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海争端究其本质是中国在南海的岛屿主权与海洋权益受到别国的侵犯。争端源起于近代,历经三个阶段,至今已两百余年。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屡次侵犯中国南海,揭开了争端的序幕。冷战期间,东南亚有关国家在南沙占领岛礁、分割海域、掠夺资源,导致了争端的激化。冷战结束后,美日印饿等域外大国积极介入,加剧了争端的升温。面对错综复杂的南海局势,中国需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有效措施以坚决维护南海的岛屿主权与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2.
南海争端主要指中国与南海周边其他国家在海洋权益方面的争夺。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之前,南海争端的重点体现在对岛屿争夺以及对其主权的确认上。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将南海争端带入了另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南海地缘政治环境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伴随着这一变化中国的南海政策作出了新的调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得以正式确立,同时中国政府还注重加强了海洋立法和海洋硬实力的建设,并且在双边基础上与南海争端各方展开了积极的多边协商。根据冷战后南海地缘政治环境所呈现的特点,分析了中国南海政策的新变化,并展望了未来中国南海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的法治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约中国与中亚五国开展经贸合作的法治"壁垒"主要是:法制不健全、执法不规范,贸易和投资壁垒、发展环境较差、企业税负较重、外国劳动力准入受限制、中国企业与员工面临人身与财产安全风险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应重视加强中亚国家经贸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加强双边或多边国家立法机关之间的沟通,积极提升为经贸合作服务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积极完善争端协调与规范机制;重视对国际经贸合作相关法律协调机制的效果分析,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科学的方式方法,科学规范经贸合作行为,积极推进保护境外中国企业与员工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工作走法治化之路,促进国际经贸合作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日益增长以及大量双边投资条约(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BITs)的签订,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将与东道国之间的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因此,作为双边投资条约主体的国家不得不在世界范围内通过仲裁来维护政府的政策及行为。本文将主要分析双边投资条约争端解决中以下几个问题:争端性质的适格,争端当事人的适格,用尽当地救济原则以及仲裁适用的法律。  相似文献   

