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韦士政 《新疆教育》2013,(13):129-129
在班级管理教育中,对犯错的学生,“赏识”教育和“惩罚”应当并行,尤其要大胆、科学地使用“惩罚”的手段教育学生。正确的看待惩罚教育,师生应明确其必要性,采用合理惩罚方式,把握尺度,按照一定的合理程序进行惩罚。  相似文献   

2.
惩罚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惩罚中隐性教育与其他显性教育的冲突,导致教育的不一致;惩罚方式与学生犯错后心理状况不匹配,导致惩罚无效;惩罚原理与兴趣原理发生冲突,导致选择困难;对缺乏凝聚力的班级采用集体惩罚,激化师生、生生矛盾;教师把自身消极情绪投射到学生错误上,导致惩罚滥用;惩罚程度与惩罚对象不符合,导致惩罚不当.  相似文献   

3.
靳红娟 《中国德育》2007,(12):45-45
对于违纪犯错的学生,教师予以惩罚,可使其铭记教训,更好地成长。然而现实中,教师惩罚学生的结果却往往是越惩罚越糟糕。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惩罚不理性所致。教师不理性惩罚学生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对学生教育乏力,一旦对学生说教无效,无计可施,就以惩罚来"结束战斗";一些缺乏道德素养的教师惩罚学生,有时不是出于教育的需要,而是为了发泄个人私愤;还有一些教师对教育学生缺乏耐心,不问青红皂白,一罚了之,既省时又省力。  相似文献   

4.
试论惩罚实施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罚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惩罚中隐性教育与其他显性教育的冲突,导致教育的不一致;惩罚方式与学生犯错后心理状况不匹配,导致惩罚无效;惩罚原理与兴趣原理发生冲突,导致选择困难;对缺乏凝聚力的班级采用集体惩罚,激化师生、生生矛盾;教师把自身消极情绪投射到学生错误上,导致惩罚滥用;惩罚程度与惩罚对象不符合,导致惩罚不当。  相似文献   

5.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惩罚不是体罚,我们可以让惩罚变得美丽。具体做法是:惩罚的前提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没有爱心的惩罚就是对学生的报复;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因材施罚;惩罚要及时,要有度;惩罚更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犯错的学生也是人,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要做好惩罚"善后"工作,及时与受惩罚学生进行心里沟通,反馈惩罚效果。  相似文献   

6.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直处于争议当中。而从古至今,教育惩罚从未真正离开过教育管理。教育惩罚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犯错的印象,从而避免再犯错误。高中班级管理中,管理对象正值青春期,管理工作相较于其他时期压力较大,对教育惩罚的应用也较多。而现在的一些教育惩罚存在诸如惩罚不当、惩罚不公、随意惩罚、不敢惩罚等问题。究其原因或与教育惩罚习惯、学生与家长默认以及相关法律无明确规定等有关。本文针对高中班级管理中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一切都以学生为本,提倡"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不敢惩罚学生,致使学生对犯错不以为然。我认为,爱护学生固然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中就不能有惩罚,相反,恰当的惩罚是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次刻骨铭心的惩罚比多次说教效果更好,实施惩罚要心存爱意,坚持到底,让学生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现代教育,方式好像就是赏识教育、爱心教育、鼓励教育,更形象地称之为拇指教育(给学生不断地竖大拇指,夸奖学生)。一提到惩罚教育好像就是面目狰狞的老师对学生的体罚。我想这样的理解都是不正确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施行的一种处罚,惩罚针对的是故意犯错的人。对教育而言,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以使其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而对学生体罚的定义为直接的肉体打击,罚抄写是变相体  相似文献   

9.
学生犯错后,教师会对学生的错误直接或间接地予以否定,从而消除并转变不良行为,这即是教育惩罚,其内涵足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教育惩罚通过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痛苦而发挥作用,学生只有改正错误并做出良好的行为,才能减弱或消除痛苦。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自古代教育中就有,如果运用合理可促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对自己错误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孩子犯错是常事,惩罚也不是动不动就打骂,惩罚科学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下面是七条惩罚的准则。 一是犯错就要惩罚。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块玻璃打碎,虽非故意,你也要教育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  相似文献   

