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晓慧 《新闻传播》2023,(15):52-54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纷至沓来,算法技术逐渐被应用、深化于传播领域,使得基于个性化服务的算法推荐模式成为了新的信息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算法推荐模式却导致了“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抖音的算法推荐为案例,总结了算法推荐的形式风格,对信息茧房的效应进行分析,明晰出抖音短视频中信息茧房的具体表征和产生诱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茧房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徐绮雯 《青年记者》2021,(4):119-120
本文指出文化生产平台化现象的成因可分为两部分:平台定位、平台机制、平台经验及平台赋权等因素构成内因,平台外的成因则是平台用户的传播与引导;并指出该现象存在加剧“数字劳工”及“信息茧房”问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在对信息偏食、观点极化、谣言传播等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信息茧房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但也存在诸多研究争议。为厘清信息茧房概念及其演化过程,本文从同质化困境这一重要问题出发,回顾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选择同质化、内容同质化和群体同质化三个角度对信息茧房概念及其领域内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技术、信息和社会四要素的互动,构建了基于同质化视角的信息茧房理论框架,并从人际扩散和技术助推两个层面解读同质化困境的形成路径,最终形成从信息窄化到群体极化的茧房效应演化过程。该框架旨在对信息茧房“有态而无形”的概念内涵提供理论解析,对现有研究争议的原因进行阐释,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可参考的量化思路和研究切入点,并为治理实践提供借鉴。图2。表1。参考文献87。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信息茧房现象的存在,对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具有一定影响,不利于用户对知识的学习与汲取。为探究信息茧房对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的影响,以高校师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茧房效应下影响移动知识服务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突破信息茧房、完善现有移动知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信息茧房的主要成因为研究变量,构建信息茧房效应下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的影响因素初始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对初始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特质(如心理动因和个人素养)、服务平台(如算法推荐技术)、信息内容(如内容权威性和有用性)和移动环境这4个方面均对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产生影响。其中,用户特质对移动知识服务使用的影响最大;服务平台对移动知识服务使用也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信息内容与移动环境也对移动知识服务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大数据时代媒体多样化以及信息泛滥,使得以信息茧房为代表的信息消极现象愈发引起学界关注,解析信息茧房成因,对破除其对网络空间治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引导信息空间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已有研究,从用户视角出发,采用逻辑规范化方法从信息空间、个人信息空间及其交互关系探索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信息茧房的形成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技术使然性和用户应然性,信息茧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技术起着催化作用,个体认知占据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智能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虽然可以方便获取信息,进行多维度思考,但在有意识的自我过滤和大数据推送相互作用下,极易形成信息茧房,使其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困境.随着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茧房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打破信息茧房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智能传播时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算法推荐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之成为隐忧的,还有信息茧房效应.本文阐释了当前对信息茧房效应的片面解读,并基于信息效率的工具理性扩张和技术反思的价值理性回归视角,丰富了信息茧房效应的概念维度.通过对典型算法推荐媒体平台知乎用户的配额分层抽样调查,本文考察了使用时间、媒介环境、媒介素养、社...  相似文献   

8.
王刚 《青年记者》2017,(29):18-1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大数据进行的数据分析与信息推送,让信息服务越来越精准,麻省理工学院尼葛洛庞帝教授预言的信息服务“个人日报”模式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喜好,为每一名用户量身定做一份“我的日报”.在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用户带来愉悦的信息体验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信息茧房”效应却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微平台已成为当前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而社交媒体环境下衍生的"圈层"文化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和交互方式,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凸显.论文应用圈层裂变机制,从定义用户圈层、构建用户画像、优化传播内容、触发传播引擎四个方面对档案信息微传播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相应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信息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云芳 《新闻战线》2023,(13):31-34
澎湃新闻客户端不断转型升级、扩容增效,努力连接用户、留住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成风化人:破解“真相摇摆”,以“长深准”式报道平衡“短平快”式碎片传播;打碎“信息茧房”,推出“澎湃算法”,精准使用人工严选推荐;关注重大议题,不畏“流量冷感”,与用户建立更深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环境下,虚假信息泛滥与信息茧房现象共存,网络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日益下降,给网络环境治理带来更大困难。文章在分析信息茧房产生的信息窄化、群体极化和过滤气泡三大效应基础上,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信息层面构建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信息茧房三大效应对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的影响与作用。研究发现,信息窄化效应通过个人层面和信息层面直接影响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群体极化效应通过个人层面对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产生直接影响、通过社会层面产生间接影响,过滤气泡效应则通过信息层面对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产生直接影响、通过社会层面产生间接影响。最后提出了图书馆参与提升用户虚假信息识别能力的相关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银婷 《今传媒》2023,(1):118-120
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媒体时代,5G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精准算法技术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促进了“千人千面”“我的日报”时代的到来,完美展现出了媒介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但是,无处不在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导致受众沉迷于“信息茧房”,从而加速了个人的时间危机。基于此,本文在阐述“信息茧房”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力求找出媒介技术进步是如何消磨个人有效时间、使受众裹挟在“信息茧房”之中的,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档案文化是对档案信息的承载和表达,档案文化传播是对这种承载和表达进行传播的文化能力.“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类数据服务.当前,以网络和移动载体为主的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对档案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系统地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的传播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4.
友言在先     
孙大东 《兰台世界》2019,(11):10-10
全媒体时代,档案用户的需求不断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2012年,毛天宇、常杰在《档案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全媒体时代档案宣传的新思路——以BTV“档案”栏目为例》一文,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专门探讨档案全媒体应用和传播的文章。此后,相关研究逐渐丰富,研究深度及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从档案全媒体的具体应用到全媒体在档案、图书情报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策略,从全媒体背景下电子档案管理和档案管理平台建设到信息传播中的档案受众,从全媒体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到全媒体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服务……全媒体为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在这种背景下,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未来,如何满足用户的多元性、个性化需求将成为档案全媒体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也称“信息茧室”。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他认为网络化虽能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理念的影响下,势必蕴藏着对民主的潜在破坏。“信息茧房”是以“我的日报”的形式呈现的: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可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依据自己的喜好量身打造一份“我的日报”。①简言之“,信息茧房”就是“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  相似文献   

