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商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学术观点是:华夏文明在本质上属于农业文明,中国只有商业文化而没有商业文明;而西方文化在本质  相似文献   

2.
"川盐古道"上,千年的川盐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影响着川、鄂、渝、湘、黔等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本文试图以"生态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以"川盐古道"为纽带的中国盐文化的繁衍史,特别是"川盐古道"对巴文化、三峡文化以及民族多元文化形成的作用;发掘川盐文化的具体形态,梳理一段在华夏文明史上淹没已久却显赫一时的"因盐成城"、"因盐成都"、"因盐成国"的"盐史",以此勾勒出生动的盐文化坐标系,进而提出对川盐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学人寄语     
周有光 《中国文化》2010,(2):F0002-F0002
<正>我不太喜欢用"国学"两个字,更喜欢用华夏文化这个词。因为华夏文化只属于中国,外国没有。振兴华夏文化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要清楚,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在国外看得很清楚,但国内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从历史上看,欧亚大陆古代有很多文化摇篮,后来慢慢归并成为四个文化地区。这四个文化地区分别是东亚、南亚、西亚、西欧。西欧又扩展到了美国,叫西方文化。东亚、南亚、西亚叫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文化视为是制度及其制度化的人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的话,缘起于西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实际早已经随着西周王朝的分崩离析,"礼崩乐坏"而成为了历史。但在绵延两千多年的华夏文化体系中,"礼乐制度"又是作为其核心元素始终存在着,成为了华夏文化独具个性化的表征。本文结合相关的制度理论,对这一看似矛盾的文化现象作出了具体的梳理与探讨。认为尽管周公旦是最早的"制礼作乐"者,但"礼乐制度"只是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在西周王朝存在过。使得这一制度最终被建构为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其间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制度理论化的建构过程。而孔子则是这一过程中最初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许宏 《寻根》2010,(3):4-12
<正>说到二里头的历史意义,大家经常说它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应当说,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中国考古学近百年的研究探索,使我们知道华夏文明的源头要上溯到更久远的新石器时代,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则是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神话背后有历史。大禹史迹最显赫的三处地域是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山东(河南)一带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浙江和四川在上古时期是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大禹神话的"整合"过程,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融的结果,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中的历史层垒。  相似文献   

7.
“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极好的论坛主题。我认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必须注重精神的层面。  相似文献   

8.
汉代画像中的佛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纪涛 《寻根》2008,(2):4-8
深埋在坟墓中已有两千年历史的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描画社会生活信仰的图像百科全书,大量地记录了佛教初渐华夏之际的原生状貌,精细地刻绘了华夏文化视野中佛教教义的传播、形象的演变和民间大众的接受过程。因此,对汉代砖石画像施以精微的发掘和考述,  相似文献   

9.
<正>距今3500年的武汉商代盘龙城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现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青铜时代早期城址,是长江、黄河同属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重要见证,被专家论证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入选武汉市“十大城市文化名片”,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88年,盘龙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城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国家、湖北省市数代文物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板桥遗踪     
吴锡平 《寻根》2009,(2):69-71
郑板桥不仅是扬州的文化名片,更是扬州的一个文化符号。作为“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他的声名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文书画成就上,还在于他耿直刚正的土人品格向来为人所乐道。前者从随处可见的“难得糊涂”字画上可见一斑,后者则有无数流传甚广的趣闻佳话可以佐证。他的名字不仅凝结了一个城市盛世的记忆,更绵延着一种文化精神和品格。  相似文献   

11.
李小强 《寻根》2007,(6):76-78
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沿袭着丝绸之路的文明,吸收了华夏文化众多因素之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石刻造像,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色屹立于石窟寺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简称豫,得名于古代九州分野之豫州,所谓形胜之地,天下辐辏,文明流变,于斯为盛。夏、商、周三代以河洛为天下之中,建都于此,可使“四方入贡道里均”,从而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放射性统治格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礼制文化圈,并表现出极强的文化向心力。可以说,中原文明发展的历程即是华夏文明史的缩影。近日河南博物院举办“华夏文明之源”展,以夏到北宋为时代背景,从政治、物质技艺、精神世界的源起流变来探索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令广大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深受教益。  相似文献   

13.
身居板桥村,放眼全世界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城市与文明这个题目。无疑,这个世界是一个由都市构筑而成的世界。尽管有那么多的中外陶渊明们怀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乡村生活的梦想,寻找他们的桃花源,可他们的生活依旧摆脱不了都市的影子。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历史,写在它的几个大都市的面孔上:谈法国离不开巴黎;谈俄国离不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谈德国离不开柏林;谈美国离不开纽约、洛杉矶、华盛顿;同样,谈论中国,离不开北京、上海……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在原始社会初期,几个家庭聚集而居,或是山坡,或是在水一方,后来逐渐形成村落。再后来,…  相似文献   

14.
正世界文明史,悠悠数千载,我们自诩华夏上下五千年,但中华文明并非世界最早的文明,世界最早的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和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但为什么时隔千载后,中华文明依然熠熠生辉,而前者却成为了"化石"?这值得我们深思。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世界几大古代文明早已中断,唯有中华文明经5000多年而绵延至今,中华文明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不妨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黄河——当这股哺育华夏文明的圣水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出发,蜿蜒东流,进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时,它对这片草原似乎格外眷恋,缠绵流连了数百公里,留下一个几字大湾,然后才恋恋不舍,调头向南。漫瀚调的故乡准格尔,就处在这个金色弯弓之内。  相似文献   

16.
张谨 《中华文化论坛》2015,(3):5-10,191
城市文化是与农村文化相区别的空间指向性文化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整体形象。它有着特殊的历史记忆、多元的开放格局、强大的辐射能力、完整的规范体系。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景观建设千篇一律,城市人文精神弘扬不力,城市创意产业后劲不足,城市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对此,我们在城市建设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必须传承传统文化,守望城市的文化精神,强化对本地区城市文化的认同,彰显城市文化的时代魅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其重中之重是精神文化服务,包括遵纪守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普知识宣传、生活环境改善、文娱体育活动、健康卫生知识普及、社区安全教育等等。在城市创意产业建设方面,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扩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发挥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引擎功能,彰显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化》2014,(12):I0008-I0008
<正>2014年,是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从2004年11月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至今,我国已在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类文明图谱贡献了绚丽的华夏元素。天津外国语大学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及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自身的历史积淀、办学特色和语言优势,响应国家加强  相似文献   

18.
筷子·刀叉·手抓饭和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这大概是一个人类公认的法则。然而,仅在如何食的问题下,便有三个基本的选择答案:筷子、刀叉和手抓饭。还是让我们看看文明的地图,使用筷子的是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东、西欧洲及南北美洲基本上是刀叉的世界;其余的,则基本上是以手进食。《文明的冲突》一书的作者萨缪尔·亨廷顿老先生认为,文明分野的基准是宗教,依此他将世界划分为数个文明:儒教文明、基督教(含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这是他谈论最多的三个主要文明。他认为,这些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这些文明对立,…  相似文献   

19.
扬州史公祠     
吴锡平 《寻根》2007,(1):139-141
自吴王开挖邗沟以来,扬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盛与衰、荣与辱,繁华与破落、鲜亮与幽暗,扬州一直穿行在这样明灭相间的历史隧道里,如同中国历史的一处缩微版通史。而史公祠则是扬州这座“也是销金一锅子”的风月闲雅城市的一个奇异所在,它赋予了这座古城的历史以重量和质地,它让人  相似文献   

20.
瞿明刚 《寻根》2004,(2):86-94
古扬州是一个让人追求生命密度而忘记生命长度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