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竟成 《收藏》2012,(5):69-73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景德镇的发展要以陶瓷为主的战略一直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近年来,景德镇瓷业更是得到突破性发展,以市中心广场为轴,景德镇瓷器馆、龙珠阁、御窑博物馆、陶瓷研究所以及陶瓷大世界、国贸陶瓷市场、华阳商贸市场鳞次栉比,形成了景德镇的独特风景。新近建设的浙江路、大师汇,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7,(12)
正2017年10月17日,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主办,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文物遗存保护暨御窑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承办的"南青北白汇景德"学术研讨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开幕。主办方配合本次研讨会推出了邢窑、定窑、越窑、南窑、蓝田窑、湖田窑等考古出土标本对  相似文献   

3.
徐桃生 《收藏》2011,(11):72-81
民国时期景德镇在陶瓷产业、陶瓷教育、陶瓷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在景德镇干年陶瓷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2,(19):21
于集华,笔名田野,祖籍江西鄱阳人,1959年10月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自幼随父(于山选,陶瓷荷花知名艺人)学艺,备受陶瓷艺术熏陶感染。30余年来,他潜心钻研陶瓷绘画的各种技法,尤擅长荷花、花鸟、山水青花釉下人物等绘制技术。他设计创作的陶瓷作品,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笔意酣畅,浑成自然,且艺术风格独特,显露出其精深的艺术造诣以及艺术智慧和艺术才能。锲而不舍必成大器。于集华热爱中国陶瓷文化,凭着对陶瓷艺术创作锲而不舍的精神走向成功。如今,他已跻身于中国陶瓷界名人之列。系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  相似文献   

5.
韩涧明 《收藏》2010,(9):13-15
对于当代艺术陶瓷来说,景德镇陶瓷的位置毋庸质疑,但是如何入手收藏景德镇陶瓷,又是横亘在每一位收藏者面前的难题。为此,记者采访了有着十几年收藏与推广经验.在业内有着专业口碑的“了了亭”主人陈也君.从她口中我们也了解到.当代景德镇陶瓷收藏的“水”并不浅。  相似文献   

6.
宁钢 《收藏界》2010,(2):144-145
景德镇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要想在有着千年辉煌陶瓷艺术历史的瓷都站稳脚跟,是很不容易的;要想在人才济济的当代景德镇脱颖而出,是很艰难的。一位女性陶瓷美术家凭着她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酷爱、凭着她执着的追求和创新、凭着她对陶瓷艺术的灵性和悟性,  相似文献   

7.
陶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景德镇,不仅创造了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而且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在瓷都景德镇这块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陶瓷美艺术天地里,近年来活跃着一群年青的女性陶瓷美术工作者,她们以灵敏的悟性、细腻的笔法、雅丽的情调给活跃的瓷都增添了道道亮丽迷人的风景,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侯政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8.
与众多土生土长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不同,韦毛华的陶瓷艺术"血统"并不"正宗"。本为广西柳州壮族后裔的韦毛华,起步于广东佛山石湾,成长成材于陶瓷圣地景德镇,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辈子会与陶瓷结下缘分。  相似文献   

9.
余少石     
《收藏界》2011,(12)
余少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5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父余翰青,著名老一辈陶瓷美术家,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教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原为景德镇高专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艺术系教授、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10.
杨俊艳 《收藏》2013,(9):82-9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新纪元,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内容。本文择选北京艺术博物馆与景德镇陶瓷馆合办的“卅年回眸——景德镇1949~1980年陶瓷艺术展”代表作品,对其展现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与赏析。  相似文献   

