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六年级新学期的第一堂<思想品德>课,我是这样开始的: 当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思想品德"四个字后,我问道:"同学们,这节课是<思想品德>课.大家仔细看看,‘思想品德'这几个字有什么特别?"学生们想了想,说:"‘思想品德'四个字中有三个字是心字底.""对.那么,这门课主要要我们学习什么?""学习做一个有高尚心灵的人."有一个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2.
1 课堂提问的作用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宁鸿彬等都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于漪曾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伴随我的是‘为什么'?‘怎么样'?‘何以见得'?‘有何根据'?"她是如此的重视课堂提问,这是为什么?因为课堂提问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同桌     
蜘蛛和蚂蚁是动物学校的校友。他们不但同班,还是同桌。一天,蜘蛛想问蚂蚁一道数学题怎么做,结果蚂蚁一直不搭理他。这一举动让蜘蛛很伤心,大吼:"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蚂蚁胆怯地说:"妈妈说,不让我和整天在‘网'上呆着的人说话,因为他们都不是好人……"  相似文献   

4.
"忍"的诠释     
我算是白活到今天,都长这么大了,还不明白什么叫"忍".作为学生的我,只好请教老师. 语文老师说:"对于聪明人来说,‘忍'可能是‘忍辱负重'.而对于一个胆怯的人,则是‘忍气吞声';到了一定限度,他会‘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5.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以后,正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此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走,为什么作者不说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爬,而说‘一脚一脚'爬呢?"当时我虽感突然,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准确性的契机,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转而共同关注并针对学生的质疑,从而生成了一段精彩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扁"字在字典里呆闷了,准备出去玩玩. 一天,他悄悄地溜了出来,来到了大海上.可渔民一看到他,就撒下渔网要捕他."扁"字连忙问:"我是轻快的‘扁',你为什么要撒网捕我?" 渔民回答说:"扁加鱼字是‘鳊',我不捕你捕谁?再说,扁加马字是‘骗',你休想骗我!"说着动手就捕.幸亏"扁"字眼明腿快,才免遭一劫.  相似文献   

7.
阅读《诚实和信任》,一学生质疑:"我觉得文中的‘我'不完全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如果信任,为什么要让他寄购货单据呢?"问题突如其来,教者没有自己直接回答,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这一来课上便出现了意外的精彩:  相似文献   

8.
<正>有一次陪年迈的父亲去医院看病,因父亲病情我向医生咨询"水肿与积水"有什么不同。当班医生用下雨给我打了一个比方"‘积水'就像雨水汇集在低凹处,而‘水肿'则是雨水渗进了土壤",立刻就让我对父亲脑水肿的严重性有了清晰的了解。事后我经常会想起这件事,联想到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入浅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技  相似文献   

9.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几个重点词语、句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扣住它们来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就累得昏倒路旁了”这一部分回忆了大娘为给战士们送打糕昏倒路旁的事.教学时,我抓住“这真是雪中送炭”这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 指名学生读了这部分课文后,我首先提出:“‘这真是雪中送炭呀!'中的‘这'指的是什么事?‘雪中送炭'本来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弄清“这”是指送打糕这件事.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去炭给别人生火取暖,比喻在急需要的时候给人以支持和帮助.接着,我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把  相似文献   

10.
刘沛 《小学生导读》2014,(11):16-17
正天上繁星点点,地上彩灯闪闪。花田小学的夏日纳凉晚会拉开了序幕。主持人乖乖猫闪亮登场:"今晚的主题是猜字谜,猜中了有奖品哦。""人有它大,天无它大。打一字。""这是什么字呀?"屁屁猴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字谜的答案是‘一'字,‘人'字有了‘一',成了‘大'字,而‘天'没有了‘一',就成‘大'字了。"乖乖猫一说完,大家都恍然大悟。"上不在上,下不在下。打一个字。"主持人刚说了谜面,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识鉴>中有这样一段叙事:大司马桓温有一天问参军孟嘉:"听艺妓演唱,为什么拉的琴没有吹的笛子好听,而吹的笛子又没有唱的好听?"孟嘉回答说:"那是因为‘吹'比‘拉'接近自然,而‘唱'又比‘吹'更接近自然."("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渐近自然耳.")"自然",在这里也可理解为是一种生命的天然状态."唱",出自人的发音器官,原为心声,不假于物,当然是最动听的.这可以说是音乐的"生态观"了.  相似文献   