6.
海洋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国家间政治利益争夺的集中地,21世纪的海洋开发与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焦点之一。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越来越多。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也面临与多个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岛屿、岛礁争端,其中,中韩苏岩礁争端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问题。这些海洋争端在吸引世界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国的介入;同时,与中国有海洋争端的国家也出现了联合的趋势,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都是巨大的挑战。本文以中韩苏岩礁争端为例分析了海洋争端与中国和平崛起,认为海洋争端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全世界在对外贸易领域里管制最严密的国家,美国使用的贸易法"301条款"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可以采取单边制裁行动,其本质是攻击性单边主义。WTO禁止成员针对其他成员违反《WTO协议》规定的义务而导致利益丧失或减损行为采取单边行动,要求成员之间使用WTO争端解决程序来处理多边主义机制解决有关的争端。单边主义广受诟病,多边主义美好却执行力差,两者如果能按原则与例外的方式互动援引,则可以弥补单一适用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与MEAs争端处理机制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高效、安全可靠的特点,其争端解决机构对成员国之间发生的与贸易有关的争端具有排他性的强制管辖权;多边环境协定争端处理机制的特点是争端解决方式具有选择性,其裁决结果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对缔约国产生约束力。两机制对环境贸易措施的适用所引发的争端都有合法管辖权,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两机制对同一争端双重管辖、被相同的当事人同时启动,裁决结果却大相径庭的窘境。为协调好两机制之间的关系,应提高“斡旋、调解和调停”等WTO非正式争端解决方法的使用效率;加强WTO争端解决机构在有关的争端解决程序中对多边环境协定争端处理机制的尊重与支持;同时,应在WTO框架内设立环境咨询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预期、方式及规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晓萍 《高教论坛》2008,(1):3-6,12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预期;其行为方式主要有单边、双边、多边及互认、互动、互控等;现行规则包括磋商、准入、争端和差异性规则。推进中国-东盟教育合作需进一步加强目标机制、磋商机制和服务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效控制规则被国际司法机构广泛应用到领土主权争端案件中,而这些实践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规则的内涵。有效控制规则的判定标准主要有两项,即"主权者行动意愿"和"权利的实际行使或显示"。有效控制规则的运用存在一定制约条件。现今南海部分国家采取多种行为以期适用有效控制规则解决岛礁主权争端,面对南海岛礁争端情势的日趋严峻,我国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1.
运用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对题为"Chinese calm in face of flu"的新闻报道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有利于探索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新闻中的及物性、人际语法隐喻、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语篇的语境等进行分析,证明功能语法是积极话语分析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2008年3月17日至2008年4月17日期间关于“3.14”事件的203篇新闻报道标题作为语料,从积极批评语用分析视角,研究新闻标题话语的选择与国家主权维护的关系。研究发现:(1)上述报纸的新闻标题从三个维度.即捍卫主权、反对干涉,批判“藏独”势力的分裂行为,谴责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表达了中国政府在维护主权方面的立场;(2)上述报纸的新闻标题采用了断言、预设和含意表达三种语用一语言手段维护主权。这些发现充分表明了话语在国家主权维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的研究中,若隐若现的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把新闻和广告看作是媒介中两种截然对立的两种媒介话语形式,以至于在谈新闻者不论广告,论广告者不谈新闻。事实上,新闻与广告也非如此泾渭分明、界限清晰,本文将尝试这样的视角——将新闻和广告视为一个整体,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两者之间的"软文",尝试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梳理"灰色地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围观产生力量,这恐怕是微博力量最具中国特色的解释之一。在中国,微博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方式,在微博领域里,官方微博用户、普通微博用户和以新闻从业者为代表的媒体微博用户构成了"泛新闻工作者"阵营,他们的微博实践,影响并改变着新闻生产环节。具体来说,新闻源的全民化,新闻制作过程的社会性,新闻发布方式的多样性,跨越组织化,实现全民性、社会化,正是微博语境下新闻生产的新表征。尽管微博力量变革着传统的新闻生产,但是它依旧没能改变社会对于"新闻"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批评语言学是一种语篇分析方法,对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为了发现和分析隐藏于其中的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以便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批评语言学的语言分析是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方法论基础的.以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从新闻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选择两个方面对所选取的美国新闻报道作简要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可以说明美国是如...  相似文献   

16.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xperiential function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proposed by M.A.K Halliday,transitivity is a major tool of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clause or discourse.The paper will mainly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to news discourse based on transitivity.By discussing the features of new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itivity in news discourse,the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s discours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rocess types and provide a new functional perspective for analysis of news discourse.  相似文献   

17.
现代功能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交际功能,顺从译文读者的欣赏习·贯和心理感受,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去获取译文预期的效果。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外宣新闻编译既要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又要创造出符合目标受众写作惯例的语篇,实现语义的真实性、语篇的实用性、文化的适应性和传播的有效性。因此,外宣新闻“编译”是语篇的再创造,是文化语境的重构,是显性的“二次传播”和隐性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公民新闻”的兴起,第二媒介时代的新闻摄影逐渐失去了传统新闻生产的固有流程,信源结构与信息评议机制的变化,造成了新闻图片失实,主要表现为新闻图片的客观性、伦理性和监督机制缺失,唯有建立“公民新闻”时代的良性运作和监督机制才能为新闻图片失实提供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对2013年2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的"光屁股小男孩抢镜李克强"的新闻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分析重点包括:语料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料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其目的是揭示电视新闻是如何通过镜头画面在动态多模态语篇中构建意义以及多模态解读对理解新闻事件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也证明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系统的、全面的、可行的解读动态多模态语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改编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技法,它冲破了传统译论中"信、达、雅"、"对等"等翻译标准的桎梏,是直译、意译失灵时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在语篇视阈下,改编翻译策略可灵活应用于商务广告、新闻报道、影视字幕等多种类型的语篇翻译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