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上海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话,不好懂,但很好听。刚到上海时听上海人说话成了我一大爱好。为了听上海话我曾坐公共汽车从起点坐到终点,然后再从终点坐到起点。那时公共汽车票很便宜,五分钱可以坐好几站,在车上很容易听到纯正的上海话。感觉最好听的是中学生,尤其是女生,她们谈话内容很实在,不带有任何功利和目的,只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有时也议论起自己的家庭,“阿拉爸那伦那伦,阿拉娘那伦那伦”,听上去很亲切很温馨。说心里话,我渐渐地爱上上海,也是因为上海话好听的缘故。我在上海学会说英语、日语,但不会说上海话。我觉得学上海话比学外语难。…  相似文献   

2.
如何保护阿拉上海人代代流传的沪语,上海市教委表示,上海将推动沪语进学校等一系列保护上海话的举措。近年来,沪语使用人口比例缩小,使用场合也在减少。上海沪剧院在沪剧诞生地招收不到能讲沪  相似文献   

3.
“岁岁年年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给“阿拉上海人”。时光荏苒,玉兰依旧,在日新月异的申城,“阿拉上海人”正悄悄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奥运之后看世博,世博会带给上海的不仅是一次盛会,还将是一次从里到外的巨变。这种巨变不只包括市容市貌的日新月异,同样包括精神层面的不断提高。我们相信,通过举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上海人的精神面貌和上海城市文明都将得到巨大的提升。如今,随着上海世博会举办日期的临近,随着《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推出,关于上海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的大讨论正在全市热烈展开。本期热点话题,我们就将围绕这一主题,来说说阿拉上海人。  相似文献   

5.
高娅媛     
《音乐世界》2010,(9):11-11
上海本土歌手高娅媛与尚斯扬,晓峰一起合作演绎了世博推荐歌曲《爱上阿拉上海》。对上海人生活细致入微描写的歌词,唱出了Seven作为上海人对家多的特殊情感。  相似文献   

6.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选择支持说上海话的学生达到了83%,只有17%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或者无所谓。有接受采访的同学这样说到:我有听不懂的上海话,问父母时,父母总会说得很开心,滔滔不绝,给我讲上好久他们小时候的弄堂生活,那时我就会觉得再丰富的物质文化也比不上一家人用上海话交流时的其乐融融。然而从上海话掌握程度来看,选  相似文献   

7.
2004春天,一本名为《服装打板技术全编》的书,第三次再版发行20000册在上海不到20天被抢购一空的消息,轰动了服装业界,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买到书的读者通过亲朋好友纷纷向社会传播这本书就出在阿拉上海的服装学院。  相似文献   

8.
传媒速览     
《四川教育》2013,(7):2-2
《中国青年报》幼儿园试点沪语教育 近年来,上海话使用人品比例缩小,使用场合也在减少,上海沪剧院更是招收不到能讲沪语并愿意入行的学童,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的现象让人担忧。  相似文献   

9.
杜楠 《现代语文》2009,(12):11-12
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笔记·乡关何处》中说:“上海话的难学不在于语言的复杂而在于上海人心态的怪异,广东人能容忍外地人讲极不标准的广东话,北京人能容忍羼杂着各地方言的北京话,但上海人就不允许别人讲不伦不类的上海话。有人试着讲了,几乎所有上海人都会求他“帮帮忙”,  相似文献   

10.
游湖人     
东是人,西是人,来来往往都是人。“阿拉阿拉”上海人,“俺们俺们”山东人,戴花帽的新疆人,穿长袍的西藏人,外地人,本地人,说说笑笑像亲人。他们说我们是西湖的小主人,我们说大家都是一家人!(原载《西湖孩子的歌》1984年)  相似文献   

11.
生死之问     
在上海旅行的时候,朋友带我到外滩欣赏黄浦江汀岸的美景。外滩很美,灯火辉煌,处处闪着色泽,可惜人实在太多了,上海的本地人已经够挤了,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看着美丽的黄浦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事。  相似文献   