12.
一日,我到班级的卫生区内巡视.当我走到石山后面时,听到石山前面两个同学在谈话:"昨天咱们组卫生打扫得不彻底,被政教处扣了分,惹得‘尖嘴大公鸡'又发了一场大火.""嘘,小点声,被‘老板'听到了,你又免不了挨一顿‘啄'."听声音我就知道这是我班的两个同学.真是胆大包天,竟敢背后给我起外号!枉费我平日对你们的一片苦心.  相似文献   

13.
案例背景: "可能性"作为教材中新增的内容,被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慢慢熟悉,但教学仍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出现较多的问题,如"究竟什么是‘可能性’""为什么要学习‘可能性'""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等.我自己在教学中,就发生这样的现象. 案例描述: 1."妈妈明天一定会给我买新书包"是确定现象吗? 学习"可能性"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词,然后让学生用这三个词分别来说句话.有的学生说:"明天太阳一定会从东方升起."我肯定了他的回答.有的学生说:"妈妈明天一定会给我买新书包."我对此不置可否,接着请其他学生继续说.课后,我仔细想了想:"妈妈明天一定会给我买新书包"这件事情并没有发生,所以不是确定的,但"明天太阳一定会从东方升起"也没有发生,却是确定的,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4.
一、幽默诙谐,富有趣味性 幽默诙谐的语言能以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情调来表达深刻的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并使课堂情趣十足,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如讲初三政治"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知识点时,我大声说道:"同学们,我们不要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不能‘家事国事天下事,管我屁事: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作声'……".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理解和实践新课标过程中出现大面积‘走偏'的现象.比如讲<祝福>,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组成‘侦探小组',分头搜寻加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课堂上热热闹闹,但用于学生感悟语言、感受文章底蕴的有效时间不多.在教师的‘启发'下(无非是告诉学生要拓宽思路,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指出<背影>中的父亲攀越站台是违反了交通规则……我认为,语文无论怎样改革,也不应脱离文本,而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语文是训练学生吸收、加工、输出语言的根本.不能把‘语文'讲成‘非语文'."  相似文献   

16.
正一位班主任谈"成功"管理班级的经验:"我对学生说:‘为什么我要管你们?因为我爱你们。你们犯错误就像人生病,需吃药、打针、输液,严重的病还要开刀。如果我任由你们犯错误,你们会怎样?'学生回答:‘会死掉。‘"学生的回答让这位班主任对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感到很满意。做一名成功的班主任真的这么容易?成功的班级管理真的如此简单?做班主任,特别是做一名成功的班主任,有人认为很容易,但也有人认为很难。然而不论难易,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复杂、琐碎,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只是一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们的校园里"种"着一棵苹果树,每到课后,孩子们便会来到苹果树下,休憩、阅读、嬉戏……这是一棵假的苹果树,树干是水泥做成的,常绿的树叶和柔韧的枝条是塑料的,即便是那挂满枝头的红艳艳的苹果,同样还是塑料制成的。于是有人说,"教人‘求真'的校园为什么要作假呢?""不真实的校园能教出‘真诚'的孩子么?"质疑之声让我们倍感压力,于是我们转而求教于孩子们:"你们喜不喜欢这棵苹果树呀?"孩子们的回答是:"喜欢!""为什么喜欢呢?"他们的答案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并不陌生,只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没有很好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细心研究它、重视它.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经常听到有的老师、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这学生(孩子)平时学习一贯很好,可为什么一到考试就‘砸锅'呢?"还有的老师说:"xx(指学生)挺聪明,可就是自制力太差."  相似文献   

19.
正梅老师提出了淡化过年痕迹——"尽量不谈论过年的事情,除了第一天报到时和学生招呼一声‘过年好'外,其他时间不谈论与过年有关的事情"——这一观点,对此,我不是十分认同,毕竟,假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不会也不可能因为我们不谈而淡化甚而不存在。假期不是学生教育中的真空,而是  相似文献   

20.
"使我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动力,一方面是‘贫穷',更重要的是在‘贫穷中有像推土机一样铲除贫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