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导生关系是博士生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通过梳理发现,西方学者关于博士阶段导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三条分析路径:微观视角下的学术互动研究、微观视角下的伦理关系研究、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的学术互动与伦理关系研究。具体而言,微观视角下的学术互动研究关注导师指导及师生人际关系模式对博士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微观视角下的伦理关系研究关注导师和学生对伦理问题的不同理解及互动中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社会实践理论下的学术互动与伦理关系研究既从“实践网络”的视角展现了结构性力量对博士生导生关系实践的影响,也从“实践架构”的视角洞察了博士生导生关系实践中所隐藏的殖民主义、新管理主义等权力问题。这三条路径分别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博士生学术主体性及社会实践理论进路等方面为进一步展开我国博士阶段导生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镜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内容结构的建构有助于理解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内涵与分析学术社会化的影响机制,更好地对博士生的学术成长进行指导。对教育学科博士生学术社会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从学科视角深入探究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学术社会化是博士生顺利进入学术职业的重要过程,疫情期间主要依托线上开展学术互动。访谈了15名疫情背景下培养的教育学博士生,并对数据进行连续比较分析发现,在线上课程学习、导学互动和学术共同体交流等学术互动实践中,博士生分别面临走马观花与真诚交流的社会化互动形式,获得社会化是自己的事与超越时空界限的社会化互动体验,选择自我修炼与积极融入学术共同体的社会化应对方式,进而面临“逆反学术社会化”与“学术社会化”的张力拉扯。通过开展注重交流的网络学术活动、关注博士生网络学术社交体验、搭建网络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线上学术互动的环境营造、认知建立和支持服务,进而消解张力,实现博士生学术互动的混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纵观西方博士教育研究史,教师指导是促进博士生学术成长的关键因素。学界研究大体聚焦在博士生指导的意义、指导关系与师生互动以及指导风格几个方面,并从学术社会化、专业发展等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尝试结合知识生产、学术职业来分析博士生指导问题,并沟通政策文本与指导实践,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对情境与过程、结构与行动之间更系统和理论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相比基础研究项目促进博士生学术成长的共识,学界关于工业研究项目对博士生的影响则莫衷一是。基于社会化理论、运用质性方法探究的认知、方式和结果的研究发现,工学博士生参与工业研究项目时更多秉持被动心态,项目参与过程中面临研究方向冲突、时间竞争和成果认可难兼容等张力,引发导生关系的利益化、商业化和功利化。从社会化结果看,博士生实现了知识纵横拓展、科研能力非均衡发展,形成了效用取向科研价值观。应将通用性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注重遴选适量具高方向匹配度、高学术含量的工业项目对博士生进行科研训练。  相似文献   

6.
学术热情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根据魏斯曼的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理论模型,认为博士生学术热情的变化是个体、导师和组织三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基于《Nature》杂志2019年针对全球6812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从读博动机、师生关系和院系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博士生学术热情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读博动机对学术热情具有显著影响,秉持学术动机的博士生更容易维持或提升学术热情;第二,不同师生关系下的博士生学术热情具有显著差异,师生关系愈和谐愈能维持或提升博士生的学术热情;第三,院系培养质量越高,愈容易提升博士生学术热情;第四,博士生学术热情变化的影响因素,按程度排序为:师生关系>读博动机>院系培养.因此,要突出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角色.加强招生选拔中对博士生入学动机的考量,提升培养单位的整体学术氛围,将成为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美国博士生教育中学术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介绍了美国大学和校外机构为提高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水平而开展的活动,并讨论了对中国博士生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学术志趣是一个融合了个人兴趣与社会理想的综合概念。博士生学术志趣指的是博士生对学术研究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百折不挠的韧性,内化于心的认同,坚定不移的承诺,不计功利的投入,以及恒久不变的志向。博士生学术志趣蕴含学术热情的形成、学术韧性的锤炼、学术认同的建构、专业承诺的恪守以及学术志向的追求多重意涵。在吸收并借鉴了研究生社会化理论与学术整合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结合对于博士生学术志趣内涵及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初步构建了博士生学术志趣的形成框架。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42名学术型博士生及24名博士生导师的扎根理论探索,形成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初始“五因素结构”模型;之后通过对527名学术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最终形成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三因素结构”模型,包括研究过程创新、研究结果创新和学术研究品质三个因素,并编制了相应的测评问卷,因素分析等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应用研究表明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特别是研究结果创新和过程创新能力,男生、由内部动机驱动读博、学术就业期待、参加学术会议较多、不存在导学矛盾等的博士生自我评价的学术创新能力相对较高。研究最后提出了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借鉴心理学中的激情二元模型,利用38所研究生院高校1729名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学术型博士生学术激情的总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博士生普遍存在学术激情不高的现象;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其和谐学术激情显著高于强迫学术激情;院校类型以及学科专业对博士生的学术激情有一定的影响;性别因素、婚育状态、年级、读博方式对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均无显著影响;导师指导对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均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高校学术型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博士生研究场域作为兼具“学术规训”与“知识探究”功能的场所,是专业社会化普遍规律与学科文化差异特征相互交织的产物。结合布迪厄场域理论与韦伯理想类型法,对书斋、实验室、田野与数字网络四大研究场域进行多案例考察。研究发现,不同研究场域因空间形态的差异,直接规定了博士生关系网络联结、研究惯习形成、文化资本积累与角色身份建构的性质与进程。