较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三国志演义》是《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中相对更为历史化的两种刻本。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刊刻者参考理学家的历史论著,依照史学体例,对小说进行了大量的评注。这两种刻本的校订刊行虽未明确标出“评点”、“批评”字样,但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了评点本的功能。通过分析两种刻本的评注文字,阐释其受理学家历史观影响下对《三国志演义》小说的历史化评论,揭示其在小说评点学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五《灵怪第二》中列有"蔡金注《西游记》",吴圣昔先生认为"蔡金"指的是蔡元放和金圣叹两个人,后多有学者认为此"蔡、金注《西游记》"版本已经佚失。笔者通过考证,认为评注者蔡元放名"昊",而非一些资料所写之"奡"。并认为可能是刘一明或书商在刊印过程中误将蔡元放的名字"蔡昊"刊为"蔡金",蔡金即蔡元放,系指一人,非二人。此版本也并未佚失,就是蔡元放所注之《西游证道大奇书》。此外,笔者还发现了两条关于蔡元放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李巍男 《文教资料》2012,(27):22-26
插图与评点都是对文本的一种解读,分别体现了绘图者与评点者的思想与观点。本文以师俭堂本《六合同春》为例,分析戏曲插图与评点之间的互文性,具体表现为插图营造的意境与评点形成呼应,插图表现与评点思想暗合,插图与评点形成冲突与反讽,另外插图也是一种评点,充当评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图书馆所藏(清)江永《近思录集注》"清乾隆刻本"的著录,《江永〈近思录集注〉版本源流考》一文关于"清乾隆七年江永《近思录集注》原刻本"考订有误,此刻本与上海图书馆所藏清嘉庆十二年刻本江永《近思录集注》,应是同一版本。  相似文献   

11.
从《红楼梦》春草堂藏本的抄写款式等外部特征出发,发现春草堂藏抄本特征契合于嘉庆十六年东观阁本,并通过考辨两者之间存在三十几例"异文"完全重合的事实,论证春草堂藏抄本当系东观阁本刻本一系;廓清春草堂藏本并非源于某一种脂本,也不属于程甲、乙本。同时,通过异文比勘发现庚辰等脂本并非近于程高本,而是更近于东观阁本。即东观阁本系列与脂本有着更亲缘的嬗递关系。否证了所谓春草堂藏本"这个本子的底本也有可能是程甲、乙本和脂本系统之外的本子,很有可能是一个在程甲本、程乙本之前就出现的一百二十回抄本"之观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考察《洞灵真经》一书的音注内容。文中首先进行文献梳理,介绍了该书产生流传背景,其次集中讨论释音数据。通过《道藏》收录的两种文本跟宋本参验比勘,详示异同;进而辨析其音释特点。结论认为,此书释音目的基本上是用以辨析字形,标示异体字,从而构成了音义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3.
《女仙外史》是清初遗民吕熊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描写女仙唐赛儿奉建文帝之命率领起义军讨伐叛贼燕王朱棣。当前此书有康熙钓璜轩刻本、清末石印本、民国铅印本三个版本。此书在思想内涵上以遗民意识为主,通过影射的方式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明王朝的眷恋。  相似文献   

14.
《新华字典》是我国当代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这部字典自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第一版以来,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仅汉文版《新华字典》的版次就达17个之多;在汉文版之外,《新华字典》还有多种其他文字的版本;对有关非汉文版《新华字典》的版本情况做了查考。  相似文献   

15.
今人所知的宋代《五臣注文选》中,孟氏本与陈八郎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两个刻本。这两个本子虽有着显著差别,但是在正文的舛误、注文的舛误及与古抄本的差异等方面皆存在一致性,这说明它们应来源于相同的祖本,而这个祖本极有可能是史料所载最早而今日已经佚失的《五臣注文选》刻本——毋昭裔本。正是这个处于从抄本到刻本转折之际的本子,影响了孟氏本和陈八郎本等后世《五臣注文选》刻本的总体面貌,包括共同舛讹之处。  相似文献   

16.
《舞赋》并非宋玉所作:一、除唐人无名氏所编类书《古文苑》之外,自战国晚期至清朝的文献典籍中,未见宋玉曾撰写《舞赋》的记载。且《古文苑》将《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并未被后世学者所接受。二、《舞赋》记载的《激楚》、《结风》是汉代初年方才在楚地流行的舞曲,宋玉不可能是其创作者。三、《舞赋》所记载的"材人",亦称"才人",即宫中女官名,多为妃嫔的称号,最早设置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因此,所谓宋玉《舞赋》,实为后汉傅毅《舞赋》的摘录。唐代类书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二书均将所收《舞赋》的作者题为傅毅,当确凿可信。而唐代总集《古文苑》成书时间较晚,其编者将所收《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实为在传抄时失察而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作家张国宾的《薛仁贵》有元刊与明刻两种版本,在人物设置、曲文、宾白三方面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演义》残叶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介绍了《三国志演义》明刊本残叶,认为该残叶刊行于成化、弘治年间;将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周曰校刊本、余象斗刊本作了比较,认为残叶在字上亲于嘉靖壬午本,疏于叶缝春刊本、余象斗刊本;认为残叶的存在打破了明初以来一百五十余年的“空白”,维护了《三国志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传统见解。  相似文献   

19.
陈铎作为明代著名散曲作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然而其词集《草堂余意》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草堂余意》乃陈铎追和《草堂诗余》之作,陈铎所和很有可能是离他生活时代较近的成化十六年刻本。词论家对陈铎和作褒贬不一,陈霆讥其为村妇斗美毛施,况周颐则称其词全明不能有二。陈铎追和之作可分为和意与不和意两类:和意之作虽然佳句不少,但在布局、用典、句法等方面与原作差距较明显;不和意之作词风超澹疏宕,凸显出陈铎风流潇洒、淡泊名利的才子形象,堪称明词中的佳构。  相似文献   

20.
曹鹏 《嘉应学院学报》2007,25(5):106-108
曹魏《新律》之成,通说多归功于陈群,刘邵则无足轻重,甚至可提可不提。但据陈寿《三国志》载,《新律》的制订者却并无陈群其人,而只是刘邵与庾嶷、荀铣等。参与《新律》基础上制定《泰始律》的律学家杜预,应该看过《三国志》,却对陈寿关于《新律》修撰者的记载并无异议。斐松之引书二百余种,注释、补充、考订《三国志》,也未对陈说有所修正。"诏陈群、刘邵等制新律",或"令司空陈群等制订魏法"之说,则出自成书晚于《三国志》四百多年的《晋书.刑法志》,而《晋书》所存在的对史料未予认真甄别去取,"不求笃实"的缺点,在成书后即受到其当代人的批评。《新律》制订者的问题大可存疑,至少有理由强调,应该对刘邵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