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归庄之"两不幸"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庄是明代重要的遗民作家。其创作鲜明体现了以"际危亡之世"的"大不幸"和"身处厄穷"的"小不幸"相结合的理论主张。作品佯狂骂世的文字冲破了"发愤著书"的文论传统中儒家的中和思想,表现出一种与世抗争的时代精神,从而丰富和深化了司马迁以来"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于"父亲"情结的书写。在她的文本中,"恋父"情结与"弑父"情结以悖论的形式同时呈现;她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人体验,又充满了丰富的潜意识,对男性社会文化给予了颠覆,成为90年代女性写作的路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的中国小说界潮起潮落,“热点”复杂多变。从王朔小说到“新写实小说”的兴起和衰落,再到陕西作家群贾平凹、路遥、陈忠实各领风骚的作品,都可以体会到一种叫“世纪末情结”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钓鳌"这一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在探求"钓鳌"本事的起源的基础上,进而阐释"钓鳌"作为一种意象和情结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它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借以安慰自己,从而尝试窥探出古人隐于"钓鳌"情结中一种传统的文人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辨体批评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王夫之对“诗史”的批驳,对不同类型诗歌文体特点的精审辨析,对诗歌文体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特征,都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他的辨体批评体现了学者的严谨,形成了从体裁规范的角度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的批评个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纯性"与"热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小说具有鲜明的悲剧意识。“感伤”是贯穿其文学全程的“情结”,成为作家本人俯视众生、关注人性的一种总体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深入理解施蛰存其人及其作品,把握好“感伤”是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探讨施蛰存小说文本层面上所表现出的感伤,可以透视作家本人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曹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43-45,60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创作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鲜明体现出了一种"田野"意识。这种"田野"意识不仅表现在"说书人"立场的确立上,也体现在"田野"的独特空间特征上;莫言小说的另一特征在于向读者展示人性当中的"朦胧"地带。这两方面的努力成为了莫言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相应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理论中的“发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创作“发情”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观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成文华  黄莲图 《广西教育》2014,(14):118-120
以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古代诗歌"部分为蓝本,从并称作家的作品、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三方面展开对比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乡下人"作家沈从文和"农民"作家贾平凹都以寓居于都市的"乡下人"自居,都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对都市文明的忧虑与对城乡文明的审视,在创作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创作视角和创作模式等处的差异,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就二人创作中对城乡文明审视和批判的情况来进行比较,沈从文作品中更多地凸现了对城的批判与讽刺和对乡的自然与美的赞扬,对乡的审视更多几分理想色彩,而贾平凹的作品中则对城乡更多一些双向的审视和批判,更多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西方的"崇高""壮美""权利"等等这些范畴来说,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核心范畴之一的"和",融合了百家的精粹,起着特别又支柱的作用。不仅体现了形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且强调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从政治、乐理、美学、艺术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从古代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3.
"玫瑰"是叶芝象征体系诗歌中涵义丰富的象征体之一,并作为叶芝诗歌中重要的象征而频频出现。在"玫瑰"这一象征体中,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目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玫瑰"这一意象除了具有作品表面所提到的爱和美的象征外,还有一层对"玫瑰"意象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即强烈的爱尔兰民族情结。诗中叶芝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爱尔兰民族的关注和热爱。  相似文献   

14.
"痴"作为一个概念,走入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喜爱,一种依恋,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所体现和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精神、艺术情调、哲人深思。中国古代所体现出的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已经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养料,规范着文人士子们的艺术生活和文学创作,塑造着儒家传统所希冀的理想人格。相较于西方的"酒神"精神说和"疯"的范畴,"痴"具有更为深广圆融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内涵,也显示了中华思维的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与体现,其强调中庸的理念,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而从造物艺术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思想的应用体现出了古代匠人的独特审美思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造物理念的诞生。在这一审美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匠人在制作器物或工艺品的过程当中,比较重视所使用材料的自然形态,追求浑然雕琢的艺术造诣,强调不留人工痕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新文学权威与现代传媒共同运作的结果。它不仅是一部作品集,同时还具备了文学史的特征。《大系》在编选人员的组成、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编选作品的数目三个方面都影响了"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由于《大系》的编选时间距离新文学的创作时间较近,同时编选者在编选作品和评价作家作品时很难剔除个人因素。因此,这种文学定位并非完全公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系》对"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将不断接受新的检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中国当下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发扬民族复兴精神、弘扬文化传承精神和宣扬个人奋斗精神。纵观美国华人文学,民族、文化和个人成功一直都是美国华人作家作品中反复强调和呈现的,本文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强调和分析美国华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民族复兴、文化传承和个人奋斗等主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出现了狂人、繁漪、白蒂、蒋蔚祖等一系列"疯子"形象,他们用"非理性"的言行举止与"理性"的现实世界对抗,通过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在逼仄的社会现实中为自我争取生存空间。鲁迅等作家将"疯子"意识深层的心理体验和悲剧情愫转变为外部的"疯癫"病状,以之反抗现实,在绝望中表达内心呼唤,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普遍意义上的悲怆沉郁的美学风格和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9.
宋坚 《梧州学院学报》2012,(4):75-82,86
和谐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是中国理想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大同社会"代表了儒家的人文绿色的生态社会理想;"至德之世"则代表了中国道家和谐的生态理想形态;"世外桃源"则上承儒家的"大同社会"人人平等的理想,下接道家的"小国寡民"的淳朴民风,其仙境一般的美妙世界,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态乐园。三种理想社会形态都共同凝聚了古代智者的思想精华,同时又因其浓郁的乌托邦色彩而具有超越性质。尽管内容与形式上相互区别,但其价值指归是一致的,它们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隐秀》是《文心雕龙》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即使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中,隐秀篇也可占一席之地。从文本出发,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隐"与"秀"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复杂的,文章通过分析欧阳修的《秋声赋》,剖析"隐秀"带给读者的艺术美感,以及透过流利而酣畅的语言表面所表现的作家深沉而隐晦的文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