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8-21
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在侯家林南岸决口,河东河道总督乔松年奏言堵铜瓦厢决口,复归清江浦故道,主张借黄济运,让河水北流。赫慎修上书一篇《治河论上乔鹤侪河督》,阐述了自己的治河观点,回顾黄河改道的历史,总结了清朝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驳斥了乔松年等人"堵铜瓦厢决口,复归清江浦故道"的治河主张,提出治理黄河的理念和治河方法。  相似文献   

2.
贾鲁,元一代名臣,曾总督治理黄河与汴河,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其治河策略和功绩,自古以来褒贬不一。因此,探讨和分析贾鲁治河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对于其历史功绩给予正确评价,同时对于今日河道治理,造福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封建社会中,治河历来被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要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连绵不断的河患加剧了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的动荡。人们对河患“闻者心惊,见者胆落”。一般官员也视治河为畏途。周馥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亲信僚属,曾一度署理永定河道,多次受命治河,果敢任事,不辞劳苦,见解独到。人们评论说,周馥一生“功德在民,尤以河工为巨”。从1871年到1904年,他多次对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滹沱河等直隶河道和黄河进行堵筑、勘察和治理,取得了(?)的成效,他还潜心研究(?)治河经验,(?)治水述要》(?)自己的治(?)思想,堪称(?)可多得的治河专家。本(?)试图对周馥的治河思想和实践做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4.
一 最近,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老校友余新河先生建议要根治黄河,他担任了“根治黄河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己捐款一千万港币,以为提倡。他认为黄河的病根在于河底的淤沙无法清除,想搞一个利用河水自激、自动去除泥沙的装置。《老残游记》作者治理黄河时,用“束水攻沙”的办法成了大功,恐怕就是这个原理。我说给余新河先生听,余先生深有同感。因而更加激起我对刘鹗根治黄河理想的探讨。今就此问题,叙述如下。 刘鹗先生是清末的小说家,且精通数学、医药、甲骨文及水利。提起水利是与他的家庭出身密切相关的。刘鹗的父亲刘成忠,在河南省作了40年的地方官,从祥符县知县、开封府知府到河南布政使,可以说一辈子都在与黄河作斗争,所以深知治河的原理,曾著有《治河舄议》一书。而刘鹗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从小随父在黄河边长大,黄水泛滥给灾民们带来的苦难以及父辈们的治河技艺,无疑在他幼时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后来在治河方面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鹗先生注重调查研究和执着钻研精神,为他后来治河技术的提高和治河学术的造诣提供了先决条件。例如:当时很多人对黄河水的含沙量说法颇不一致,有的文献说是“斗水六沙”,有的文献却说是“洪涨期泥占八”。而刘鹗在《治河五说》中,用生动的  相似文献   

5.
清圣祖在首次南巡时,公开向官民提出了治理下河的要求。河道总督靳辅以确保黄河大堤安全,力保高家堰之安危,发挥洪泽湖的调节功能,顺利实现水出清口,蓄清刷黄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的治河方案。靳辅的治河方案体现出了治河的全局性视野及各环节的有机协调。然而,在皇权主导下,以于成龙为代表的一批官员为维护圣祖的决策而竭力抵制靳辅,圣祖亦公开进行压制。虽然最终靳辅的治河方略被肯定,但围绕水利工程,主观为民与客观现实的碰撞与斗争,反映了皇权对河工的影响及皇权、官僚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6.
汉代黄河屡屡决口泛滥,造成严重水灾。其原因,一是无计划地围垦而使河道紊乱;二是黄河的多沙特征及其对河床的淤积。汉朝政府曾多次组织人力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尤其是东汉王景治河,系统地修筑了黄河大堤,使黄河七百余年相对安流。但王景治河只是治标之法,要根治黄河,还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植树造林,保持中游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7.
河道总督是清代河政实施的中心枢纽,也是清代治河行政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政府环节。清代河道总督一职的设置变更频繁,因此,对其历史沿革进行详细梳理非常必要。同时,频繁的制度变更状况说明清政府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即河道总督的设置面临着通筹全河与分区治理的两难。  相似文献   

