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贺铸帖》,为翰牍九帖之五,是米芾致玉笔架主人的书札。清代吴其贞《书画记》称为《米芾再启帖》,《清鉴堂帖》称为《贺铸帖》,《书法大辞典》称为《玉格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则称为《易王献之二帖书》。《贺铸帖》呈逸迈奇崛之势、郁勃清健之姿,通篇无丝毫懈怠处。其用笔墨重而意蕴,极显书者功力与个性,正可谓"书本于笔而成于墨,笔不为墨所累,墨不能游于笔外,纯熟之极,然后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2.
米芾,宋代书法大家,真、行、草、隶、篆皆精,传世主要书迹有:《多景楼诗》、《苕溪诗》、《蜀素帖》、《拜中岳命诗》、《草书九帖》、《寒光帖》:《留简帖》;其行书倜傥纵横,跌宕多姿,独具个性美,影响深远。本文谨以笔者的临摹体验,结合古今书论,探究米芾书论“刷字”和“四面”的真正含义和技法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箧中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流传后世的一件尺牍。清吴其贞《书画记》称其作《天机妙帖》,《宋米芾墨迹故宫法书第十一辑》则称为《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根据曹宝麟的考证,这件作品是北宋元六年(1091年)米芾写给隰州太守刘季孙(字景文)的一通尺牍。全文10行8 5字。米芾晚岁喜好收藏书画,经常收购或用自己所藏珍品与他人交换。《箧中帖》的书写内容,便是米芾意欲以自己的一  相似文献   

4.
正《晋纸帖》亦称《自怡帖》,为米芾翰牍九帖之三,书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此作于法度严谨中充满沉着痛快,全文意在推行古代造纸法。米芾在三十余岁所书的《叔晦帖》中,曾提过他钟爱的三个儿子:鳌儿、洞阳、三雄。"鳌儿"指长子米友仁,"三雄"则为幼子米友知。米芾年过五十后,遭遇前所未有的家庭变故,先是小女儿于1100年过世,接着幼子米友知于1103年早卒,使米芾深受打击,并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米芾对幼子特别疼爱,其在《海岳名言》中有言:"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书大字,更无辨。"从中可知,友知年少才高,尝为米芾代笔。由此更能想见米芾哀痛之情。  相似文献   

5.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2):F0003-F0003
孙熙春,男,祖籍河北,1971年2月生于沈阳,现任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讲师,主讲汉魏六朝文学史、汉史传文学、楹联艺术、书法等课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书协理事。学习工作之余,醉心于书法篆刻。1979年起,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在《沈阳日报》、《辽宁日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中国书画》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其名字及传略入录《当代书法家大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以及西泠印社编撰的《中国印学年鉴》;发表《篆刻絮语》、《诗与画的融通之始——浅论六朝题画诗》等与书画相关的论文数篇。  相似文献   

6.
正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旅游景点。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地方就是海岱楼。他曾将海岱楼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又称《中秋诗帖》。在诗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白银铺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部分,米芾则引"吴刚伐桂"  相似文献   

7.
吴可读的试帖诗试帖诗是唐朝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体,大都以古人诗句命题。试帖诗作为文人诗的一种形式,自唐朝以后创作者代不乏人。清代曾以“尸谏孤忠”而震动朝野的吴可读就创作了不少试帖诗。其《携雪堂全集》中有《老骥伏枥》一题50首试帖诗,写作时间长达...  相似文献   

8.
正《竹前槐后诗卷》,亦称《致希声吾英友尺牍》《非才当剧帖》,内容为米芾写给好友希声的书札。札文前半段为文字说明,后半段为米芾自作的七绝诗一首。书写此札时,米芾刚刚从失官赋闲的落魄之士,升迁为雍丘县令。雍丘县令为正八品,虽是微官,却是米芾有生以来做的最大官。所以他对希声说"非才当剧",言似谦抑,而自得心情溢于言表。这从字的形态上  相似文献   

9.
正《三吴帖》,又称《送提举通直使诗》,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是米芾送给即将前往江西地区任官友人的诗作。米芾称赞他为三吴(古代苏州、湖州、吴江一带的通称,今江苏南部)的大丈夫,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胸襟。米芾当时刚步入仕途,与这位友人的际遇和抱负相类似,因此借由诗文  相似文献   

