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蚂蚁上战场     
谁都知道蚂蚁是世界上的“小不点”,也许人们不是很注意它,可我,一个喜爱蚂蚁的人,对它的感情可不一般了!蚂蚁的种类很多,有的个头很小,小巧玲珑的身体还比不上一粒米大。可是,不能小看它哦!它的力量之大可是了不起的啊,居然能举起比自己大数倍的物体。尤其是它们那团结一致的蚂蚁精神,更令人钦佩。记得那是个炎热的夏天,我在大树旁看到一只大甲虫在忙乎着,它在干什么呢?走进一看,原来它正和两只小蚂蚁战斗呢。如此悬殊的个头,两只蚂蚁要对付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简直是小鸡碰老虎。这时,只见一只蚂蚁用触角碰了碰另一只蚂蚁,然后就匆匆忙…  相似文献   

2.
一天,一只蚂蚁爬到一张纸上,看见一枝钢笔正在那里一笔一画地写着。“这可真有意思,”蚂蚁说道:“这个非凡的东西有其自己的生命,并能在美丽的纸上画出这些曲线并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即所消耗的能量要相当于世界上所有蚂蚁的总和。这些曲线多么长呀,就象把数百万只蚂蚁连接在一起。”它把这个观感告诉了另一只蚂蚁,结果使后者发生了同样的兴趣,它赞扬了第一只蚂蚁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但是,另外又有一只蚂蚁说:“你的努力的确值得赞扬,其实我已经观察过这种奇怪的物体,但我觉得它并不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主人.你没有注意到这枝…  相似文献   

3.
赵建伟 《知识窗》2014,(23):39-39
蚂蚁是一种司空见惯极其微小的生物,是群居性的一类昆虫.对于这种小东西,很多人不屑一顾,从所谓的“把某人搞定,就像踩死一只蚂蚁”这样的比喻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蚂蚁在人们眼中的分量.其实,蚂蚁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无用,它的作用非常大,大到可以保护地球,调节地球的气候。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们发现,活动在大树之间的蚂蚁,常把树皮啃出一条条凹槽,通过凹槽可走向各处。有了这样的“公路”,蚁群就不怕风吹雨打,行走时既安全又方便。而活动在地上的蚂蚁,它们会就地取材,利用沙粒来修筑自己的“公路”。此外,当蚂蚁在狭窄的“公路”上列队行走时,科学家们观察发现,它们在常来常往的十字路口交叉处都筑起了圆环形的“建筑物”,并放上自己特有的“交通标志”。蚂蚁怎样“走路”  相似文献   

5.
乡下外婆家有许多蚂蚁,外婆经常为蚂蚁爬到家中而感到头疼。这一天,她让我用火攻的办法,烧死蚂蚁,以解决“蚁患”难题。于是,我便抄起几张废报纸,拿起一个打火机往门口跑。我先将废报纸堆在蚂蚁洞口,然后点燃。不一会儿便冒起了对蚂蚁们来说的“熊熊大火”。一场大火过后,洞口蚂蚁“尸横遍野”。我一看蚂蚁烧死不少,就收了工。几分钟后,我再去察看,发现从洞里又爬出许多蚂蚁。仔细一瞧,呦嗬,真有趣!只见有的蚂蚁用前肢将刚被烧死的蚂蚁的尸体托了起来,慢慢向窝内移动,有的蚂蚁甚至将比自己大好多的蚂蚁尸体背了起来,运回洞中。蚂蚁的这种行…  相似文献   

6.
据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报道,当蚂蚁遭遇交通堵塞时,它们喜欢用一种“别废话,给我让开”的方式把别的蚂蚁挤到一边,走别的路。这一缓解交通的方法出乎科学家的意料,却很有效。科学家们曾经发现, 找食的蚂蚁一路上会留下气味,这样别的蚂蚁就可以循着气味找到蚁巢和食物源之间的路。如果更多  相似文献   

7.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笑话:一只小蚂蚁在路上看见一头大象走过来,于是,小蚂蚁钻进土里,只把一条腿露在外面。兔子看见很不解,于是就问:“为什么把腿露在外面?”小蚂蚁说:“嘘!你别出声,我绊大象一跤!”第二天,兔子看见整窝的小蚂蚁都排着队急匆匆赶路,问是不是又要下雨啊?一只小蚂蚁回答:“昨天有头大象被我们一兄弟给绊倒,摔成了重伤,我们给它献血去。”没多久,兔子见大批蚂蚁又回来了,就问怎么回事,蚂蚁说:“哦,只有一个跟那大象的血型一致,留他一个在那抽血呢。”第三天兔子赶来问蚂蚁:“大象活了吗?”蚂蚁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把它抬回去了,哎呀,真重,腰都累弯了!”大象病好后要告蚂蚁,法庭判决,蚂蚁绊倒大象属恶意伤害,监禁6个月。蚂蚁不服道:“人身伤害罪最多监禁2个月,为何判我半年?”法官说:“人身伤害罪判2个月,绊倒大象为种族歧视罪,追加4个月……”笑话总归是笑话,但是现实生活中小蚂蚁的威力也的确不可小觑哦!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业月刊》2014,(12):44-48
眼镜之乡的大产业 鹰潭市余江县是中国著名的“眼镜之乡”。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在余江县的中童镇就出现了眼镜作坊和销售协帮组织,形成了“一副担子满天飞,走遍南北走东西”的眼镜销售传统.很难想象,小小眼镜拥有这样的大视野,从“眼镜街”启航,远销到天南海北,  相似文献   