12.
历来对吴语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以苏州话和上海话为核心的区域,对浙江方言的研究,除杭州话、宁波话以及温岭话以外,很少涉足。其实在整个浙江方言中,各地语言都有鲜明的特色,蕴含着巨大的语言资源,很值得语言学者们去研究。本篇尝试着对浙江片中的仙居方言做些探索,主要介绍其声母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准备出外闯荡,当他们到达火车站时听到有人在议论,说上海人很小气,问路还要钱,而北京人要慷慨得多,只要伸手就能要到钱。于是,在去北京还是去上海的问题上两人发生了分歧。一个决定去北京,他认为当乞丐都能很轻松地赚到钱,在北京生活不是很容易吗?而另一个决定去上海,他认为在上海连问路都能赚到钱,  相似文献   

14.
东是人,西是人,来来往往都是人。阿拉阿拉上海人,俺们俺们山东人,俄伲俄伲苏州人,噢们噢们香港人,戴花帽的新疆人,穿长袍的西藏人,外地人,本地人,亲亲热热一家人,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龚敏/文)提示与建议:这首儿歌琅琅上口,每句都以“人”字结束,充满韵律感和儿童味  相似文献   

15.
上海考生可曾见过,沧桑褪色的万国建筑群?可曾赏过,阳明山的锦簇春花?可曾听过,爵士乐的错杂鼓点?可曾品过,青藤阁的浓香花茶?如果倏然抹去那些杂体,那么生活将变得多么单一,多么可怕啊!上一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曾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我说,杂,是一种生命的奇迹!杂,让城市创造奇迹。当越来越多的人赞叹上海腾飞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是那些外来的“阿拉”为我们推波助澜。同时,纯正标准的普通话和上海话甚至日语、英语“和平共处”,“互相渗透”。“人与人之间呈现不同个性,但又彼此包容,这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一个新上海的奇迹!”这是余秋…  相似文献   

16.
《少年儿童研究》2011,(3):60-60
2011年1月26日《文汇报》讯近日发布的2010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提示,心理问题很可能影响学生安全。据统计,上海中小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年自杀死亡学生8人,初中学生2人,高中学生6人,比2009年增加2人。其中,因与家长发生争执或不满意家长管教方式而自杀的6人,因情感、学业压力等原因自杀的2人。  相似文献   

17.
这天,阿拉布丁的妈妈气冲冲地闯进了书屋。这阿拉布丁就是前几次提到的那位丁丁,他父母是上海人,特洋派,再加上上海人把“我”叫做“阿拉”,因此给他取了个这么洋气的名字。小伙伴嫌长,干脆叫他丁丁、阿拉丁、补丁、布丁。“老拳师,都是你借的破书害的!”阿拉布丁的老妈抓着《哈利·波特》,人还没进屋,硬邦邦的话就像机关炮弹似的射向老拳师,把孩子们都吓了一跳。她把书“啪”地摔来,还丢下一本作文本,吼道:“你老人家好好看看,上面都写了些什么?”老拳师慌忙戴上眼镜,拿起来看。作文要求写“我的理想”,可另命题。他大声…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人和上海文化之源 ,是近年来上海学术界议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从考古学和文化传播学角度 ,论述了远古时期“上海人”和“上海文化”的由来及其特征。从而推论 :最早的上海人就是现今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所出土的崧泽遗址上生活在距今约 60 0 0年前的崧泽人 ;而由崧泽人及其周围的史前上海人所创造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构成了上海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吴语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用吴语创作的白话小说、戏曲、民歌以及研究吴语的专著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明清吴语的宝贵资料。苏州话和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方言,考察这两种方言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明清吴语的研究概貌。涉及明清苏沪方言的成果比较丰硕,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共时平面和历史演变研究都有所涉猎。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方言材料使用过狭,方言文字较少有人涉及等。  相似文献   

20.
张越 《教育》2006,(22)
俯瞰中国高校的分布大势,每一所学校都透射出一种地方精神的沾染痕迹。如果说清华、北大等北方高校是受到了“京派”文化辐射的北方文化圈的影响,那么复旦大学则不可避免地受到以时尚与细腻为特征的“海派”文化的熏陶。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曾说,北大是以“天下为己任”,而复旦则是“平民化”,复旦的气质契合了上海的城市性格。经过百余年历史沿革的复旦大学,涌荡着这个城市中最为活跃的思想因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座城市进步的足迹,同时也被这个城市的性格感染,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也不免怀有一些固执的“阿拉”情结。“阿拉”,是上海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