10.
正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长安人,生卒年不详。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官承事郎,监上清太平宫,后任秘阁修撰等职。其工书法,善诗词。宋高宗、虞集、赵孟、王世贞、张丑、刘熙载等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他独得"二王"法度,深入"山阴"堂奥。其传世书迹,有《云顶山诗帖》《左绵帖》《昨日帖》《通泉帖》等。《大年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薛绍彭的代表作之  相似文献   

11.
正《真酥帖》,《故宫法书》作《书尺牍五》。因黄庭坚《糟姜银杏帖》中有"雍酥二斤"语,可知"真酥"乃真州所产。《宋史·徽宗纪二》曰:"(崇宁四年七月)辛丑,置四辅郡。以颍昌府为南府,襄邑县为东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真酥帖》中"胡西辅",乃胡宿之子胡宗回,字醇夫,常州晋陵人。故而,此帖当书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七月至年末间。米芾入都为书画博士前,或居润州,或官无为。润州入京,唯有水路,而无为枕西江,不如直北便利。帖中所及"一兵陆行",则非无为莫属。  相似文献   

12.
管益仲先生的中堂作品,集米芾《蜀素帖》而成。这种方法多为初学书法或初换习帖者使用,其好处是既能做到手下有古人意趣,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创作出不同款式和内容的作品来,很值得老年人效法。从这幅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13.
牛泽甫印选     
牛泽甫河北安国县人,1969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现任呼和浩特铁路局工程师。业余篆刻爱好者,先后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铁路文协,中国书协内蒙古分会。作品曾在《书法》、《西冷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多次参加全国全区性展览并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作品被收入《当代印人大系》,《当代书画篆刻家集》,《全国首届现代篆刻艺术大展精品集》等,本人被编入《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大辞典》,《中国铁路名人大辞典》,《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  相似文献   

14.
怡园的101方书条石被称为“怡园法帖”,汇聚了历代传统书法名家名帖、如具有地域特色的吴门书家书迹和体现情操的《墨竹图》、东林贤士书札等。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园主及吴中文人娱情翰墨、诗丈吟咏的书香生活及明清以来吴门藏帖刻帖兴盛的风尚。以书条石为代表的苏州园林书法兼具艺术与人文之美,应该从遗迹本身、资料的保存和传播、技术人才的传承等方面对其保护、发扬,才能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以为繁荣吴地传统文化艺术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同学少年》2013,(5):53-53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中国传世书法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以下十帖. 一、"三希宝帖" "三希宝帖"是被乾隆皇帝视为稀世珍品的三件东晋书迹——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与王询的《伯远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书法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相似文献   

16.
米芾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领袖的影响力,单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的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苏、黄之右。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正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历代书法理论家有很多论述都涉及"书外功"。如唐张怀瓘《书议》:"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明王绂《书画传习录》:"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简经纶《书法漫谈》:"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称上乘。"综观历代书法名家,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  相似文献   

18.
黄伯思的《法帖刊误》继米芾《跋秘阁法帖》之后,对《淳化阁帖》所录法帖进行全面考辨,是帖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全文对《法帖刊误》的成书、内容及鉴定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9.
朱熹《楚辞集注》增贾谊《吊屈原》《服鸟》二赋与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汉人之作,大乱了《楚辞》之体,这是十分不当的。王夫之《楚辞通释》增江淹《爱远山》《山中楚辞》及删《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五篇汉人之作的做法及其断《招隐士》为“为淮南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说,亦然。考朱、王两大学者之所以有是失,盖因其为“文”所蔽而忽于究刘向编撰《楚辞》一书之体例所致。  相似文献   

20.
正林散之先生一生酷爱山林,早年受教于书画大师黄宾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临、吟咏、图貌之,得写生画稿八百余幅,诗作二百余首,尤精于书法。他60岁起始作狂草,却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誉海内外,被称为"草圣"。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金顶》《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林散之用笔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因其涵养深厚,故笔下雅韵欲流。有人说林散之书法如太极,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