9.
蚂蚁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昆虫,蚂蚁入药在我国古已有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有记述。应用蚂蚁健身或治病不仅简单、花钱少,而且其功效还颇为神奇。现代科学告诉人们,蚂蚁是微型的营养宝库和天然的药物工厂,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其中合成草体蚁醛是一种珍奇的高功效滋补物质,目前还没有哪种高级补药能和它相比,蚂蚁能背负起比自身重几十倍的东西,主要就是蚁  相似文献   

10.
蚂蚁是世界上是最平常最渺小的昆虫,然而它的数量在百万种以上的陆生昆虫中却是首屈一指的。除了少数专家以外,人们对它了解得甚少。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蚂蚁药用和营养保健研究,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是南京金陵老年病康复医院副院长兼金陵蚂蚁研究治疗中心顾问吴志成教授。他独辟蹊径50余年专门用蚂蚁治疗类风湿病、乙肝、糖尿病等疑难病症,被誉为中国的“蚂蚁王”。由吴志成主持科研和医疗的南京金陵蚂蚁研究治疗中心和全国地方及军内外70余家医疗协作单位应用其验方“蚂蚁类风湿灵”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儿童类风湿110多万例,“蚂蚁糖尿灵”治疗4万余例11型糖尿病患者取得了疗效,为医学界认定为终生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根据吴志成的验方以野生良种蚂蚁为“君”药,佐以活血化瘀、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的名贵天然药物研制而成的治疗类风湿病的“玄七通痹胶囊”于1999年8月13日获得了国家新药证书。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的第一个蚂蚁药品,标志着蚂蚁药用研究登上了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1.
《发明与革新》2014,(7):46-47
可植入设备,这个多见于科幻小说、电影、电视剧里的东西,如电子纹身、密码药片和记忆芯片等,目前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可植入设备被看成是未来重要的医疗技术之一,受到诸多研发人员的青睐。不过,质疑声也伴随着它,这种带有“侵入性”的高科技究竟能走多远?应该走多远?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有个同学看到地面上有好多蚂蚁在忙忙碌碌地爬来爬去,随口问到:蚂蚁之间交流的工具真的是触角吗?它们有耳朵吗?这一下可把大家问住了,平时我们还真不太注意小小的蚂蚁呢!这时一个同学说:蚂蚁是昆虫,可以飞的。另一个同学则坚持说只见过在地上爬的蚂蚁,从没见过会飞的蚂蚁。争论就这样开始了,于是大家都拥向生物老师的办公室。令大家“失望”的是,老师并没有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而是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3.
最近,科学家们宣布了黑洞可能隐藏外星人的消息。黑洞是迄今为止人类无法解释的天体。“任何物体的大小只要小于黑洞的直径,就会被黑洞的吸引力吸得片甲不留”,因此,黑洞在人类眼中也是“贪食者”:因为黑洞无论什么东西都“吃”,任何只要被它“吃”掉的东西就再也回不来。  相似文献   

14.
记忆机     
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某件事忘记做,或某件东西忘了拿而导致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发明一种“记忆机”,能够帮助你记住一切事情,每天它会准时提醒你做什么事,就不会因为健忘而犯错了。它还可以记住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我们就再也不用因为忘记放在哪里而将家里翻个“底朝天”了。  相似文献   

15.
蚂蚁的眼睛是由成百上千的单个眼睛结构构成的复眼,而每个单眼结构就像一个简单的眼睛一样发挥作用。然而这么多的眼睛并没有帮助蚂蚁更好地洞悉周围发生的一切。它的视野只有3度,而它的视力只有人类平均视力的十分之一。因此,如果用蚂蚁的这套眼睛结构取得与人类眼睛一样的效果,它那小小的身躯上就得安上直径6米的大复眼。  相似文献   

16.
前面文章刚刚提到勤劳的蜜蜂,这里却开始列举出种种例子,来证明动物都是"懒惰"的,甚至连蜜蜂、蚂蚁也不例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读过伊索寓言的人都相信,蚂蚁、蜜蜂是勤劳的代表,它们不知疲倦辛勤劳作。但是科学家通过对各种动物的研究,揭穿了蚂蚁、蜜蜂等动物勤奋的谎言。研究显示,大部分动物在大部分时间内什么也不干。如果你去野外长时间仔细观察一些动物,把它一天每一时刻的全部活动都记录下来,你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的天,这东西可是什么都没干啊!不过,科学家发现,这种一动不动的行为从来就不是毫无目的的懒惰,而是起多种作…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I0009-I0010
[导读]蚂蚁能想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这种能力已被广泛用于最优化技术中。科技日报讯蚂蚁能想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这种能力已被广泛用于最优化技术中。生物学家发现,一只蚂蚁在觅食时走的路径是随机的,但蚂蚁们的集体觅食行为就超越了随机性,在某个点开始从混沌变得有序,其自组织效率之高令人吃惊,也成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裴宁 《金秋科苑》2010,(22):96-98
唐代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中就有独角蚁的形态及治疗作用。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蚂蚁为“玄驹”,并对它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蚁卵为“状元子”,谓其能“益气力,泽颜色,催乳汁”等。  相似文献   

19.
创业就像走迷宫,“自古成功在尝试”。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三换思维”:换位思考,换心思考,换向思考。有个经典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不少人还是免不了重蹈覆辙。一位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作一幅画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够了,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用上一年的时间?”门采尔反问道:“  相似文献   

20.
“那是太阳!”“那是红日!”“那是初升的太阳!”“那是不落的红日!”站在赤道上,柳新兰和米尼丝你一言我一语地惊呼起来。红日与太阳是一码事,可它既不向上升起,也不向下降落,站在赤道上,永远只能看到“初升”的太阳,越向南走,太阳就升得越高,人走太阳也走。柳新兰拉着米尼丝的手向南飞奔,直到整个太阳露出海平面。一群海鸥飞来,在他们头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