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科学与宗教--科学哲学题中应有之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二者的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领域的永恒主题。它们之间既有历时态相互作用,又有共时态相互影响,二者的互制、互促、互克、互害、互融所引起的整合、冲突、协调,为理解科学提供了线索。科学哲学既需要了解它们的发生学渊源,又要研究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历史过程与逻辑形态,才能达到对科学的完全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乃是科学哲学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李超 《考试周刊》2013,(10):16-17
科学渴望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宗教亦是如此。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都是人类思维能动性的表现形式,都是人类试图找寻自身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不同答案的方式。因此,从人的本性出发,科学与宗教共同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3.
“创世科学”本质上反映出两种矛盾的科学观:一方面,它要披着科学的外衣,目的是让它在科学化的理性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反映出公共的现代性科学话语的主导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还属于现代性的范畴。另一方面,创世论为争取自己的“真正的科学”地位,不得不借助于后现代的方法,视创世科学对《圣经》进行字面直解的结果,是作为一种可利用的修辞性文化资源,它与进化论则具有同等的权利与地位。结果是,在不同的时期,为不同的目的,创世论用不同的科学模式来表征自己,其目标是破坏进化论,以创世论取代它。我们必须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去思索与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赋予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以一种动态的、历史的辨证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产生于人类文化活动之中,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宗教与文化相互关系的视角具体分析宗教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儒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混沌和互渗走向分化和互动的历史进程.宗教和迷信乃是从早期巫术中分化和发展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尽管都以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为基本特征,但在崇拜的对象、方式、追求的目标等方面还是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异;科学的萌芽和发展,奠基于人类的世俗生活和巫术文化所提供的经验知识的土壤中,巫术文化对科学的起源和最初发展起着双重性作用.在早期文化图景中,宗教与迷信、科学都存在一定的兼容关系,但这种兼容是与科学同宗教、迷信的斗争连接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6.
科学、哲学与宗教概念是随着人类生存的扩展而一同扩展的。从人类历史的纵向看,三者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历史上科学、哲学、宗教相互作用引起此消彼长.现代社会里科学的极端发达使宗教只能成为一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然而科学的发达使现代人更无法抛开宗教的精神安慰,也更需要哲学的“思”。科学、哲学与宗教是伴随人类始终的,三者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在人类文明的森林里蒇蕤共处、彼此互动。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化形式的哲学与宗教,从产生动因看,两者都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终极实在"是两种文化形式蕴涵的永恒主题,但两种"终极实在"在表现方式、合理性及满足人类思维机能自由发挥的作用方式等方面都有区别.哲学与宗教都来自共同母体--原始神话,但由于产生的时代不同,决定了两者有许多区别.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两种文化形式既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又彼此对立,相互竞争,表现出了在不同时期的一些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来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反映着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宗教是世界上部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反映。科学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的认识。 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给予了宗教合法的地位。中学各  相似文献   

9.
科学哲学中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反思科学的社会功能之需要。对科学进行哲学反思时,不应忽视科学与其他文化样式的关系,尤其是与宗教的关系。在研究科学哲学中,应当避免一种轻率的态度,即轻言科学将完全战胜宗教甚至取代宗教以及轻言宗教将消亡。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思想的两大体系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与宗教将会共存,并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方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对宗教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立和谐社会进程中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宗教对立之关键在“上帝在与否”,它实则牵涉到科学与宗教的方法问题,这个问题可归结为科学方法是不是人类与世界交往唯一的和具有绝对支配地位的方法。科学与宗教本乃人心智活动之不同层面,前者着眼人的认知,后者关涉人的伦理。“上帝”的缺席导致人伦理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这种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巳愈益变得明显。在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就显得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张力--以陈独秀宗教观的变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发生过显著变化。1917年,他宣称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主张在新文化的建构中,应当“以科学代宗教”。192 0年,他进一步反省其宗教观,发现基督教的宗教情感对于新文化建设的肯定意义,从而把宗教纳入新文化的架构之内。陈独秀宗教观的前后变化,不仅符合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一般轨迹,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性在其型塑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的理性精神与宗教的非理性情感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3.
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科学诉诸实验。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理性剖析后,认为宗教建构在迷信与形象思维基础之上,与科学相悖离,所获得的境界低于哲学的境界。于是,提出了以“哲学代宗教”的观点。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但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以哲学代宗教”在当下的境遇里,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思想上的普世基础。在成事在人,谋事也在人的情况下,哲学是代替不了宗教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在不同领域里给人们予温情脉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宗教”、“哲学”具有多元丰富的内涵。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宗教”既表述了神人关系,亦说明了人的敬神态度;在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中,宗教具有更为复杂的多维意蕴;同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和推断,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历史发展来看,“宗教”与“哲学”两者呈现出交融互渗、彼此共构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宗教曾是哲学的温床,而现在也仍可被视为哲学的继续,由此,展示出“宗教”与“哲学”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自涂尔干首倡以来,神圣与世俗即成为宗教学研究中的一对经典范畴,而人与神的关系则是贯穿宗教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从本质上说,人与神的关系是个体与自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宗教正是人神互构、圣俗交织而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建制,宗教中的神介于圣与俗之间。“神”作为宗教社会学分析的概念,具有生成性、建构性、功能性、多样性等特征,应从宗教活动的客观事实方面进行理解,做出符合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科学和宗教在一般世界观的立场上是根本对立的,但社会需要和彼此相互需要又将二者联系了起来.因此应辩证地分析二者的关系:既不必夸大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也不应过高估计宗教对于科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述康德“理性”哲学中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考察康德在其哲学中对科学与宗教的界定来指出它们的联系。理性的批判是科学与宗教得以产生的基础,科学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宗教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