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羌年历在羌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对借羌年历搭建羌族体育文化传承平台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对羌年历进行了历史考察与分析,其次结合羌年历的文化特征对其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进行了阐释,而后对依托羌年历搭建羌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平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文章最后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搭建这一平台,冀望借羌年历为羌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区高品位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在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羌区经济发展和羌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以实现羌族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西蜀岷山是古史传说记载中的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和夏朝奠基人大禹的诞生地、中华圣山“海内昆仑山”,是古蜀文明、中国神仙文化和道教的发祥地,古代文献记载中的长江江源地区和山川崇拜的至尊之地,中国西南藏羌彝民族的重要摇篮之一。岷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明史上应当占有崇高地位。应加强对岷山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开发利用好岷山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岷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文化旅游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汶川北部羌族聚居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在羌族地区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汶川北部的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既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对探索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以汶川北部羌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对灾后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发展文化旅游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汶川北部羌族聚居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在羌族地区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汶川北部的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既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对探索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以汶川北部羌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对灾后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岷江上游为古史文献记载的大禹故里、大禹治水肇始地和古蜀人发祥地、冉駹古国核心区及今日羌族聚居区。大禹被道教法师和羌族巫师释比奉为巫师始祖,冉駹的巫师为商王朝重要贞人,古蜀人的巫文化与冉駹属同一巫文化体系并以岷山为天庭圣山,羌族与冉駹有着重要渊源关系且至今盛行以天神、山神和家神信仰为中心的巫文化。大禹、冉駹与羌族在岷江上游地区在巫文化上呈现的重合现象,反映了三者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西部的岷山山脉,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上帝及众神所居的“天堂圣山”,岷山及其周边地区是文化底蕴深厚、高品位旅游资源高度富集的地区,具有构筑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发展高地的明显优势。然而,由于该区域旅游品牌众多、形象分散,缺乏好的区域性总体旅游品牌,导致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入挖掘岷山历史文化底蕴,整合旅游资源建设“岷山旅游区”,构建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发展高地,并将之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品牌旅游目的地,对于促进四川乃至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应该成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导者、依法实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挥学校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教育功能、积极呵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鼓励热爱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企业与志愿者加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列、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等措施来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成都周边有关羌族的两处遗迹考略李绍明以往在研究羌族的历史文化中,往往着眼于成都平原以外的山区,而对成都平原周边地区则很少涉及。近来,笔者注意到距成都不远之处的平原周边亦有一些有关羌族的遗迹,足见在历史上羌族与成都平原的关系颇为密切,现略考留存于大邑静...  相似文献   

10.
嫘祖蚕桑文化的形成与生态环境之关系蔡正邦炎、黄、嫘祖乃史前人物,乏籍可考。本文持生态学观点,从古代文献和部分地下文物所示端倪,揭示我国上古蚕桑文化源流及梗概。一、炎、黄、氏羌氏族之域的生态环境1、戎羌之境与轩辕之丘生态据古史记载,炎帝姜姓,是西戎羌族...  相似文献   

11.
乌木、“建木”与巴蜀文化——兼论乌木的多元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四川省各地陆续出土了一批碳化乌木,这是极其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它的科学、文化价值及其艺术的发掘和创造,引起中央和地方许多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全国人大原委员长乔石曾亲笔题词"天府瑰宝".许多专家学者、艺术家把乌木同熊猫、三星堆、金沙遗址相比美,称为"东方神木"、"四川一绝".这里,仅就碳化乌木的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及乌木艺术市场的开发试作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2.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3.
吴宗海 《寻根》2007,(3):28-30
在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并保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声中,各地文化节出现了舞龙、舞狮、荡湖船、打连湘等文化形式,但恕我孤陋寡闻,一直未看到有送麒麟的活动,与麒麟有关的文化也不昭彰,像有关孔子诞生的“麟吐玉书”典故,在工具书《辞源》、《辞海》中均无此条目。  相似文献   

14.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06,(1):224-226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遗留与积存,为数极夥;但是,这样丰厚的历史遗产,究竟是怎样传递下来的?  相似文献   

15.
罗开玉 《寻根》2003,(1):68-71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  相似文献   

16.
宋兆麟 《寻根》2001,(5):104-110
红山化是我国北方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化,而且是中国明起源地之一,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关于红山化是农业部落还是游牧部落,出土的掘土工具是石耜还是石犁,目前尚有争议,本拟对红山化的石耜进行一些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酒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钟爱,享有“玉液”“琼浆”之美誉。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酿酒饮酒历史悠久的四川,在成为酒的主产区的同时也成为酒的主要消费区。在不断增加的饮酒人群中,部分基层干部的饮酒观念值得关注,酗酒诱发腐败与贪杯误事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究其原因,除制度约束缺失外,我们认为,主要在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一种积极健康的、更少功利性的、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审美情趣的“酒德观”。  相似文献   

18.
去年少雄同志主持《巴蜀文化通史》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时,就计划要开一次编纂工作的理论研讨会。经过大半年时间,在对《通史》各卷提纲反复审议之后,就剩下《通论卷》提纲尚待定稿,我们商量把编纂理念和《通论卷》提纲这两件相关的事放到一起,扩大范围,请各卷主笔的学者和一部分编委、专家共同来研讨,以期对这部书基本的编纂思想和《通论卷》主要的观点集思广益,形成明晰的共识,然后才动手撰写各卷文稿,可能会少走些弯路。编纂《巴蜀文化通史》,我们都是“大姑娘坐轿”,究竟该有哪些编纂理念,我同样心头没有底,要听各位专家的意见。但…  相似文献   

19.
郑强胜 《寻根》2010,(2):63-63
<正>2010年2月27日,作为河南鹤壁民俗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庚寅年祭拜儒商始祖子贡大典"在河南浚县文庙举行,出席"全国首届子贡文化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子贡后裔和商企代表400多人参加祭拜大典。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连朝、鹤壁市政协副主席冯用全、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全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暴力存在于网络空间中,其行为主体在种种特定政治原因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对抗的权力以及权力的流动关系中,利用各种符号,对受体的身心、权益实施文化影响,进而动摇受体态度、观点和立场的一种有组织或非组织的、自觉或自发的、有目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文化暴力呈现出非理性、偏激的特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网络文化暴力进行研究,指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80后网民应选择自律的心灵态度,注重网络法律与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对网络文化负效应的自觉过滤,摈弃网上"垃圾"符号,为创建"真善美"的网络文化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