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发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江千户苗寨,具有独特的苗族建筑、民族风情、精湛的民族工艺和丰富的地方特产,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通过对西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开发西江苗寨应着重抓好加强宣传、多方筹资、人才培训、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2.
西江苗寨旅游业在政府主导下蓬勃发展的同时对西江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对古歌的影响最为明显.追踪西江苗族古歌的变迁历史,剖析西江古歌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走向,有助于探究挽救苗族古歌的思路,为西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西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江苗寨     
《凯里学院学报》2010,28(4):F0003-F0003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距黔东南州首府觊里315公里,距省城贵阳260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人口近6000人,户数1288户,素有“千户苗寨”之称。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其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之地。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族同蚩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江苗寨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10,(4):F0003-F0003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距黔东南州首府觊里315公里,距省城贵阳260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人口近6000人,户数1288户,素有“千户苗寨”之称。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其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之地。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族同蚩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体验经济时代下,在旅游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文化体验是越来越多旅游者的诉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稀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体验式的开发能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西江千户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高,有条件进行体验式开发。对西江苗寨进行调查访问后提出相应体验开发建议,以期为西江苗寨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立在原始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它们来自民间,也发展于民间。被誉为"天下第一苗寨"的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有近1300户居民,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村寨聚居群落,所以又称为"千户苗寨"。西江苗寨保留了许多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既有铜鼓舞、西江芦笙舞、民歌等优秀歌舞,又有锻造银饰、织机织布织锦等传统手艺。包括苗族的吊脚楼在内,西江苗寨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提升地方文化形象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西江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对于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的学生起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苗族古歌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一种综合的文化形式,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的当代生存形态进行多个层面的观照,从中反映其在当今时代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8.
<正>导语:在贵州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许多少数民族村寨星罗棋布地点缀在群山怀抱中,它们远离尘世,安详、淳朴、美好……无限风光西江千户苗寨余秋雨先生到过西江后曾写下了"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的佳句。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之称,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是了解和研究苗族干栏民居文化的最好去处。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  相似文献   

9.
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这些传统体育文化以种类繁多的体育项目展现出来,兼具娱乐性、参与性、趣味性、健身性、竞技性等特点,是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要素.文章从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现状以及游客体验需求出发,在分析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江苗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区域旅游发展为切入点,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视角,对西江苗寨受到以旅游经济过度商业为主的复合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西江苗寨过度旅游商业的既定事实是文化生态的动态系统中文化与环境在相互适应,"文化核"作为一套编码系统会稳定的维持现代文化中的"原生",在西江苗寨旅游商业化发展进程中,西江苗寨中具有传统本性的文化展示(现象、活动等)仍然在被传承和研习,只是其包裹"文化核"的整体文化表现在与旅游经济环境促进、共生。  相似文献   

11.
<正>“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我去过贵州几次了,今又抵达。在贵阳待了两天,便前往心仪已久的西江千户苗寨。葱茏的山峦、悠闲的云朵、碧翠的田野……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200多千米路程在欣赏美景中不觉已到。抬眼望去,四周群山环绕,重峦叠嶂,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随山势起伏绵延,层叠而上。耳畔响起汩汩流水声,一条河宛如玉带,将苗寨一分为二。我一直以为,西江千户苗寨名字的由来是西江穿寨而过,现在才知此河不叫西江,而叫白水河。西江是苗语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后来陆续有其他苗族分支加入。在我眼里,西江千户苗寨就像一位藏在深山中的绝世美人,让人初见便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12.
贵州西江苗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蕴含着诸多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了西江苗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希望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的旅游观,使西江苗寨的民间音乐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理念和模式,能够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农村落后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经济价值。当然,全域旅游模式在推动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也明显地产生涵化和发展。原生态音乐作为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再次将其"搬进"舞台,为顺应旅客的需求、顺应社会大众对其审美,二度创作、原生题材作品踊跃出现,使原生态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针对现状如何正确对待原生态音乐的发展,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之一。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国家非遗文化保护区,将文化作为根基,保护好文化根基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保护和发展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发展迅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扶贫效应。从旅游产品、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居民参与旅游人数、居民收益等方面分析西江的旅游发展及扶贫现状。西江千户苗寨存在着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社区参与力度小、利益分配冲突等主要问题。为使更多的贫困人口受益,政府应采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居民参与旅游、健全利益分配机、重视居民的主体地位等措施,促进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江苗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以来,西江苗寨旅游业在政府主导下蓬勃发展,如何使旅游业发展的势头得以延续,值得我们关注。从旅游增权视角出发,采用田野调查、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西江苗寨社区居民对旅游经济增权、旅游政治增权、旅游心理增权和旅游社会增权的感知进行调查分析,探寻不利于西江苗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西江苗寨为研究区,运用内容分析法,针对网络游记及点评,研究游客对民族旅游地形象的感知。研究发现:(1)游客对西江苗寨旅游地形象的感知包括地理区位、民族文化、休闲娱乐、景观景点、态度与感知、旅游产业要素六类;(2)情感多倾向于积极方面;(3)消极感知主要体现在商业化、景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门票价格高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西江苗寨旅游形象提升的建议,以期对西江苗寨旅游形象的完善与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36公里处,有100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是苗族,所以被称为"千户苗寨"。这里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建筑以木质吊脚楼为主,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13):19-20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国内最大的千户苗寨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深层次的民族民俗开发,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一直是制约西江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现状,西江旅游应该朝怎样的方向发展,应采取何种措施加强游客旅游活动的重复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江苗寨的文化认同,源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贵州西江苗寨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西江苗寨旅游发展中文化认同的变迁及其驱动因素,提出促进其文化产业平衡发展、重构文化生境、构建文化终极关怀、民族文化治理和促进奖励激励等有效的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发展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旅游开发模式。政府在旅游规划、产业定位、市场宣传、社区参与、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并构成了其特有的运行模式。但政府不是万能的,也存在“政府失灵”现象。鉴于西江游资源优势及市场发展的潜力,旅游企业、社区主体及第三方力量的加入成为必然。如何协调好它们的利益和关系将成为制约西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西江千户苗寨的这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构建其发展的理想模式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