11.
王怀治     
《收藏界》2009,(4)
安徽黟县人,1947年9月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市政协委员。其祖父王大凡为景德镇著名的陶瓷艺术家,"珠山八友"发起人之一,父亲王晓凡为著名的陶瓷艺术家。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9,(9)
正2019年8月2日~8月5日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此次展会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首次在首都北京举办的建国以来我国各陶瓷产区及历代名窑精华的一次集中展示,旨在推动陶瓷产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展出作品涵盖传统陶瓷、家居生活瓷、现代艺术瓷、文创礼品等6大类,产地涵盖了全国各大产瓷区。景德镇、潮州、醴陵、北京陶瓷艺术馆设立专馆,其他产瓷区分别设立专区。展会同期还举办了"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大赛、产瓷区政府新品推介会、讲座、论坛活动,向社会大众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陶瓷盛宴。  相似文献   

13.
收藏大卖场     
《收藏界》2006,(11)
在景德镇千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氛围中,古陶瓷修复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景德镇众多行业中的一朵奇葩。本工作室在继承景德镇前人遗留下的宝贵的古陶瓷修复技艺基础上,结合最新科研工艺,研制出红外线修复技术,经修复后的古陶瓷可  相似文献   

14.
杜建新     
《中国收藏》2017,(1):160-160
出身景德镇陶瓷世家,父亲是已故当代著名原景德镇艺术瓷厂老一代艺术家杜浩生,祖父杜晓楼也是景德镇近代绘画界知名人士,继承家父传统在陶瓷的理念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专用瓷质温润如玉。淡淡的墨彩花鸟、仕女、老翁童子画不掩瓷,相互衬托体现瓷绘之美。  相似文献   

15.
《收藏界》2011,(10)
蓝国华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陶瓷工艺美院教授,景德镇市艺术家交流协会会长,古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深入研究景德镇优秀的传统陶瓷艺术,进行了一些技法上的大胆创新。1982年青花斗彩西餐具获全国陶瓷美术评比一等奖,同年获景德镇首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1999-2000年应中国台湾方面邀请,多次参与陶艺研讨交流活动,并成功举办蓝国华陶艺教学成果展,蓝国华教授陶艺作品展。  相似文献   

16.
卢伟陶艺     
《收藏》2008,(6):199-199
卢伟,字瓷奴,196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文学学士位。“昌南道友”之一。现就职于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联谊会副秘书长,景德镇政协委员,景德镇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其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级工艺美术展览上共获得一、二、三等奖50多次,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3,(9):136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政府特聘"井冈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李砚祖先生长期从事艺术创作、艺术历史及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我国设计艺术和工艺美术学科带头人。作为具有深厚理论研究经验的陶瓷创作大师,李砚祖一直以一个学者的思考对陶瓷艺术创作、陶瓷艺术理论和陶瓷艺术  相似文献   

18.
陶瓷刷花始于清末,是景德镇釉上彩中新彩的品种之一,俗称筛色瓷,是受洋人传入的搪瓷喷花和西画的启发,结合中国民间丝网印刷工艺并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而发明的。波阳陶业学校学生冯完白将刷花技艺推广到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刷花在民国时期最为鼎盛,讲究色块与色阶的交汇,造型与情感的融集,既有没骨法用笔的空灵,又有随类赋彩的化境,色彩明朗悦目,层次分明,民间艺术风韵浓厚,被誉为陶瓷艺坛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9.
《收藏界》2011,(12):121-123,F0002
余少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5年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其父余翰青为著名老一辈陶瓷美术家,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教授),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引专业,是一位文化学者型艺术家。  相似文献   

20.
《收藏界》2006,(4)
在景德镇千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氛围中,古陶瓷修复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景德镇众多行业中的一朵奇葩。本工作室在景德镇古陶瓷修复前人遗留下宝贵的古陶瓷修复技艺基础上,结合最新科研工艺,研制出红外线修复技术,经修复后的古陶瓷可恢复原始完整风貌,达到完好如初的效果。本工作室旨在推广发扬这一传统技艺,愿向有志于从事古陶瓷修复的朋友传授技艺,并承修各类破损残缺的官、民窑古陶瓷。《本工作面向全国,常年招生,承诺包教包会,学会为止。本广告长期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