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编辑是报纸出版的核心,编辑的职业素养决定着报纸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程度。高校校报要在众多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着力提高编辑的职业素养。本文提出了全媒体时代校报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及提高其职业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假新闻泛滥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在蜂拥而至的信息大潮中,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传媒人的媒介素养、受众的媒介素养、政府公民的媒介素养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指出公众媒介素养匮乏是虚假新闻泛滥的一大诱因。  相似文献   

3.
新闻从业者作为特殊的媒介受众,他们既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新闻传播流程的重要把关人,其媒介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媒介环境和大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此次问卷调查从新闻实践和工作理念的两个角度了解安徽省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情况。结果显示,安徽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处于中等水平,但仍然需要提升评估讯息的谨慎性、传递讯息的准确性以及互动讯息的积极性,并且关注其自身社会地位的认知和新闻专业主义状态。  相似文献   

4.
新闻标题是新闻作品的题目,为了迅速引起新闻受众的注意,首先要精心制作新闻标题。制作新闻标题不但要巧用词语,而且要善用非语言性的标点符号,引号就是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引号的有效运用,可以凸显信息焦点、淡化主观色彩、实现语体的交叉渗透、产生新奇的修辞效果,从而迅速吸引新闻受众的注意力,激发新闻受众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5.
谢六逸先生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一任系主任。针对当时受众媒介素养低,对新闻信息批判接受能力缺失的现状,他提出在中等学校普及新闻职业教育。这一思想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谢六逸先生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一任系主任。针对当时受众媒介素养低,对新闻信息批判接受能力缺失的现状,他提出在中等学校普及新闻职业教育。这一思想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千年木乃伊怀孕、比尔·盖茨遇刺,到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从纸馅包子到虐女后母,新闻造假事件层出不穷。新闻造假是对客观事实的践踏,也是对新闻伦理的背叛。本文从媒介生态的构成要素角度对新闻造假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只有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着手,方能杜绝新闻造假,最终实现媒介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李醍 《成人教育》2011,31(9):116-117
新闻标题的作用是揭示新闻事实、提供简要信息,使受众快速了解新闻内容,并引起受众注意。这就要求标题用词要准确,经得起推敲;要善于概括,精于表达,简洁醒目;同时应通俗易懂,富有亲和力,用语要文明。  相似文献   

9.
后媒体语境下的媒介弱智现象,表现为创新性的缺乏、误导性虚拟环境的建构、反思能力的缺失以及新闻工作者的不良作风等。要杜绝媒介弱智现象,大众传播媒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构建和谐、真实、客观的社会环境;实施多样化经营策略,严格分清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的职责,不断加大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定期举办相关的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媒介素养,培养高品位的受众等。  相似文献   

10.
新闻舆论的社会责任及受众接受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具有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影响,新闻舆论传播关系着社会舆论的指向.要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研究新闻舆论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受众接受新闻舆论引导的规律性,是为了使新闻舆论更为有的放失地进行宣传教育,避免宣传与接受脱节,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引导受众和教育受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以及媒介环境的剧变,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视新闻节目想要在一片白热化的传播市场中成功抢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必须要以受众为中心,针对受众心理变化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新闻播音与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对受众心理规律、新闻播音规律以及二者的关系做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新闻播音提出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媒体市场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消费新闻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在新闻消费过程中,受众(消费者)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文章从受众的消费需要、消费选择、消费认同和消费情感四个方面分析了新闻消费心理的基本内涵,并以若干都市报营销策划方案为案例,分析新闻消费心理在媒体营销策划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使用隐喻是媒体把抽象陌生事物形象化,丰富新闻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受战争心理、国情历史及民族特性的影响,纵观中国公共卫生危机报道,尤其是关于非典及甲流的报道,中国媒体对战争隐喻情有独钟。但在有效传达信息,实现媒体职能的同时,隐藏的引发公众恐慌,诱导形成二元对立思维的弊端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西方主流媒体在传播新闻的同时,也传播着西方的意识形态。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新闻语篇的语言结构隐合在语言外衣之下。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篇分析离不开社会文化语境,其及物性分析成为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的有力工具。路透社关于西藏报道的及物性分析表明,表面客观的语言结构下隐含了西方媒体抨击中国政治制度、宗教政策、人权状况,企图诋毁中国、分裂中国的意识形态倾向,清楚地表明了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苏联及东欧剧变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西方的新闻媒体操控了苏联的社会舆论以达到他们“和平演变”的目的,同时苏联政府本身政治上错误的决策和对新闻舆论的疏忽在其中又起了极端消极的作用。通过分析这些史实,提出在中国新闻舆论控制的必要性,并选一步针对中国新闻媒介舆论的特征和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来达到有效合理的舆论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传播界对于网络心理的研究愈来愈重视,特别是对于研究网络心理的重要意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中国网络心理研究的几个关注点包括网络与社会心理的交互整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网络心理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的心理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近几年来,类似于《纸箱馅包子》、《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可以说虚假新闻已经成为目前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虚假新闻泛滥的背后,显示出媒体千疮百孔的信用,这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文章主要是对新闻造假现象进行剖析,深入探讨虚假新闻的概念、特点、成因、危害以及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