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瑜  陈琳 《英语广场》2024,(8):77-80
尤金·奥尼尔的经典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探讨了疾病影响下的家庭伦理崩塌,疾病叙事深化了奥尼尔该剧中“家”的主题。在面对疾病时,剧中的人物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困境。疾病书写隐喻了病态的社会,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疾病书写,可以窥见奥尼尔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以及对疾病伦理的深思。  相似文献   

2.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重要剧作。文章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欲望号街车》中人物感情的冲突,人物的内心欲望的挣扎,以及人性的泯灭,揭示了威廉斯作品的伦理关怀,进而揭示了田纳西.威廉斯的剧本对构建和谐社会伦理道德观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桥头眺望》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早期的一部作品。该剧围绕主人公埃迪从平凡走向道德堕落,最终毁灭的故事,揭示了现代人生存中的伦理悲剧。埃迪伦理困境中身份的迷失、情欲和责任的冲突成为埃迪悲剧的主要表现。埃迪处理伦理关系时,理性意志的失控、错误的伦理选择和伦理行为构成了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桥头眺望》中,米勒通过书写埃迪破坏伦理禁忌遭受惩罚的个人悲剧,来唤醒人们重视对亲情和伦理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成长于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作为跨时代的作家,伍尔夫对社会变迁与人际伦理关系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敏锐的洞察。家宅空间是伍尔夫小说中最重要的故事空间之一,家宅空间书写形象地展现了从维多利亚末期到二战期间中产阶级的家庭群像和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伍尔夫小说的夫妻伦理叙事与父子伦理叙事,我们可以观照到伍尔夫的家庭伦理观念。由于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伍尔夫的家庭伦理思想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既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家庭模式进行批判,又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伍尔夫在晚期小说中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家庭伦理失序,指出伦理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身份混乱是造成个体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并表达了尝试重新建构家庭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在毕飞宇的小说《雨天的棉花糖》中,强大的社会压力、单一的文化价值取向使主人公红豆未能实现自我伦理身份的确证而选择在挣扎中放弃生命。在个体生命与社会意识的冲突中,人物所面临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以及最终难逃的伦理悲剧,共同塑造了这部作品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6.
易卜生后期剧作《小艾友夫》中,看似平静的大海峡湾却有着多股“逆流”涌动,呈现变幻与汹涌的形态,具有多重象征与哲理意蕴.剧作家以大海峡湾为中心,勾画了一幅生动的人伦风景图,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离死别、夫妻之间的爱恨情愁、兄妹之间的情感纠纷以及恋人之间的聚散离合等,各类人物的心理亦如大海汹涌暗流形态一样,相互冲突并彼此纠结.在此,剧作家对于生命、生死、命运、人性善恶、人类责任以及人类“变化规律”的看法,得到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7.
作者隐退是现代小说家的一种叙事策略和手段,它是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减少叙述者干预来隐藏自己的作家身份。叙述者干预又被称作“小说中的作者声音”,是叙述者对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评论的方式。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叙述总是努力消弭“作者声音”,尤其是不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给人物和读者。这种叙述始终以人物为书写对象,以读者共建叙事为归旨,体现出浓厚的利他性人文关怀,具有很强的伦理修辞性。  相似文献   

8.
曹禺剧作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期求和谐的伦理倾向:在人的悲情怜悯中期求畅享人伦之和,在人生境遇的叩问中寻求文化之和,在与社会时代价值同构的诉求中探索社会之和。曹禺期求和谐的伦理诉求,成就了曹禺剧作系列鲜活而深刻的人物形象,映照出剧作家复杂而隐秘的情感世界,也导致了他自身令人感喟的戏剧性人生。  相似文献   

9.
《蝴蝶梦》以“灰姑娘”模式把女主人公“我”被动引入男性生活世界,实际却沿袭将男性主人公作为环境因素引入女性世界的女性写作传统,“我”不仅具有显性的故事叙述者身份,也是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作品中。以“我”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展现复杂交错的两性关系境遇,围绕符合父权制文化传统的“我”,揭示男女之间顺从、对抗或背离的关系状态。以“我”屈从、依附的被动身份向反抗、被依赖的主动身份转变,消解男权话语对女性单向控制的可能性,曲折传达作者对男女之间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和沟通的两性关系观。  相似文献   

