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唯物史观作为辩证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真正的关于人的自由的理论.从人的自由的现实性上来考察,自由问题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由与奴役的关系,二是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当代自由主义的自由观的基本特征就是把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从自由问题中排除出去,从而认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所能实现的仅仅是法律上的、形式上的平等与自由,而反对实现事实上、实质上的平等与自由.马克思的自由理论深刻地批判了自由主义自由观的表面性和不彻底性,从而揭示了自由与奴役的关系和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发展中的自由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英国,自由的探索在三个维度上展开:一是在哲学领域围绕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探讨人的主体能力,力图说明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必然性并遵循必然性规律行事;二是在社会政治领域围绕自由和权利及权力的关系,探究政权合法性与权力的合理使用,力图论证人的自由在于确定权利的合法来源以及权力的合理界限,并对防止权力滥用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三是在经济领域围绕自由和市场的关系,探索国民财富增长、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生产利润的最大化,力图确认人的自由在于实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是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在吸取黑格尔自由和必然论述中的辩证思想的基础上,将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引入自由观,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运用和对世界的支配,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论证。列宁以此为逻辑起点,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通过引证恩格斯的观点,论述了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四个认识论前提,强调辩证唯物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必然性与人的意识和意志的辩证关系,指出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自由是第二性的,自由是盲目的必然性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为我的必然性,实践是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主人的决定性环节,从而把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斯宾诺莎把自由与必然统一起来,区分了"强制的必然"(外在的必然)和"自由的必然"(内在的必然),自由就是一种必然,是"自由的必然".人具有自我保存的本性,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存在,这是人的自然权利,这种自我保存的力量是人获得自由的基础.人们要成为自由人,就必须依据理性的指导而生活.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对“自由”定义之演变略作考辩,旨在说明自由应理解为人的活动状态和境界.自由不只是如马列经典作家所言,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是人的活动的自觉自为自主状态,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自由作为表明人与客观必然性关系的总概念,就其发展趋势和归宿而言,是人类活动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自由与生态紧密相关,其本质在于整体性、关系的和谐性。马克思的自由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如认为自由主体自身及其与周围环境应该和谐、统一;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应该遵循美的规律;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的自由;自由王国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两种和解等观点。马克思自由观的生态意蕴对于当代人以整体性思维理解自由、自然、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由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观点认为,萨特的自由选择必然导致人的不自由;萨特的自由观实际上是不自由观,这种观点是对萨特自由观的误解。萨特对于承担责任、烦恼、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是注定自由的”等问题的看法都是对自由即选择这一基本思想的表述和进一步展开。上述观点的种种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是当代人的指路明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有以下主要内容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对人的生存具有深刻意义;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事实上的平等与公正";"自由人联合"、"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特别是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等等.这些方面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对当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是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一切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使人成为自由的存在者,成为自由发展的主体.教育价值合理性的依据应当指向人的解放和自由,应当为扩展人的教育自由、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服务.教育制度与教育自由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张力关系,教育制度扩张了个人的教育自由,并通过一系列内在的社会机制使个人的教育自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由的争取。以思想史的视角,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维度展开,揭示蕴含在自由概念中的自由与必然、政治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梳理并厘清自由概念的三种涵义,这对人们确定自由的价值方向、巩固自由成果、争取自由程度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谓实践自由,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实践经验活动中要求实现作为人的本性的先验自由。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实践自由的形式方面的先验自由和作为其内容方面的经验自由。前者指虽然人受自然因的限制,但其意志仍然具有一种独立自主地开启一个因果序列的本性和能力,它是人之所思所做的无原因的原因,即自由因;后者指先验的意志自由在经验世界中的外化和实现。马克思的实践自由之新闻出版自由是二者的一个统一体。这一实践自由尤其蕴涵在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三个文献中,三个文献无不彰显和放射着新闻出版自由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自由实现的历史。作为人所特有的时代性、历史性的问题的自由是每一个思想家不容回避的问题,一切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都不能不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然而,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许多混乱和误区,本文将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观点在理论上予以澄清,力求揭示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以往哲学的自由观,找到了自由与必然统一的生活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类的价值理想和目标,而自由的权利只有以制度的形式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和保证。因而,通过完善各种制度建设,并立足于人的自由权利这一核心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冯契的知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行关系是认识论必须面对的问题。冯契在其广义认识论中对知行关系及其辩证运动的结果作了详细的探讨。首先,他分析了认识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次,他对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化机制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最后,他指出了知行转化、天人交互作用是人获得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终极信仰视野下的三种人类文化价值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世界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决定了人对世界的依赖性,从而使追求人与世界的整体和谐关系成为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终极价值目标,追求精神自由并使之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又构成了人类向往和追求的另一种终极价值目标。因此,自由与和谐是人类最根本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但自由与和谐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空间背景下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对立的,从而形成了以片面强调人的部分存在和超越存在、以自由为终极价值关怀的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以片面追求整体和谐的纠缠于超越与非超越之间的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以及以寻求解脱而彻底否弃现世的自由和谐的印度文化价值模式。这是由人类自身存在的完整性和根本生存处境决定的,这也构成了各种文化价值模式能够从对立走向对话、交流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质是自由。人生来就有自由的权利,但是社会的规范从某种程度上又束缚着个体的自由。社会对个体所展示的个性有一定的容忍程度,因而我们对个性教育需要严格的把握。家庭中两性角色平衡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基础,亲子角色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性的形成。为了建立完善的个性,亲子角色当以建立一种艺术上的平衡,从而在形成丰富、健康的个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着个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追求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宗旨.自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既是人的主体性存在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高价值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范畴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的物化、对象化,即人的自我实现,这是从最根本、最始源的意义上对自由范畴的界定.只有进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范畴,才能把握住人的自由的完整...  相似文献   

18.
终极关怀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自身终极意义的追问。冯契先生以"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作为其终极关怀的路径,在理性与信仰相统一的基础上,在个体的自在与群己关系的自由中,在人类的生存实践即人类生存体验中,转识成智,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自由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它的内涵和教育价值深刻影响着现实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它以自由、民主和理性为灵魂,关注教育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研究自由教育能更好理解和反思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同时也是有效实施高等教育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20.
政治上的自由和哲学上的自由是两种不同的自由,政治上的自由是指公民享有的合法的民主权利;哲学上的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