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关注学生的阅渎过程.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以阅读活动为线索,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培养阅读能力,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钟连玉 《教师》2014,(25):85-85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认为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3.
杨晓晶 《语文天地》2010,(10):64-65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则扮演了引领着、帮助者、合作者的角色。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可用“三剂”来形容,即“兴奋剂”、“指示剂”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一说法说起来何其流行,但是做起来却又何其抽象,怎样做才是阅读教学上的“以人为本”?我认为,阅读教学上的“以人为本”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5.
申延龙 《天津教育》2007,(11):46-47
阅读是一种高度自主化的心智活动,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阒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如果阅读没有读者自己的个性体验,那么这种阅读是没有任何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以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10.
吴秀琼 《广西教育》2010,(13):35-3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审美乐趣。”我们从这一课程标准来审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发现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阅读训练少;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很多教师认为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把阅读权、言说权完全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言说,只要他们能说就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积极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实际是告诫人们,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5.
王秋英 《教育艺术》2010,(7):72-72,7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领会其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做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弦,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应有的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