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为中国人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讲课时说:现场采访的方式分成四种类型:①重大突发事件的“遭遇战”式采访。这种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讲最富有挑战性,是现场采访的最高层次。②重大非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目击”式采访。这种采访虽然不是突发性的、但也要求记者在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容易较好把握住重大题材的报道。③“暗访式”现场测验采访。记者为了查实、验证一种看法,精心选择、策划并以“当事人”的身分去直接介入事件,进入现场采访,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2.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记者暂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因此,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效果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决定了记者暂时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也符合报纸宣传发展方向。作为军队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的最…  相似文献   

4.
崔平 《记者摇篮》2008,(12):48-49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这种报道真实、自然、亲切,现场感强,有可读性。而目前的体验式报道,则是在记者深入新闻现场采访的基础上,邀请部分读者一起体验,从而形成的全新的策划报道。  相似文献   

5.
电视现场采访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对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士的采访活动。它通过电视屏幕把记者采访过程直接展示给受众,使受众产生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电视节目的真实性、生动性和群众参与意识。同时,电视现场采访也是记者展示个性魅力和个人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运用好电视现场采访,使采访活动出“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张艳 《新闻采编》2012,(1):25-27
现场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它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这种报  相似文献   

7.
冷梅 《记者摇篮》2014,(7):17-18
现场采访是新闻记者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通过观察、记录、提问、倾听等深入了解新闻事实的一种采访方式。现场采访的优势在于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给观众更加真实、直观的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用镜头加话筒采访当事人、目击者、见证人,并且把他们的语言及图像传播出去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  相似文献   

8.
在采访中,记者提问是采访的基本功,很多记者在采访之前对所提的问题反复斟酌、推敲,颇费心机,但采访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记者采访不应仅仅局限于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要更好地达到采访目的,也可以找到“曲径通幽”的辅助手段,那就是采访中记者的反馈效应。这里,“反馈”也可以理解为交流。时下,有些记者采访多用“审问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采访对象的思维和情感的表达。(当然,在一种特定的调查现场采访,这种方式是需要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记者没有主动与采访对象交流所致。为了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记者不仅要学会…  相似文献   

9.
广播的现场采访是利用现场音响和记者的现场解说、述评组合成的一种报道形式。记者是边观察、边采访、边解说。报道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步进行,使听众如临其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但读了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先生的《学习点亮人生》一书后,笔者体会到,新闻采访也是有“捷径”可循的.这就是要按“新闻规律”办事。南振中先生在书中谈了学习爱好的培养、学习时间的支配、学习目的、怎样学习以及学习计划与人生规划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1.
电视现场采访报道,是有电视特色的个性化采访活动。它借助现代电子技术,把记者在新闻现场的采访报道活动呈现在电视屏幕上,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亲切感和参与感。它既突破了以往电视新闻那种画面加解说的模式,也突破了以往新闻“结论式”报道的传统,而把采访与报道同步结合起来,采访过程就是“进行式”报道。 随着电视节目播出形式的多样化,记者、主持人通过现场提问作现场采访,在各类节目中普遍出现。“采访在电视中无处不在”,这句国际电视界用于概  相似文献   

12.
现场采访是新闻采访的基本表现形态。“尽量到事发现场采访”可以说是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准则之一。但“现场采访”究竟应该怎样从理论上认识,怎样从方法论层次上把握,还少有专著系统论述。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南振中同志的《现场采访论》是他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讲课的讲稿,对“现场采访”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既阐述了现场采访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又回答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总结了国内外同行特别是新华社记者在这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本刊分四期连载,以期引起读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记者到达事件发生现场以后,要敏锐地观察、谨慎地证伪、不断地联想。 1、现场采访中的观察 现场采访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不能到达事件发生现场的读者和观众,迫切希望记者代替他们“到事发现场去看”。有幸到达重大事件现场的记者千万不能忘记带上自己的“眼睛”。 眼睛,是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它像一架精密的自动摄像机,  相似文献   

14.
突发性事件因受众的高度关注,其新闻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记者对突发性事件的采访报道,大多是在所在媒体的指导下完成的,事前一般都有所准备和策划。但有时候,记者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置身于现场,不仅成为突发性事件的见证人,甚至成为事件的当事人。如何抓住这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进行出色的报道,是对记者业务素质的一种考验。  相似文献   

15.
当今的电视新闻中,现场采访日趋增多。所谓现场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环境中,直接进入画面,伴随事态发展进程,同步进行叙述、评述,并对新闻当事人及相关人士进行访问的采访活动。其最大特点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一切活动均在新闻现场一次完成,因此,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和时效性更强,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采访的过程,同时也是采访的结果,所以,观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也大为增强。从而使电视新闻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赢得了观众。这几年从中央台到各地方台都在大力倡导现场采访,我们的记者…  相似文献   

16.
目击新闻,就是通过记者、通讯员的眼睛,去反映那种稍纵即逝、不会重视的新闻事件发生的景象。它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是用形象表达的一种新闻报道,让读者也能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记者、通讯员所目睹的情景。目击新闻和现场见闻有共同点,也有差异点。共同点,一是都讲究时效性和新闻性,二是都强调采写者必须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但两者也存在着差异点。去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采访现场见闻,要求采写者把眼、耳、鼻、舌、身、心全用上。对目击新闻的采写者来说,虽然也有这般要求,但它毕竟侧重于目击,稿件内容也侧重于具有强烈的视觉感。这是其一。其二,目击新闻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17.
现场新闻的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现场采访中,记者与现场当事人的感受是同步  相似文献   

18.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头前报道”,或“站着报道”。广义的现场报道包括凡是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画面而作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现场采访、现场口头播报等皆是;狭义的现场报道专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根据自己的观察,当场口述自己所见所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  相似文献   

19.
记者镜前采访的“潜在形象”湖北三峡电视台张建红镜前采访,也称屏幕前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现场采访(包括现场播报)。“电视屏幕把记者的镜前采访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同时也把记者的采访能力、新闻业务水平一览无余地呈...  相似文献   

20.
现场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对新闻的当事人或有关人士进行采访活动①。现场采访是电视新闻(专题)区别于其它媒体新闻的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是电视新闻(专题)中最生动、最能吸引观众的部分, 因此,电视记者要认真研究现场采访。现场采访的特点:(1)、记者带领观众亲临现场,增强报道的可信度、观众收视心理的“亲历性”; (2)能搜集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展现人物个性, 引发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