11.
我国颁布的多部教育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对什么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一直存在模糊的认识,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仍继续犯体罚学生的错误,而另一部分教师又不敢大胆地管学生,甚至放任学生,降低自己工作的责任心。所以,必须明确处罚、体罚、直接体罚、间接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人格的处罚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还必须明确,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是教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以杜绝中小学教师的体罚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学生时施加惩罚会使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但也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以及道德因素会对教育中惩罚的效应产生影响。因此在教育中施加惩罚时应考虑多种因素,以优化惩罚所能产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于未成年学生的教育惩戒问题,国内外教育学界早有关注。总体上经历了从绝对惩戒教育到“无批评式教育”再到强调惩戒合理性的演变过程。学界对教育惩戒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法学界学者一般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学校“处分”学生的措施视为教育惩戒;而多数教育学界学者则将教育惩戒与纪律处分区分开来,教育惩戒强调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在教育相关的立法层面上试图区分教育惩戒与纪律处分,并将二者结合使用,细化教育惩戒和纪律处分的具体措施,分梯次使用惩戒与处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纪律处分措施,构建未成年人惩戒与处分等学校不良记录封存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姜华 《教育发展研究》2012,(Z1):115-118
教育惩戒是实现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教育惩戒适用存在着放弃教育惩戒、把教育惩戒等同于道德谴责、把教育惩戒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把教育惩戒等同于教育暴力等误区。规避教育惩戒的适用误区就是要进一步探索建立教育惩戒实施细则、加强教育惩戒监督、建立教育惩戒救济制度、优化教育惩戒环境、把教育惩戒与表扬教育接续起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教育惩罚是学校教育中一种常见,却又常被部分教师误解和误用的教育方法,教育惩罚亟待澄清。教育惩罚是给予学生正确反馈、维持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必要手段,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教育惩罚的实施策略包括:差异性策略、一致性策略、严密性策略和适度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惩戒不同于学校惩戒,通过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所使用的“教师教育惩戒”一词与广义上包含了警告、退学等学校处分在内的惩戒概念不同,而是属于狭义上的惩戒概念。通过与日本中小学教育惩戒权中相关狭义惩戒内容的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当前我们的视野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如何设定教师教育惩戒的方式与程序上,而是应该将学生失范行为当作一个更大的课题。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遵守正确的校内规范并进一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其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包括违反课堂纪律、不认真对待学业,更有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等,而后者的问题很难单纯地通过教师教育惩戒进行应对。应该允许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上具有一定的裁量权。如果认可教师教育惩戒包含一定物理有形力的行使,那么有必要在惩戒方式的客观必要性、相当性与实施主体的主观目的正当性上进行限定,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境进行判断,防止惩戒过当变为体罚。  相似文献   

18.
对教育惩罚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惩罚是指对个人和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教育惩罚是教师的职业权利和义务。恰当的惩罚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然而惩罚不当也会给学生和教师自己带来负面影响。教育惩罚的实施要分清主体和客体,明确范围和形式,依照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讲究实施的艺术,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小学教师无度惩戒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教育活动实践中 ,本是用于教育目的的惩戒被当成了纯粹的惩罚而大量滥用着 ,存在着严重的教师无度惩戒学生的现象。这种无度惩戒现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政策法规、观念及机制性因素 ,必须从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因素出发 ,切实改善教师惩戒的无度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两种规训观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惩罚问题。肯定的规训观将规训当作正面的教育过程,否定的规训观将规训视为负面的教育现象。前者源于康德,认为规训是将"动物性"转化为"人性"的过程;后者源于福柯,认为规训是一种施加于肉体之上的微观权力技术。肯定的规训观视角下的惩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而否定的规训观则提醒惩罚权力可能会侵害学生的个人自由。结合这两种规训观以及福柯晚年的规训思想转向,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以明文形式规定惩罚权的内容和边界;在惩罚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教育性原则;建立具体透明的惩罚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