基于此,研究建构出一个类型学整合框架,并提倡在博士生教育研究中“把研究场域作为方法”,重新认识到博士生专业社会化是联结制度规则与主体行动的成长叙事。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的内涵演变进行历时分析。与此同时,借鉴埃尔加的观点,将影响专业社会化的复杂要素归纳为组织环境、关系网络和个体特征。通过对国外成果的系统梳理,研究得出:学科文化和院系制度为博士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发展空间;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博士生获取信息及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种族与性别偏见已成为博士生专业发展的突出障碍,而学习动机、时间管理及心理素质是博士生调节外来影响,进而发挥能动性的关键所在。延续现有趋势,我国研究者可从三方面继续推进:关注专业社会化环境中系列要素的动态组合;借鉴社会化研究方法多角度呈现博士生教育现状;构建具有本土意义的专业社会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的调查数据,综合审视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对不同职业路径的准备情况,比较分析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对各类职业准备的影响,以回答哪些培养因素更有助于博士生为产学贯通型职业做好准备这一核心问题。研究发现: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博士生群体对博士生教育为产学贯通型职业和非学术职业做好准备的评价均较低,而对博士生教育为学术职业准备的评价均较高;不同类型职业准备的影响因素在全球博士生群体内部呈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影响产学贯通型职业准备的因素有导生关系、导师外他人指导、科研合作、职业指导、社交环境、读博动机和时间安排;不同类型职业准备的影响因素在全球和中国博士生群体中也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适应多元化职业发展的“多才多艺博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博士生专业社会化模型,以89所中国高校的982名在读学术型博士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不同的读博动机对博士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原发性动机显著正向预测博士生专业认同,功利性动机显著负向预测博士生专业认同;博士生身份认同在两种读博动机与博士生专业认同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导师支持调节了原发性动机对博士生专业认同和博士生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功利性动机对博士生身份认同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博士生招生环节需要重视对博士生不同读博动机的考察,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引导博士生完成身份认同,完善博士生培养环境,建立支持性导学关系,以提升博士生专业认同水平,促进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主体发展及角色变化的视角考察,博士生培养涵盖了博士生从新手到贡献者的多阶段成长过程,博士生在不同阶段之间通过知识个体化与学术公共化两种机制完成学术发展与社会化成长。博士生成长过程即博士生培养质量形成与表征过程,具有知识性、开放性、公共性三方面的基本属性和层次结构;相应地,质量评价指标可分为特征性因素、表现性因素和影响性因素三类。博士生培养质量构成要素的三元特性与“重要度-满意度”两个主体性评价量度,一起构成高校博士生培养质量自主评价的“三元两度”评价模式。这一模式以多元发展和多阶段成长的博士生为基点,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个体差别,体现了向“有质量的公平”这一基础性教育价值的回归,为高校自主实施发展性、动态性与周期性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某研究型大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术产出状况;构造了以学术研究投入时间、国内国际会议报告、与导师交流频率为维度的学术活跃度概念,并利用负二项分布的回归模型,证实了学术活跃度与博士生学术产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博士生教育环境和氛围,通过提高博士生的学术活跃度,进而提高其学术产出,这对提高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和弹性学制的实行,婚育博士生的数量日益增多,结婚生子是否会妨碍博士生的学术训练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生调查数据分析不同婚育状态博士生的学术经历与学术收获差异,结果表明有子女的博士生比其他博士生尤其是未婚博士生报告了更高的导师指导、项目参与和课程学习得分,并报告了更高的科研能力增长和整体满意度得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有孩子的博士生提高了师生交流、项目参与和课程学习的有效投入,因此提升了科研能力和整体满意度。另外,在婚育与博士生学术经历以及收获的关系上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不支持婚育必然妨碍博士生学术训练的观点,未来的研究可结合更多指标对两者间的关系开展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博士生学术成长及导师支持间的关系已成为博士生教育培养不可忽视的关键议题。基于文献梳理,设计了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导师支持的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探究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导师支持的现状特征及路径关系。研究发现:在现状特征层面,博士生学术表现及导师情感支持较差,博士生学术成长及导师支持在性别、年龄及年级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在路径关系层面,导师的情感支持可直接正向影响学术支持、学术态度及学术表现,学术支持可直接正向影响学术态度、间接正向影响学术表现,学术支持、学术态度为情感支持、学术表现间的中介变量。为改善导师支持以及促进博士生学术成长,提出相关建议:基于博士生学术成长的群体差异,应分类优化导师支持策略;要营造心理关爱与精神激励共存的培育环境,优化导师情感支持机制;应着重学术规划、个性化指导与资源协助,完善导师学术支持体系;要关注学术毅力、自信及兴趣培育,助力博士生学术态度的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9.
用专业社会化的理论对博士生教育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关于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理论研究的共识主要有:博士生专业社会化是一个身份认知、角色获得和专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不同的互动阶段,这些阶段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的不同程度的认同感和承诺,每一个阶段都受到了内外部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学生的个人背景、学科文化、学院和学校的组织文化对博士生的专业社会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了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的个体差异、学科差异和机构差异等多元化的形态。认为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理论对我国博士生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选取业已开展博士生教育改革并发布博士生素养框架的部分欧美政府机构、专业协会以及研究型大学为参照对象,对117所机构进行建库分析。研究发现,区别于传统的知识基础、研究能力与学术品质三要素的论述,现代博士生核心素养框架内涵更为丰富,包括个性品质、知识技能、认知能力、研究能力、研究伦理与道德、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八个范畴。知识经济时代博士生的核心素养框架表现出研究者社会化能力、研究者伦理与责任、跨学科研究素养、商业性职业技能、国际学术视野与能力以及通用性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日益强化的六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