16.
伴随信息平台的多元融合与扩展,目前档案用户的信息行为已经超越了传统定位,其角色正在向“去中心化的构建者”“信息诉求者”“个性化信息行为表达者”及“信息决策者”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也赋能综合性档案馆对用户信息行为的预测分析、信息内容订制、信息的表达与利用反馈等进行深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重点挑选200位参与度较高的档案信息用户,对其参与档案信息微传播的行为进行调研,结果揭示出这部分信息用户的行为特征及变化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档案信息微传播用户的信息行为有着相关的引领及提示作用,也将为微平台下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档案信息用户角色的培育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信息茧房对高度依赖微媒介获取信息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信息接收失衡、碎片化阅读和群体极化现象加剧.消除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需要相关机构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媒介要借助第三代信息搜索引擎从技术的角度打破受众构建的信息茧房壁垒,引导用户接触更多的信息源;相关机构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避免大学生在信息阅读中陷入信息茧房所带来的狭隘认知和偏激情绪.  相似文献   

18.
陈昌凤  仇筠茜 《新闻大学》2020,(1):1-14,124
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基于美国两党政治的语境对新技术降低政治信息多元化以及政治信息极化的忧虑,如今却被泛用于所有信息。但是西方学界尚无有力研究证实"信息茧房"的存在。事实上,造成"信息茧房"的单纯信息环境很难在现实中出现。Web2.0技术提供了与志同道合的人讨论问题的机会,也增加了与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讨论问题的可能性,很难形成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本文也探讨了算法优化以降低信息茧房风险的可能性。算法技术对多样性的提升主要基于两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使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使用者"意识到未知";第二种路径是通过加深"个性化"来有效增强"多样性"。本文分析了信息聚合及其积极意义,以及Web2.0技术条件下"积极的受众(用户)"的可能。文中讨论了一些"除茧""破茧"的可能途径。我们不认同桑斯坦提出的偶然性信息的解决方案,认为真正要解决"信息茧房"之忧的问题,不如回到问题提出的原点,将实验条件下的单纯信息环境还原到人们的真实信息环境中,反省"信息茧房"这个虽有衍生空间和警示价值,却仍似是而非、缺乏科学证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21,(2):127-127
优化机器算法,受众开阔视野,"茧房"也就不存在了。"信息茧房"现象,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客观地说,关注这一现象的多属业内人士,对受众而言,这种现象似有若无,"存在感"并不清晰。所谓"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像蚕茧一般桎梏于‘茧房’中"。  相似文献   

20.
张文彦  袁继慧 《出版参考》2023,(3):19-22+18
从社会知识史的视角看,信息茧房其实始终伴随着知识传承与传播的过程——面对知识生产广泛分散,人类便有了聚合的诉求,同质化、浅层次、机械化聚合的结果便是信息的茧房化。从读者角度看,阅读茧房是人类在阅读超载压力下的应激反应,是从现代社会到信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越来越突出的阅读症候。纸书阅读的精神特征与物质特征使其蕴藏着其他媒介阅读尚不具备的破茧力量,有着催化新媒介产品的元阅读价值。展望未来,纸书阅读或许会作为一种文化技艺长存,为置身信息宇宙的我们提供沉思的绿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