10.
《爱与尘》是非裔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盖恩斯的早期杰作,讲述了黑白种族之间的爱情悲剧。在种族主义氛围浓郁的美国南方,黑人男性与白人女性之间的爱情触犯了最严厉的伦理禁忌,敢于违背这一禁忌的人则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伦理困境,并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这一悲剧发生的伦理环境、分析人物的伦理身份以及他们违背有关种族之间交往原则的伦理禁忌所导致的伦理惩罚。本文认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书写,盖恩斯鞭挞了这种禁锢人性的不合理的伦理规则,并指出了其对黑白种族双方所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11.
两性书写是当代小说的敏感领域,需寻求合适的表达方式,“民间叙事”不失为合情亦合理的选择。“民间叙事”是指以民间生活为题材、以民间文化为纽带和以民间生态为本位的叙事追求,而两性书写是民间生活、民间文化与民间生态的重要领域,民间叙事则为当代小说的两性书写提供了参照。具体而言,这种叙事追求可从空间的移位、身份的再认知与跨界伦理的心理还原三个方面管窥:空间上,将发生场所由室内移位至室外的天地,得以在孕育生命的土地上透视灵魂;身份上,将欲望与身份认知建立联系,在两性体验中不断加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伦理上,重新审视跨界伦理的心理动因,尝试修复缺位或失位的伦理关系。民间叙事展现出对两性欲望的真实书写与包容呈现,尝试通过两性书写来透视生命本质,为当代小说在两性书写的表达上提供了路径。  相似文献   

12.
奥尼尔的经典剧作《悲悼》三部曲讲述了一场家庭伦理悲剧,阐明了违反伦理禁忌的严重性和遵守伦理秩序的重要性.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为切入点解读这部作品,剖析主人公莱维妮亚的伦理身份、伦理困境及其伦理选择,可以看出,莱维妮亚的悲剧本质上是伦理悲剧.  相似文献   

13.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剧作颇丰,《当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是其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借用人物形象探讨了艺术与人生,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当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进行解读和分析。主要分析剧中主人公鲁贝克的伦理困境及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及对剧中其他人物梅遏、乌尔费姆及爱吕尼的伦理选择,及选择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透视易卜生的人道主义关怀以及在伦理道德下对恋爱婚姻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伦理悲剧。李尔一家四人错误的伦理选择导致了国破、家毁和人亡。这是李尔王室家族成员伦理失范导致的结果。李尔无论作为父亲身份还是国王身份都未能正确行使,其错误的伦理选择是该剧悲剧结果的主要原因。长女和次女在畸形爱情中的伦理选择既违背女儿身份的天良,也破坏了夫妻纲常,更破坏了国家治理的政治规矩。三女儿值得同情,也值得憎恨,其女人身份使其选择爱丈夫也爱父亲,其女儿身份又让她替父报仇,然而她忽略了国家伦理身份,带领法国军队到英国作战,犯下了入侵的错误。莎士比亚这部悲剧令人深思,对后世产生不绝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化身博士》中亨利·杰基尔生活在封闭、黑暗、家庭伦理结构缺失的环境下,这样的伦理环境,加上其自身斯芬克斯因子的作用,促使其伦理意识及伦理身份选择发生巨大变化,纠结在选择自律的高贵身份还是自由的魔鬼之间,最终以生命的终结获得救赎。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分析小说中伦理环境及杰基尔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身份的选择,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小说,获得更多的伦理启迪。  相似文献   

16.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属战后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作品摆脱了黑人小说惯有的主题: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讲述了主人公无名黑人青年探寻自我和自我觉醒的经历。小说通过空间规训、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书写技巧,揭示了美国种族隔离盛行时期非裔族群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身份迷失,再现了人物伦理选择的两难境地和意识觉醒,反映了美国非裔族群的伦理诉求,同时也表达了种族融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7.
《再见,哥伦布》是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第一部作品。罗斯通过犹太裔情侣尼尔和布伦达的失败恋情揭露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居民生活中存在“矛盾的共鸣之音”,两人分手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伦理必然:尼尔所代表的年轻一代犹太知识分子阶层,虽然对犹太传统道德存在诸多看法,但仍认为秉持道德传统是在美国安身立命的基础;布伦达所代表的犹太富裕阶层,则选择完全放弃犹太身份及其相应的道德传统。罗斯通过尼尔与布伦达在恋爱过程中各自做出的伦理选择,表达了自己对保持少数族裔身份问题的伦理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国戏剧界最为著名的剧作家之一,威廉斯在剧作中塑造了“边缘人”这一典型形象。结合作家的同性恋身份及自身所处的边缘性立场,划分归纳出剧作中“边缘人”的两个类型即没落的南方淑女及男同性恋者。通过对这两类“边缘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及精神危机的分析,表达了作家尊重个体差异、同情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立场及倡导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9.
麦克尤恩小说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伦理向度,从后现代伦理视角分析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和伦理重构,能够直面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当中国选择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故鼎新时,“韦伯命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本文从“韦伯命题”这一问题切入,探寻新教和儒教伦理与其社会的关系,并反思我国社会转型期伦理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