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洪科 《华章》2012,(16)
约翰·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巧妙地运用了源自《圣经》的U型叙事结构,即乐园—原罪—受难—忏悔—得救这一情节模式.《天路历程》中的主人公”“基督徒””前往天国的旅程就是一个典型的U型喜剧模式.本文采用文学批评家诺弗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天路历程》中的圣经原型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文化对笛福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经常引用《圣经》,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圣经》中的原型,没有基督教做参照,就无法真正理解其表作《鲁滨逊历险记》中的《圣经》原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戴.赫.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采用了很多的圣经原型,比如主题、人物、叙事结构和意象原型。根据诺思若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读者可以在更好地理解劳伦斯和《圣经》关系的同时用另一种角度来解读《圣经》这一文学经典,并更好地领悟劳伦斯的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4.
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以往评论家多从女权主义的视角研究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文章则把圣经原型批评理论引入分析过程,以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从格蓝岛与伊甸园的场景对比、《觉醒》与《圣经》的主题关联、以及象征艺术手法的使用3个方面,探求《圣经》对这部作品的影响力,进而对《觉醒》中的圣经原型做出解码。  相似文献   

5.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6.
曹军 《考试周刊》2009,(9):42-43
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人物、叙事结构和情节三个方面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7.
赵莹 《考试周刊》2010,(44):18-19
本文结合西方经典巨作《圣经》故事着重阐释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代表作《红字》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意境中的《圣经》原型分析,旨在通过深刻挖掘作品原型因素,更深领悟作者深远的文学创作意图和辉煌的文学创作价值.加深理解这部作品蕴含着的广泛而深刻的主题与内涵。  相似文献   

8.
《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一个不竭之源,许多伟大文学名著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中充满了来自于《圣经》的原型和意象。本文拟从原型理论的角度,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意象人手,探讨《吉姆爷》中的主人公吉姆和《圣经》中“替罪羊”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苔丝》中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型批评理论来阐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是一个传统研究很少采用的新的视角。《苔丝》被许多人公认为哈代最伟大、内涵最丰富、最具艺术魅力的小说 ,原因之一是其中《圣经》原型的运用。该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 ,原型人物、原型场景、原型象征与联想。这些原型的运用从总体上增强了该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亚琳 《海外英语》2012,(13):187-188
《宠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丰富的《圣经》文化和黑人文化。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神话原型的应用随处可见,这些原型都是黑人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分别从《圣经》原型和神话原型角度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进行深层剖析,深刻揭示奴隶制度的残忍,有助于对黑人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挖掘出隐藏在文学文本最后的神话原型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即被介绍引进中国,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原型”这一概念仍有诸多认识不清之处,主要表现在对原型与神话关系的理解模糊;对文学原型与心理学原型的混淆;对原型批评与结构主义、形式主义之间纠葛的认识偏差。把以上三个方面作出辨析将能更为准确地理解弗莱提出的原型观念,同时也对我们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批评思想时的失误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2.
儿童原型具有多种表现侧面,其朝向积极或消极方向发展的关键在于与母亲或母亲原型的关系。箱庭疗法所强调的“母子一体性”治疗关系,治疗者对箱庭作品的理解方式,以及箱庭作品中的儿童原型表达,均为儿童原型理论在箱庭疗法中得以展示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叙事学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从人物原型、情节原型和结构原型三方面来阐述《织工马南传》在神话叙事原型意义上的深层结构,挖掘出潜藏于《织工马南传》表层结构下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弥补了以往有关《织工马南传》叙事艺术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莫里亚克笔下的苔蕾丝,经历了犯罪、受惩罚和悔罪的过程,这一人物形象与《创世记》中的夏娃存在着一种原型对应的关系;同时,苔蕾丝作为一位现代妇女,有着深层复杂的心理世界,对于夏娃原型又有一定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弗莱的“原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至少具有两重主要涵义。在具体层面上,它指文学中那些构成文学形式稳定性的成分,如意象、象征等;在抽象层面上,它指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式上所遵循的“程式”或“模式”。前者本文称之为“具体的原型”,后者称之为“抽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16.
原型具有较高的体验频率,在文本和话语中常常被广泛的指涉,衍生意义较多,体现出高互文的特征。汉语文化中的"风"内涵丰富,引申意义复杂。从原型和互文性两个方面审视"风"的多重意义可以发现,"风"的多义性是人们对"风"的原型进行广泛地互文指涉的结果,既与"风"的原型有关,也与人们对"风"的互文运用分不开。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大量改写再现影响深远的《圣经》原型进行创作,独具匠心地将圣经原型置换变形,不仅更好地刻画人物升华主题,还使作品在置换变形的结构中突显特有的价值寓意。通过圣经原型的置换变形,他展现了自己对南方社会基督道德的极大讽刺,高度浓缩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兴衰史,突出了康普生家庭沦落的根源。在震撼读者的心灵的同时,又拓展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创造了一部令人慨叹的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18.
原型是一种积淀着文化因子的文化意象,它是一种约定性、稳定性的意蕴,这种意蕴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母亲原型就是这些原型中的一种。铁凝小说中的母亲原型有着复杂的文化象喻特征,它们是远古神话的延伸与映射。通过原型批评的方法来解读铁凝小说中的母亲原型可以获得关于女性文学及性别文化研究的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19.
透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表层,可以发现在许多文本深处隐含着女娲神话原型。女娲神话原型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对“当代女娲”的深情礼赞;二是女娲原型的“魔幻变调”。这是女性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女性现实处境在特殊历史阶段一次“遇合”的产物,使女性文学焕发出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The Great Gatsb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discussed topics,researchers has explored it from various aspects.In the researches,Nick Carraway was mainly seen as a narrator,and the research are mostly focus on the shift of his narrative prospective.Few people noticed that he was totally fit in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 wise old man".This paper tries to put an eye on the archetype of the hero Nick Carraway,whose figure is thought as in the archetype of the " wise old m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