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因素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也在发生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信仰明确、现实功利等不同类型。应该从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机制等措施入手,帮助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  相似文献   

2.
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与党建工作的不足,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呈多元化趋势,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文章就此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新形势学生入党动机的多元化,提出相应的纠偏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新的特色 ,要正确分析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教育 ,努力探索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出被动要求型、盲目攀比型、实用功利型和善于钻营型等问题类型。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的认识视角来看,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入党观念和态度;从内生动力和主观条件的认识视角来看,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真实想法;从制度保障和体制机制的认识视角来看,党员发展程序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是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的重要诱因。加强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对策为:站稳课堂,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国共产党历史方面的教育;发挥好载体和平台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加强培养一支党性修养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科研和教学水平高的党建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形势下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大学生入党动机和高校党建工作者如何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是当前高校党建研究中的现实问题,也是高校党建研究的基础问题和内核问题。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出发,重新解读了大学生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内涵,就提高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处于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和先锋模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不仅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根据对北京五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可分为五种类型,并且因为受社会因素、就业因素的影响,出现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的现象。党务工作者需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考察等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新的特色,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努力探索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入党动机是一个人申请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入党动机是否端正关系到入党后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是好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功利化、随大流等动机倾向。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校正应从思想上引导和实践上校正两方面着手。发挥学校思想理论课、优秀党员、新媒体的作用,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入党动机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与真实目的,是推动人们争取入党的精神力量,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体现.鉴于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当务之急,是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调研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现状与成因,探索和引导端正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有效途径,正是完满解答这一课题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入党动机是激励个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动力。大学生入党动机分为信仰型、规划型、盲从型、功利型、困惑型等几种类型。当前,引导大学生由"规划型"入党动机向"信仰型"入党动机转化,需要大力增强党的宗旨的教育力度和对党的情感引导的力度;由"盲从型"入党动机向"理智型"入党动机转化,需要大力增强启蒙教育和实践锤炼的力度;由"功利型"入党动机向"进取型"入党动机转化,需要大力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力度和择业观教育力度;由"困惑型"入党动机向"行动型"入党动机转化,需要大力增强积极分子锤炼力度和党员作用发挥力度。  相似文献   

11.
新媒介环境下教育电视人本化传播理据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电视人本化传播,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和教育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认为,新媒介环境下教育电视人本化传播,是整个社会需求和教育传播复杂巨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教育性的品格定位、差异化的受众需求、交融互补的节目形态和现代传媒技术创新这五大核心动力推动下实现的。这五大动力从根本上主导和推动着教育电视科学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电视人本化传播进程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教育热是家长对子女教育表现出的一种成就动机。在现代韩国社会,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高度热衷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种种支援行为形成了韩国社会的多种教育热现象。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教育热的产生不是一种孤立现象,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背景、教育制度和经济结构等因素对家长的教育信念和支援行为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史料收集,初步介绍了韩国教育热现象以及教育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对未来的研究议题和方向做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由于地理环境制约、民族宗教文化影响和师资严重不足等原因发展相对落后,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农远"工程加快了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这一工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应用",教师应在认识和技能方面改变和提升,教育机构应在激励和制度方面予以保障,以充分体现"农远"工程在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成绩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se low‐skilled adults’ motivation for formal adult education. The study examines how adults’ motivation for formal education is affected by educational level, age, gender, employment status and citizenship. Surve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adults enrolled in formal educational programmes at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Of 753 respondents, 88 were attending primary or lower secondary programmes. The remaining participants were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post‐secondary/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or in Bachelor’s or Master’s degree courses.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education levels can be explained in part by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 involved at various level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However, even when controlling for factors that may cause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adult learners at the lowest educational levels differ from others. The main difference is that low‐skilled adults more frequently state that they have been obligated to undertake training.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recruiting low‐skilled adults for learning activities,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targeted policy instruments instead of alluding to moral and social obligations.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教育激励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教育激励机制非常必要,但目前无论从社会外部环境、人员选用制度,还是在业绩评估方法、报酬制度、激励方式等方面看,都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外界条件,现代化的工作目标和教育人员的心理需要、个人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激励机制,以促进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理论出发,考察教育私人投资的社会溢出和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教育公共投资的城乡与区域溢出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投资决策的变化。结果表明,教育的溢出效应对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政府教育投资激励产生抑制效果,一方面是教育的现有差距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作为主要投资来源的政府和家庭的激励程度的降低又进一步恶化了教育投入不平衡的程度,差距随着经济和教育投资的不同增长路径越来越大,弱势家庭与弱势地区的教育投入有陷入"低发展陷阱"的危险。需要建立针对弱势家庭的风险性补偿机制,以及针对弱势地区的区域性补偿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在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中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制动作用。现实社会与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与缺乏人文精神有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在教育改革中备加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我国深厚的人文精神教育思想,对培养高品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布迪厄文化权力理论中的惯习(habits)和场域(fields)概念分析高等教育场域中的教育公平以及教育再生产功能。通过对高等教育公平中存在的两大"误识"的分析,提出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于入学机会的均等,而要关注教育能够复制社会等级秩序的这一功能,从文化资本以及社会分层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育成就动机,从而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充分实现个人潜能的高等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师资的培养方式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慧梅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4):60-64,46
社会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学校教育相比,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采用设立学制体系内的学校教育和开办短期培训班两种方式,具有培养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生源地域化、注重课程设置专业性和师范性以及师资培养全面性等明显特征。探寻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师资的培养方式及其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社会教育发展的历史,也可以为今天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师资培养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教育史学具有社会科学的一般发展规律:教育史学适应教育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发展;深受政治的影响而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与社会文化的更迭兴衰遥相呼应。教育史学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又有史学的演进规律:教育史学发展史就是教育历史被不断重写的过程;研究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教育史学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史学研究中史料、方法与理论三者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描述叙事性的教育历史与解释分析性的教育历史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宏观教育史研究与微观教育史研究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教育史学自身的特殊的演变规律表现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活动的历史研究齐头并进,且维持动态平衡;教育史学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互依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