8.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皇帝之一,在他任期,曾不遗余力地治理黄河,为民兴利。其诸项兴修水利的举措,从治河到治国的英明决策,不愧千古一帝之美称。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于1870-1895年担任直隶总督期间,为河务废弛已久的直隶设计了一个全省的治理蓝图,并兴起了一个治河的高潮.李鸿章在承袭传统治河理念的基础上,吸收和采用了一些新办法并极力筹措治河资金,"以工代赈",募用治河人才,打击破坏河务活动,使治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晚清财政的窘迫、吏治败坏和李鸿章治河方法本身的舍本求末,李鸿章督直期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直隶水灾频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北宋治河用力勤,投入大,但三次回河东流工程皆以决而北流宣告回河的失败,这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以政治,经济和军事为治河决策的惟一依据而导致治河的决策失误,回河前忽略东流堤防和河床的综合整治及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或根本没有进行规划设计,水官因受到歧视地位低下而造成治河不得其人,因机构脉络臃肿而造成各管理部门和各堤段之间的互相诿和牵制,治河埽料和治河人员的混乱调度和不到位的管理,吏治腐败和监管不力,治河方略只针对黄河的水而忽视了黄河的高含沙量,为保卫京城和国家的运输大动脉而重视黄河南岸大堤和轻视北岸大堤的修筑等,这些诸社会因子反映了北宋以人事治河和人事不振的特点,它们是三次回河失败的直接导因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嵇曾筠是雍正时期著名的河臣。他在主理河南河工的七年时间内,着意加修和巩固堤防,同时加强河工修守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的这些治河经验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之后的数十年时间内,黄河溃决次数大大减少。他的成绩的取得同皇帝的支持、同僚的配合、财政的充裕等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是世界东方的大河文明之子,是以江河为视阈梳理中华文明的文化巨匠。在《史记》中,"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阐明了山川地理大势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河灾衍溢,害中国尤甚,唯是为务",治河即治国,故《河渠书》以河为中心;"世隆则封禅","祭名山大川",故《封禅书》折射出大河文明背景下人们的山水文化心理。总之,黄河壮美的山水文化孕育了司马迁,使他成为中国水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4.
唐代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事业已很发达,给生活于此的李皋留下了深刻印象。李皋后来在荆南娴熟地修堤造田,架桥凿井,就得益于下游的生活阅历。而李皋在襄阳发明创造车船,是长江中游造船业、水利灌溉事业长期发展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略论黄河史研究:——关于黄河文化生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即是一条自然的河,又是一条文化的河,一部黄河史,不只应当记述黄河的自然变迁,还应当阐明黄河的文化内涵,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黄河人,而黄河人同样在漫长的岁月中为黄河贯注了精气与灵魂,黄河与黄河流域的人类,将决定着黄河与黄河人的命运,已经流淌了百万年的黄河还将在地球的东方流淌下去,我们期待在新的世纪中,人类与黄河一道用更加协调的笔调,谱写出后续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自黄河夺淮入海以来几百年间,淮河泛滥不止,历代屡有治理,但限于认识、技术等条件限制,未能科学认识和治理淮河水患。民国以后,不断有中外有识之士及水利技术专家对此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因局势不稳.未能实现。国民政府成立后,专门成立了导淮委员会,参酌中外专家的调查结果,结合以往治淮的经验,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工程实旌计划,同时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使得在抗战爆发前基本完成导淮计划的初步工程。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陈果夫贡献最大,出力最多,他还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水利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李塨是清初著名实学思想家,他对当时的水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他的水利思想主要包括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恢复海运。  相似文献   

18.
黄河从西向东横穿河南中北部,河床宽浅,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沿岸文物古迹众多,建设黄河经济带有利于黄河治理和河南社会经济发展.沿黄综合开发要进行高起点统一规划,遵照安澜至上、生态优先、功能互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共同号称“四渎”,是四条著名的文化大河.其中,长江与黄河历来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父亲河和母亲河,其地位无比崇高.但近年研究考古却发现,文化历史也有自身的盲区和失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悠久、最应享有尊崇地位的河流应该是汉江.只是汉水固有的历史文化光芒被长久地、偏执地遮蔽起来了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